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蓄池工程设计概况1 第二章工程概况第一节工程概况第二节工作内容及主要工程量第三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第四节合同工期第一节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本标段包括兰花沟调蓄池工程及西南片区市政管网工程,其中兰花沟调蓄池工程包括:兰花沟调蓄池工程;顶管接受井A一座、顶管工作井A一座及之间的顶管工程;兰花沟调蓄池至一污水厂压力管道;西南片区市政管网工程包括:西园南路截污管工程、市委泵站至兰花沟排水管道工程、西苑浦路排水管道工程。
各工程分布位置见下图:第八标段各工程内容分布示意图插图2-1各工程概况如下:花沟调蓄池工程:兰花沟调蓄池厂址位于昆明市二环南路与船房村路交叉口西南角地块,与污水泵站合建。
调蓄池设计容积万m3/d;合建合流泵房(一)规模为万m3/d;合建合流泵房(二)规模为万m3/d;调蓄池排空泵房规模为万m3/d;,排涝泵站规模为8.5m3/s。
调蓄池服务范围为环城南路、滇池路、二环南路、西坝路、金碧路、正义路、圆通山、盘龙江所围区域,约4.75Km2。
调蓄池采用地上布置,顶板以上覆土2m,并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绿化景观布置,为方便管理和设施安全,值班室、控制室、变配电间及工具间等采用地上式布置。
兰花沟调蓄池基坑为正方形,基坑边长64.4m,基坑深度~16.3m。
基坑围护结构采用φ1200@1600mm和φ1000@1390mm钻孔灌注桩,共设三道钢筋砼环形支撑。
同时,设置钢格构柱作为环形支撑体系的临时竖向支撑。
围护桩外侧采用φ650@450mm高压三管旋喷桩或四喷四搅搅拌桩止水墙止水。
基坑内侧、桩间采用网喷砼。
(现场西南方向有高压线横跨基坑,位于高压线影响范围内采用反循环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隔水帷幕结构及桩间网喷砼,未受高压线影响范围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水泥搅拌桩隔水帷幕结构及桩间网喷砼)。
基坑底部布置工程桩,采用φ800@2750mm或φ800@2800mm钻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采用C30水下砼。
基坑底部变高程位置的一部分坡面采用锚喷支护。
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
围护结构型式见插图2-2兰花沟调蓄池基坑围护结构示意图插图2-22.顶管接受井A一座、顶管工作井A一座和顶管:顶管工作井A,圆形,井外径R=8.7m,沉入深度9.4m。
顶管接收井A,圆形,井外径R=6m,沉入深度11.15m。
之间顶管工程为钢管,包括:D2000*18mm,计145m;D2500*20mm,计180m。
3.兰花沟调蓄池至一污水厂压力管道:兰花沟调蓄池至一污水厂压力管道起点桩号(兰花沟调蓄池)桩号K0+至终点(一污厂)桩号K1+,该污水管到沿船房河边敷设。
污水压力管道设计管径DN1420(壁厚16mm)和DN1020(壁厚10mm和12mm),总长1550m。
中间设检修阀门井、排泥阀门井、排气阀门井各一个。
钢管采用焊接钢管,管道接口采用焊接或者法兰盘连接。
钢管内壁采用IPN8710-3互穿网络防腐油漆防腐,底漆两道,面漆两道。
钢管外防腐:埋地钢管采用环氧煤沥青防腐,其处理等级按“四油二布”,具体防腐做法详见《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明设钢管采用IPN8710-3互穿网络防腐。
钢管在防腐前,必须做表面处理,表面处理采用喷砂除锈,要求除锈等级不底于GB8923-88的规定,内外表面达到S 级。
4.西园南路截污管工程:位于广宁路和西坝路之间,西园南路两侧各新建一根DN500污水管,道路南侧长0.23km,道路北侧长0.25km。
管道材料采用HDPE中空壁缠绕管,环向弯曲刚度应为8KN/m2。
管道接口采用热熔连接方式,基础采用360°砂石基础。
检查井采用φ1000圆形塑料排水检查井。
预留支管管径为DN400,配合庭院雨污分流工程,对现场情况进行调查,根据现场污水口情况可适当增加污水检查井,将现有污水口接入本次新建污水管道,确保污水口不遗漏。
5.市委泵站至兰花沟排水管道工程:自巡津新村泵站至兰花沟,沿巡津新村路西侧及敬德巷北侧布置,管线总长度301m,范围为K0+000~K0+301,起点为巡津新村泵站出水管,管径DN800,终点为兰花沟暗渠,管线全线采用大开挖施工,管材采用预应力钢筋砼管。
在穿越现状雨污水管道时,采用45°弯头从其下部穿越。
采用承插式接口,设“O”型橡胶圈。
开槽埋管管道基础地段采用90°砂石基础。
压力污水管道在水平、竖向弯头及三通、四通处应设置管道支墩,转弯角度<10°可不设支墩。
6.西苑浦路排水管道工程:白马庙路至丹霞路段污水管道敷设,主管直径D1000mm,主管长度326m,管段采用开挖施工。
主要传输白马庙污水进入土堆泵站污水管。
开槽施工,采用承插式接口,设“O”型橡胶圈。
1.2 工程位置及周边兰花沟调蓄池厂址位于昆明市二环南路与船房村路交叉口西南角地块,与污水泵站合建。
场地范围内无地面建筑物,地形相对平坦。
兰花沟调蓄池至一污水厂压力管道工程途经区域主要为船房村居民区。
西园南路截污管工程和西苑浦路排水管道工程在市政道路上。
市委泵站至兰花沟排水管道工程位于街巷内,施工工作面狭窄。
1.3 交通现状兰花沟调蓄池场址紧邻二环南路,交通条件便利。
其余工程均可利用现有市政道路或街巷进行交通。
1.4 地下和地上管线情况兰花沟调蓄池在场地西侧,有一组高压输电线(11万伏)沿东北方向从上空穿过蓄水池范围,最底架空高度为17m;基坑中部有一组高压输电线(1万伏)沿东北方向从基坑上空穿过,施工中需对高压线塔基础进行监测、加固保护。
在场地东南侧,有电信管线沿围蔽架杆穿过。
管网工程和沉井工程的地下管线需找有关部门查询落实,并进行现场探管踏勘。
第二节工作内容及主要工程量2.1 工作内容1.兰花沟调蓄池部分:1)前期准备及辅助设施工程;2)兰花沟蓄水池基坑围护工程和基底工程桩(包括钻孔灌注桩、止水墙旋喷桩和搅拌桩、钢筋砼环形支撑、基底工程桩);3)兰花沟蓄水池基坑土石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回填、基坑开挖和回填);4)兰花沟蓄水池主体结构工程(含地下结构工程、地面值班室、控制室、变配电间及工具间等房建工程);5)厂区内道路工程;6)兰花沟蓄水池格栅等金属结构、闸门等安装工程‘7)兰花沟蓄水池机电安装工程;8)防水工程;10)顶管接受井A一座、顶管工作井A一座和之间的顶管工程。
2.西南片区市政管网部分:西园南路截污管工程、市委泵站至兰花沟排水管道工程、西苑浦路排水管道工程。
【兰花沟蓄水池工程及西南片区市政管网工程】主要实物工程量表表2-1第三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3.1地质概况1.地形地貌拟建调蓄池位于昆明市南市区,现场场地为绿化园地,周边存在少量临时建筑物,场地地形较为平坦,钻孔高程处于~之间,高差为1.3m,拟建场地地貌为昆明滇池盆地东北部边缘冲洪积、冲湖积平原地带。
2.工程地质条件拟建调蓄池场地在钻孔控制深度范围内浅中部主要以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杂填土、冲洪积(Qal+pl)成因形成的粘性土、含有有机质粘土、冲湖积(Qal+l)成因形成的粘性土、粉土、泥炭土层等组成。
根据土层成因、工程特性及沉积韵律等,提出拟建场地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详见下表: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详见下表表2-2拟建场地所在昆明区域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春、冬风大干旱,夏、秋雨量集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平均气温15.1℃,最热月为7月,平均温度20.2℃,极值高温为31.2℃,冬季气温为9.3℃,最冷月为1月,极值最低温度为-7.8℃,最大积雪厚度17cm;年温差12.8℃。
年平均降水量1006.6mm,雨季为6~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6、7、8月是降水量最多的月份,11月至下年5月为旱季,占20%左右。
年平均相对湿度73%,蒸发量1940.9mm,月平均蒸发量278.8mm,3、4月份为最干旱季,相对湿度仅54~55%。
勘察区旁分布的河流主要有兰花沟河等。
由于兰花沟河多数地段随着多年来昆明城区的改造已成为暗河,大致沿拟建调蓄池侧通过,现主要排泄地表雨水,流量随季节变化大。
1.1.1施工组织编制依据施工组织编制原则(1)昆明主城老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及调蓄池建设工程第八标段(兰花沟调蓄池工程及西南片区市政管网工程)招标文件;(2)昆明主城老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及调蓄池建设工程第八标段(兰花沟调蓄池工程及西南片区市政管网工程)——招标设计、招标图纸、补充修改设计图;(3)昆明主城老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及调蓄池建设工程第八标段(兰花沟调蓄池工程及西南片区市政管网工程)——招标澄清函;(4)昆明主城老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及调蓄池建设工程第八标段(兰花沟调蓄池工程及西南片区市政管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围护结构投标设计方案(采用招标设计图);(6)现行的有关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程;(7)有关市政工程施工的工、料、机定额;(8)我局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1.1.2 1.2 施工组织编制原则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我们以招标文件和现场踏勘为基础,针对工程特点、难点、重点,结合我局的施工特长、经验、技术、设备能力,本着“安全为先,质量为本”的安全质量原则,以“确保安全,提高质量,均衡生产,文明施工,降低成本,按期高效”的项目管理思路,编制施工组织措施。
(1)施工组织满足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工期、环保、文明施工的要求;(2)施工组织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合理组织人员、设备结构,保证工程顺利、均衡生产;(3)施工组织以减少占用道路、设施为原则,协助电力线路的拆迁和保护,并尽可能避免扰民;(4)施工组织以减少干扰正常交通为原则,保证交通线路的安全通畅;(5)施工组织以确保基坑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为重点。
(6)施工组织以钻孔桩成桩和围护结构安全为重点,严格监测手段,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强化施工变形监测的信息化、数字化处理,坚持以“事前规律预报、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变形监测基本原则;(7)施工组织以地下结构防水为重点,本着“以防为主”的原则,突出解决结构砼自防水和结构接口处理,以外防水搭接接头处理、结构缝处理、砼温度裂缝控制为主线,控制地下结构防水施工质量;(8)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组织安全文明施工,共创文明样板工地;第四节合同工期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本工程计划交付使用时间为2012年5月底。
根据我局所编制进度计划,本工程于2011年11月5日开工,2012年5月30日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