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旅游创业计划书

乡村旅游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项目名称:公司名称:公司负责人:公司地址:日期:目录一、执行总结 (1)(一)指导思想 (1)(二)编制原则 (1)二、市场背景 (2)(一)解读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3)(二)解读青海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5)(三)互助县旅游资源优势 (6)三、市场分析 (7)(一)市场前景分析 (7)(二)竞争对手分析 (9)(三)区域优势分析 (10)四、公司概述 (10)(一)公司介绍 (10)(二)管理方式 (11)(三)组织机构 (11)(四)投资预算及资金来源 (12)五、公司及配套服务 (13)(一)顾客群 (13)(二)旅游线路初定 (13)(三)服务特色 (13)(四)高附加值的导游服务 (14)(五)公司服务运作流程 (14)五、市场调研与财务分析 (14)六、经营管理机制 (15)(一)网络运作 (15)(二)管理机制 (16)(三)人才市场机制 (16)(四)经营机制 (17)七、营销战略 (18)(一)服务策略 (19)(三)促销策略 (19)八、经营风险及对策 (20)九、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21)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十一、附件 (23)一、执行总结如今普通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消费的相关需求,他们逐渐趋向于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主题旅游。

他们需要放松自己,也渴求体验新奇感觉可增加阅历;需要良好的旅游服务,渴求独居特色乡村旅游服务。

鉴于此,我们满怀激情和抱负,为乡村百姓谋福祉,决定创办**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紧扣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的先天优势,以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带动村庄脱贫富民为目标,以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重点加强村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努力把休闲观光农牧业打造成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促进产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奔小康。

(二)编制原则1、机制创新、农户收益的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必须以以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为目标,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利益,坚持农户参与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也可为农户提供开发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商业机会,使得休闲观光农牧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融为一体。

采取“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的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开发休闲观光农牧业,带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整合发展、区域协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

休闲观光农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要通过对观光旅游业的培育,特别是观光旅游区的建设,协调地方经济与旅游经济两者的关系,协调东和乡与旅游观光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协调旅游度假区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把东和乡麻吉村按旅游度假小城镇规划建设,达到两者互补,相互促进的目的。

3、市场导向、寻找优势,特色创新的原则。

规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休闲观光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和资本。

根据当地实际,发挥当地农业优势。

并以特色产品、新创意扩大市场占有率。

4、坚持传承与发扬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的设计和建筑风格的设计,应充分挖掘青海高原的传统文化,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等,并结合当代的先进文化,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使之符合先进等文化的发展方向。

5、资源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项目建设要有利于各种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传统风俗习惯的保持,有利于互助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和其他经济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二、市场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及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以文化、旅游、居家、养老等为主的消费需求呈现日益紧迫的态势,尤其在旅游消费方面,已经由原来的传统旅游向着纵深旅游、全域旅游方向发展,旅游要素也发生质的变化,由原来的“吃住行、游购娱”转变为“康养学、闲情奇”,这也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解读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年1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没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

“十三五规划”中第七章提到关于“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其主要内容讲述了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发展方向,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环境整治行动。

提升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通村公路、网络通信基站、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水平。

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

到2020年,完成50万户贫困户“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的“三改一整”工程。

(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

动员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贫困村义务编制能实施、能脱贫的旅游规划。

(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实施旅游扶贫电商行动。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组织实施“一村一店”。

鼓励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游客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开辟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

(国家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开展万企万村帮扶行动。

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大型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通过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

(国家旅游局、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实施金融支持旅游扶贫行动。

落实国家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

完善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扶贫项目的信贷投入。

(人民银行、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银监会等)实施旅游扶贫带头人培训行动。

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基地,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组织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和扶贫带头人开展乡村旅游培训。

(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启动旅游扶贫观测点计划。

设立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中心,对乡村旅游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进行跟踪观测,为有效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2、实施旅游创业就业计划建设面向旅游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支持各类旅游产业发展孵化器建设。

开展国家旅游文创示范园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旅游创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建设。

举办中国旅游创新创业大赛。

推动旅游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互联网约车、民宿旅游接待、分时度假等共享经济试点项目。

建设国家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提供人才资源、就业信息等。

完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利益共享机制,鼓励旅游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二)解读青海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青海旅游发展将在“一圈三线”布局基础上,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三板块”,形成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体,实现以点带面、一线连片的旅游发展格局。

规划中详细提到“做强一圈,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实现以西宁市为核心,以京藏高速、兰西高速、平阿高速为纽带,以旅游景区、特色城镇为节点,整合形成环西宁2小时圈旅游目的地。

该范围涉及西宁、海东、黄南、海北等四地22个区县,是青海省旅游主要目的地、核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中心。

按照“城市依托、龙头带动、交通串联、创新引领、四化同步”的思路,推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打造环西宁2小时旅游圈,形成集清凉避暑、高原旅游、宗教朝圣、都市休闲、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成为青海旅游的龙头旅游目的地,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规划详细提到了关于“旅游名村体系”建设开发,强调要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传统村落建设相结合,发挥乡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完善农村旅游接待设施,提高农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采取“村办民参”、“公司+农户”、“村民互助”等多种形式,广泛调动农民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形成农民办旅游的热潮,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思想观念解放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随着“大美青海”旅游品牌的宣传和影响力的扩大,青海旅游业势如破竹,发展迅猛。

形成以高山湖泊、宗教寺院、黄河风情、森林地质公园、民族风情、湿地雪山、乡村旅游等旅游品牌。

形成省内、省内、省外及境外三支旅游消费主体,消费需求日益丰富,旅游消费收入也成为地方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互助县旅游资源优势2017年,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县内形成以土族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北山森林地质公园等游线,今后,互助县将按照“全域景区化”发展理念,突出“最大限度地放大5A级景区品牌效应”这条主线,加快旅游与文化、生态等深度融合,全面实施区域联动和“旅游+”行动,积极推动旅游业产品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服务效能提高,促进建立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体系,把互助建设成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和田园风光的高原旅游名县。

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强力推进北山、佑宁寺等景区景点建设,西山牙合“最美北方梯田”、东和麻吉油嘴湾花海农庄等乡村旅游品牌初步形成。

2016年全县新增农家乐30多家,200多名群众从中受益,500名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商贸、餐饮、住宿、运输、旅游商品加工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县直接从事旅游生产与服务人数达3500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东和乡麻吉村地处威北公路沿线,交通便利、气候适宜,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先天条件。

2017年,麻吉村被互助县委、县政府确定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之一,通过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推进,将为麻吉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巩固扶贫成果,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三、市场分析旅游业市场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即县古城内旅游区域内,潜在的消费者及其消费欲望,这里的消费者包括城市居民、商人、工薪阶层和离休干部、大学生、社会团体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