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峨眉山四川旅游资源

峨眉山四川旅游资源

峨眉山1 位置峨眉山(经度:103.48 E纬度:29.59N)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主峰3099米。

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距成都市154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2 地位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91年入选“中国旅游胜地40佳”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志》等资料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

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

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

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

以后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依据信仰与传说,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3 得名一种说法是:峨眉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的总称。

远眺大峨山、二峨山如一对秀眉。

另一种说法:峨眉因大渡河(俄水)的支流绕山而过,眉即支流,而得名。

4历史相传东汉时,山上已有道教宫观。

峨眉山被尊为普贤菩萨道场后,全山由道改佛。

东晋时期,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到峨眉山住锡修持。

唐、宋时期,两教并存,寺庙宫观得到很大发展。

明代之际,道教衰微,佛教日盛,僧侣一度曾达1700余人,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

至清末寺庙达到150余座。

生物资源1植物峨眉山终年常绿,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国”之美称。

峨眉山植被茂盛,植被随着地势高度(垂直地带性)而变化,据统计,植物多达3700余种。

在峨眉山生长的植物中,有被称之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椤,有著名的峨眉冷杉、桢楠、洪椿;有品种繁多的兰花、杜鹃花等,还有许多名贵的药用植物和成片的竹林。

珙桐又名“鸽子花”,是一千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来的孑遗植物,人称“植物活化石”。

初夏是观赏珙桐花的最佳季节,初开始呈淡绿色,盛开时变成乳白色,凋谢时转为棕褐色。

2动物植物为峨眉山披上秀色,还给各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天然的乐园。

峨眉山有2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珍稀的大熊猫、黑鹳、小熊猫、短尾猴、白鹇鸡、枯叶蝶、弹琴蛙、环毛大蚯蚓等。

峨眉山猴群见人不惊且与人同乐,已成为峨眉山中独具一格的“活景观”。

峨眉山灵猴学名藏猕猴,也叫藏酋猴,因为它们尾巴只有6~10厘米,比一般猴子的尾巴要短很多,因此也叫“短尾猴”。

许多野生猕猴不时出没于路旁,拦住游客索要食物,也为游客增添了不少乐趣。

峨眉山野生自然生态猴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野生自然生态猴区。

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峨眉山就寄住在万年寺,常与住持广浚来池旁谈经伦道弹琴听琴。

广浚的琴技十分高超,每当琴声响起,便有一位绿衣姑娘悄然而来,原来,这位姑娘是池内青蛙化身,因久听大师弹琴,久而久之,便叫声如琴音了。

可以说,白水池中的弹琴蛙是广浚大师的嫡传弟子哩。

寺庙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八大寺庙。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门户,坐落于峨眉山脚下,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庙,被称为峨眉山第一景。

原名“会宗堂”,清康熙帝敕名报国寺。

匾额为康熙所亲书。

清嘉庆和光绪时经过两次扩建,成为四重殿宇和亭台楼阁俱全的宏大庙宇。

七佛殿内永乐十三年(1415年)(另一说是清代)建造的高2.4米的巨型瓷佛。

七佛从左到右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过去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毗舍浮佛、南无过去尸弃佛、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伏虎寺是游人登峨眉山的必经之地,离报国寺很近,始建于唐代,原名神龙堂,后因寺后有山雄峙,横出寺背,蹲伏如虎,改名伏虎寺。

该寺在明末毁于兵火,清初大事扩建,历时20年,建成13重殿宇的崇隆大庙,重楼复阁,曲折深邃。

华严铜塔塔高5.8米,7方、14层,身铸造有佛像4700尊和《华严经》文195048字,是与普贤行愿有关的重要部分,对于研究《华严经》,具有重要的价值。

每层所刻飞檐、栏柱、门窗,巧夺天工,所镌人物栩栩如生。

因其时代久远、体形高大和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离垢园是伏虎寺的主要殿堂之一,因该园隐于苍翠之中,任凭风卷残叶,屋顶四季无一枯枝败叶,康熙帝因此提名为“离垢园”清音阁系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慧通禅师所创建。

原名集云阁,清康熙时重建,改名清音阁。

殿宇一排,供奉释迦、普贤、文殊像三尊(婆娑世界)。

洪椿坪地处峨眉山中低部,海拔1100米,始建于明朝,称千佛庵;清代时重修,因寺前有三棵洪椿古树而得名,洪椿古树相传为唐代所植。

这里树木葱茏,清荫如云,既无山下之嘈杂,又无山顶之寒冷,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全山最宜长住避暑处所。

抗战时期,蒋介石就曾在此逗留。

千佛莲灯,木质,高1.1米,直径70厘米,七方型,枋上刻金龙七条,昂头翘尾,形象生动。

全灯刻佛道神像320余尊,形态各一,体现佛道共存。

刻工精妙,令人赞叹。

此灯虽为民国初年刻制,堪称珍稀文物。

万年寺,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

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当时叫普贤寺,宋代改名为白水普贤寺。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无梁砖殿,第二年峻工,改名为圣寿万年寺。

现有殿宇五重: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

万年寺砖殿为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该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

万年寺普贤骑象铜铁佛像供峨眉山万年寺无梁砖殿内,系北宋宋太宗遣使铸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高7.35米,重约62吨。

普贤头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坐象背莲台之上,二目平视,嘴唇微张,似在向人说法。

大象粗鼻长垂,四肢健壮,目视前方,似欲启步前行,送大士下山传教。

砖殿四壁及上方穹隆顶奉有24尊圆觉铁佛像和303尊小铁佛像,寓意普贤菩萨率三千眷属在峨眉山说法。

佛牙是明嘉靖年间斯里兰卡友人所赠,佛牙,按佛教的教义是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灵骨。

但这颗佛牙却与众不同,他是据考证是60万年前的剑齿象化石,表面光滑油润如玉,并有深浅不同的紫色条纹,长44厘米,宽12厘米,重13斤。

贝叶经,是明嘉靖年间泰国国王所赠。

万历金印明孝定皇帝无子,李皇后听说峨眉山万年寺普贤菩萨有求必应。

于是千里迢迢临仙山礼佛,回宫不久生子,后来太子即位为神宗。

神宗奉母后之命派钦差大臣中贵等人上万年寺礼佛以示感恩,并赐予御印一枚,该印为铜质抹金,又因神宗即万历皇上,故称万历金印。

洗象池位于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是峨眉山赏月最好的地方。

有传统十景之“象池月夜”。

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

清康熙(公元1699年)建寺。

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扩建,因寺前有一小池,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

现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客寮等。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

“金顶(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该地的代名词),其意可各有所表。

原名吕仙行洞,位于赤城峰下,创建于明万历年间。

现存殿堂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重修。

寺庙规模不大,但建筑布局、造型富有韵味今殿内所供药师佛及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均为铜质饰金,为清代文物。

殿后荒草中,仍存有石碑二通,文字清晰可辨,反映了峨眉山原是佛道并存,而后佛法昌隆,羽士绝踪的历史。

昔日十景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境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大坪霁雪、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灵岩叠翠、萝峰晴云、圣积晚钟。

圣积铜钟,铸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别传禅师募化、建造,此钟铜质坚固,重达12500公斤,相传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铜钟。

民间传说:当年,别传禅师募铸好铜钟后,悬挂于圣积寺钟楼上,嘱附弟子们:“我去外地云游,三天之后,尔等始可敲钟,切记!”谁知和尚离寺不久,一小沙弥急想聆听钟声,不顾师父的叮嘱,抡起钟锤便敲,“当”的一声,宏亮的钟声在空中回响,山谷齐鸣,越传越远,一直传到和尚的耳朵里。

此时老和尚才走出30华里,一听钟声,神色大变,惋惜地说:“如果三天之后再敲钟,那钟声将会随我传到已走三天路程的地方啊。

”据民国24年(1935年)出版、赵循伯编撰的《峨眉山》载:“其钟每于废历(即夏历)晦望二日之夕敲击。

击法有‘慢十八、快十八’之分,随击随念钟偈,每四字一句,每四句一击,凡百余击始止(一说为一零八击),每一击,声可历一分零五十秒。

晚钟每次叩108击与我国古代的物候历有关。

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

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

以每年12个月,24节气,与72候应相加,其总和正好是108。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

峨眉十景之冠“金顶祥光”则是峨眉山的精华,它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

佛光:天气晴朗时登上峨眉,当下方弥漫着雾气时,若有人背对着太阳,站在巍峨的金顶上,让阳光从身后射来,前下方的雾幕上,会出现一个彩虹般光环,中间浮现着他的身影,并且影随人动、形影不离,这就是所谓的“佛光”。

即使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同时观看,各人只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环笼罩,如此奇景,四海五洲,绝无仅有,既心感身受,又虚无缥缈,非海市蜃楼,乃人间仙境,十分神奇,非常玄妙,这种“佛光”又称“峨眉宝光”。

佛光是光的一种自然现象,因阳光照射云雾表面而形成。

佛光每年平均出现50余次,在下午2--4点钟出现较多。

佛光因色调、形状、大小的不同,有各种不同名称的光,如有水光、辟支光、童子光、金桥、清现、反现、大现、小现等等。

佛光,佛家说是普贤菩萨向凡夫俗子显露真容,随缘应化,故又称“光相”。

实际上,佛光是一种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作用而形成的。

圣灯:“圣灯”又名“佛灯”,在金顶无月的黑夜,“舍身岩”下常出现飘浮的绿色光团,从一点、两点形成千万点,似繁星闪烁跳跃,在黑暗的山谷中飘忽不定,被人们称为“万盏明灯朝普贤”。

“圣灯”现象极为奇特,对此有不同解释:多数认为是山谷的磷火;另一种解释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达到一定湿度时便会发光。

象池月夜峨眉山月,自古留名。

观月的最佳地方是在报国寺、萝峰顶、万年寺、仙峰寺和洗象池等地,赏月的最佳时令是在秋天。

历代文人雅士不乏吟咏峨眉月的诗句,如:“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眉半轮月”(陆游);“愁中巫峡暮云合,望里峨眉秋月斜”(王士祯);“飞来一片月,相忆卷帘看”(朱彝尊);“佛灯寒照寂无声,云翠四围山吐月”(刘豫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