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诗歌鉴赏(手法)思维导图

意思相近互为初充 相反或相对 事物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发展过程
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 结构相同,意思相关 语气一致, 超过两个词句
排 比
定义
分析
节奏鲜明、增强气势 突出对象,强化情感
标志: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 词语或句子
话题相同 情感一致
反 复 反 问
定义 分析 定义 分析
有意使一个词语 或句子重复出现
标志:数量词、变形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 确定的意思,以加 重语气 标志:问号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强调,或增强语气或语势 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 回环起伏,语言优美
强调突出点
作 用 情感 作 用 情感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表达愤激或激昂等情感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语气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对象 明确肯定、否定或猜测原因
明确原典内容含义 明确对象与历史的相似点 明确正用、反用(讽刺批判)
作 用 情感 作 用 情感 作用
含蓄、幽默 加深寓意,发人深思
事物的特片和人的心理感受 名词的语境意思
反 语
定义
分析
字面意思与真正意思 相反 无特殊标志
增强语言的幽默风趣感 加强讽刺、批判、嘲弄等情绪 明确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明确语境意思 明确作者的情感
相似点
作 用 对象特征 作 用 对象特征 作 用 对象特征
增添特有情味、使物神 形毕现,栩栩如生,抒 发爱憎分明的情感 移情于物 动静转化
用动词陈述静态事物或无生命的事物 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 具体代抽象、局部代整体 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
借 代
定义
分析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 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设 问
定义
分析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强烈地表达情感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表达某种强烈情感
标志:疑问句、选择问
情感
用 典 双 关
定义 分析 定义 分析
引用古籍中的词句 引用名人故事、言论
标志:引用、注释 利用一词多义或同 音的特点,使词句 具有双重含义 标志:形容词、名词
表达委婉含蓄、 言简意丰、语言典雅
(
表 达 效 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二 描 写 方 法 )
动静结合
对人物动作、外貌、 语言、神态、心理以 及自然景观、场面气 氛等细小环节或细微 之处进行描写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心理的细微活动 烘托渲染环境气氛 表达真切情感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标志: 常使用比喻、夸张 常使用白描手法 常使用气氛渲染、 对比衬托等手法
想象
对比
根据事物之间的关联, 种凭借经验或凭空进行 构想,将头脑已有的形 象进行重新组合、编排, 创造出新的形象,场景 等。
使视觉景象瑰丽、奇异 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 使主旨表达含蓄、委婉 使情感表达深刻、动人
(
抑扬
用典
凭空、创造出新的 超现实,或类似现实
借助梦境、仙境、 幻境等反映现实 生活
表 达 效 果
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 给人鲜明的印象 产生强烈的感受 表达强烈的情感
(
抑扬
用典
标志: 事物的两个方面 情感的对立面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 描 写 方 法 )
(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标志: 渲染——正面描摹 烘托——侧面描写
注意点: 借景抒情 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
表 达 效 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从不同视角来描写: 视听嗅味触的变换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交 互 时间上晨昏变化 时序上四季变化 色彩上明暗浓淡变化 标志: 时间名词 方位词语 与五官感觉有关的 词 突出特征 塑造形象 表达情感
一 修 辞 方 法 )
(
反复
设问 反问 用典
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表达情感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双关
对比 反语
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加语言容量,表达含蓄、巧妙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表达 效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二 描 写 方 法 )
动静结合
抽象述说与具体描 写相结合; 现实描写与回忆、 想象相结合 标志: 使用逗字:念、想/ 遥想、忆、料得、 拟/也拟。 时间名词:今/而今、 昔、今宵
使结构更加紧凑 使形象更加鲜明 使内容更加丰富 使意境既开阔又深邃 使情感既明朗又含蓄 注意点: 实写之景的特征 虚写之景(过去之景、 未来之景、梦景、仙 景、幻景)的特征 从对方角度描写 虚写的目的: 表达某种内容,渲染 情感、以景结情
表 达 效 果
象征
联想
四 表 现 手 法 )
利用事物之间相近、相 通、相似或相反的关联 ,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 物或道理。
使作品内容丰富 使语言形象生动 使思维活跃
(
想象
对比
类比联想 对比联想 象征(由实而虚)联想 事理联想
抑扬
用典
事物之间的关联 点
注意点:
表 达 效 果
象征
联想
四 表 现 手 法 )
表 达 效 果
使用古代的人与事来 讽刺当代人事
二 抒 情 方 法 )
借景抒情
批判时弊 感伤时事 警醒时人
(
托物言志
标志: 古代的人与事,古 今对比 注意点: 怀古诗 用典 古今相似点与不 同点
借古讽今
表 达 效 果
象征
联想
四 表 现 手 法 )
(
想象
对比
抑扬
用典
象征
联想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道理、精神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描写物体的目的: 表现作者的情感 表达志向、意愿 流露人生态度 寄寓美好愿望 蕴含生活折理 表现生活情趣 标志: 标题中常有: 咏、吟
烘托环境气氛 刻画人物心理 展示人物情格 揭示主题思想
(
借古讽今
对象一般为物
注意点: 分析景物特点 寻找与人物的相 似点或相同点 辨析对景物的情 感与自己的情趣
情感
定义
对 比
分析
把具有明显差异、 矛盾对立的双方 放在一起,进行 对照比较
突出好坏、善恶、美丑对立, 给人鲜明的印象 产生强烈的感受 表达强烈的情感
作 用
标志:名词、动词
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析对立或相反事物的特征
特征 情感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突出人和事物的某种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强感染力 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分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语意集中含蓄 节奏分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用典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一 修 辞 方 法
( )
反复
设问 反问 用典
双关
对比 反语
比 喻 比 拟
定义 分析 定义 分析
运用想象和联想,用具体而熟悉的 物象事例,来比方说明或形容描写 抽象事物。
标志:比喻词(如、仿佛、若、是、成为) 将人比作物,将物 比作人,化甲物化 作乙物。
具体 生动 形象
注意点: 描写细微之处 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表 达 效 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二 描 写 方 法 )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 摹形象,不重词藻修 饰与渲染烘托。抓住 对象的特征,如实地 勾勒出人物、事件、 景物的情态面貌。 标志: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不用精雕细刻层层渲染 不用曲笔或陪衬 笔触准确有力, 语言明快简洁, 文字朴素平易, 干净利素地勾画事物的 形象、声响、光亮等
2018级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思维导图
修辞方式
比喻(明、暗、借)、通感(特殊的比喻)、比拟、借代、设 问、反问、反语、反复、对偶、对比、排比、双关、夸张 描写方法 抒情方法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借景抒情 铺垫照应 线索 总领 承接抑扬
表 达 技 巧
表达方式
艺术构思
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 衬托对比
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
二 描 写 方 法 )
(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追忆过去;设想未来;从对方角度;梦境、仙境、幻境 化动(静)为静(动),以动(静)写静(动); 以动(静)衬静(动),动静结合
二 描 写 方 法 )
(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烘托
视觉变换
移情于物
借体与本体之间有紧密联系
夸 张 对 偶
定义 分析 定义 分析
运用想象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 的特征,或把发生时间故意提前
标志:数量词、变形 字数相等,结构相 同,意义相关、相 反的两个词语句子
突出特征 烘托气氛 引起联想
突出点
作 用 对象特征 作 用 对象特征 作用 对象特征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语言简练、表意集中
描写人物外貌,使人如见其人 写景简洁生动,使人如见其景 抒情真切感人,使人感同身受
(
注意点: 不用任何修辞手法 语言简洁明快 只写主体,不写背 景
表 达 效 果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渲染是对环境、景物 等进行是作多方面的 正面描写的描写,以 突出形象。 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 写,作为陪衬,使所 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 出。 使情感抒发更加强烈真挚 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使环境气氛更加生动形象
由事物间的关联点联系到另一与之相关的人、事、物
四 表 现 手 法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