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反应摩尔比1﹕1
标示量%=
W ×标示量
×100%
O
Cl
O Cl
O O
C
Cl
OH Cl
C HO HO C C O
N
C C HC
O
N
O
====
+
H C HO C H
OH
+
HO
CH CH2OH
OH
CH2OH
维生素C (还原型)
2,6-二氯酚靛酚 (氧化型,粉红色)
维生素C (氧化型)
2,6-二氯酚靛酚 (还原型)
2,4一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
� 原理: � 维生素C在空气中尤其在碱性介质中极易被 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 反应式:
2,4一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
� pH>5,脱氢抗坏血酸内环开裂,形成二酮古 洛糖酸 � 二酮古洛糖酸
H H O C H H O C C H H H O O C O C O C O O H
薄层扫描法

原理
4)线性实验 4.1)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维生素 C标准品100mg,用缓冲溶液配 成lmg/ml的标准溶液。精密称取维生素 C标准溶液1、2、3、4、5ml,分 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缓冲溶液稀释至刻度。 4.2)测定 用5µl定量毛细管,分别吸取上述溶液各 5 µl,点于试纸上 。 点样后晾干,并将试纸 固定在20cm×20cm玻璃板上,放入薄层扫描仪。 测定△A 的积分值 (峰面积)作为纵坐标 Y ,点样量为横 坐标X,得一直线 方程 Y=15692X+130225,r= 0.9991
维生素C的结构式
O C HO HO H HO C C C C H O
维生素C:六碳的 多羟基内酯
CH2OH
测定方法
滴定法测定 维生素C
分光光度测 定维生素C
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维生素C
1 滴定法测定维生素 C
1.1 2,6一二氯靛酚法
1.2 微量滴定法
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差示旋光法

原理 方法 结果 讨论
4)稳定性试验 同一测试样品,在 120min内,每隔3min测定 一次差示旋光度。 文献结果:差示旋光度基本不变
——差示旋光法

原理 方法 结果 讨论
5)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维生素 C精制品500.0mg两份,分别置于 50mL 容量瓶中,各加入 20mg辅料,分别用盐酸盐缓冲液及 磷酸盐缓冲液配制成 50mL溶液,测定差示旋光度。 文献结果:平均回收率为 97.8%,变异系数cv为1.03%
电位滴定法

原理:根据滴定过程中电池
电动势的变化来确定反应终 点. Pt为指示电极,甘汞作参比 电极 E池=E+-E-+E液接电位=EI2/I+k(常数)


电位滴定法
原理(具体来说:)
随着滴定剂的加入,由于发生化学反应, 待测离子浓度将不断变化; � 从而指示电极电位发生相应变化; � 导致电池电动势发生相应变化; � 计量点附近离子浓度发生突变;引起电位的 突变,因此由测量工作电池电动势的变化就 能确定终点。
碘量法

碘的浓度由已知浓度的 Na2S2O3标准溶液标定 反应式: 计算式: Wvc=C(I2)V(I2)M(vc)/m(vc ) *100%
� �
I 2 + 2 S 2O 3 2− = 2 I − + S 4O 6 2−
碘量法
• 注意 ! 测定时:加HAC使溶液呈弱酸性 • 原因: • (1) Vc还原性很强,在空气中很容易被 氧化,在碱性介质中更甚 • (2)I2在碱性介质中会发生歧化反应 • 加HAC可减少VC的副反应,避免实验 误差
原理
维生素C具有 较强还原性,可使蓝色染被 氧化成去氢抗坏血酸,利用此特征进行薄层扫描 法测定含量。
薄层扫描法 操作方法与结果
(1)试纸的制备 2,6-二氯靛酚钠 (DCP-Na)溶于无水乙醇配成 0.05%的DCP-Na乙醇溶液,滤纸在盛有DCP-Na乙 醇溶液的展开缸中浸渍 3min,边浸边摇展开缸,使 滤纸均匀着色,充分被染料溶液所饱和。取出悬挂于 暗处,晾干后,立即放入干燥器中避光保存,备用。
系统采用VenusilXBP—C18柱 (4.6x250 mm,5μg),用0.2% 的偏磷酸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流 速1 ml/min,检测波长240 nm; 维生素C浓度在0.1-1.0 mg/ 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 方法回收率99.89%,标准偏差 0.91,操作简便、灵敏、可靠
薄层扫描法
2, 4一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
• 脱氢抗坏血酸,二酮古洛糖酸均能和 2,4-二硝 • •
基苯肼生成可溶于硫酸的脎 脎在500nm波长有最大吸收 脎的结构:
H
R
R
C C
N N
N N H
分光光度法
� 样品溶液与VC标准溶液按上述方法同样处 理 � 500nm处测吸光度 � 下图:721型分光光度计
钼蓝比色法
——差示旋光法

原理 方法 方法 结果 TEXT 讨论 TEXT
6)样品测定 取维生素 C片剂10片,称重研碎后分别用盐 酸盐缓冲液及磷酸盐缓冲液配制成 50mL溶 液(相当于含Vc 20mg/mL),滤去不溶物,测 定滤液的差示旋光度,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其 含量。
——差示旋光法

原理 方法 方法 结果 TEXT 讨论 TEXT
——差示旋光法
选定pH为 2.2和6.2
——差示旋光法

原理 方法 结果 讨论
2)差示旋光度与溶液浓度关系 吸取2.0、4.0、8.0、16.0、20.0mL的维生素C标准液各 两份,分别置于50mL的容量瓶,一份用pH2.2的盐酸盐缓冲 液定容;一份用 pH6.2的磷酸盐缓冲液定容,静置 3min后, 用220mm测定管,以前者为空白,测定后者的差示旋光 度(△a)。 文献结果:线性方程为△a=0 205*C+ 0.05,r=0.9964
马占玲等用钼蓝比色法测定青椒中还原 型维生素C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测定波长839 nm,维生素C含量在 0.004~0.024 mg/mL范围内呈 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7.2%。该方 法简单、快速、准确。
钼蓝比色法
� 逯家辉等提出了一种测定维生素C的新方
法,它是基于Folin B试剂与抗坏血酸在 pH=3的三氯乙酸酸性介质中反应生成脱 氢抗坏血酸,反应产物在910 nm波长处 有最大吸光度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的 线性范围为0~50.0μg/mL,相关系 数r=0.999 86,回收率为98.12%~ 102.15%。
� 其能还原2,6-二氯酚
OH C
OH C
靛酚染料。 �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的烯二醇基,我们通 过氧化还原滴定来测 定维生素C
——2,6-二氯靛酚法
原理
2,6-二氯靛酚是一种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 介质中为红色,碱性介质中为蓝色,与Vc反应 后,生成无色的还原型酚亚胺,因此,在酸性 条件下,用2,6-二氯靛酚滴定至溶液显玫瑰 红色,即为终点;无需另加指示剂。
——2,6-二氯靛酚法
方法
�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 Vc50mg),用适量水溶解,置 100ml 量瓶中,加偏磷酸-醋酸试液20ml,再用水稀释置刻度,摇匀; �精密量取稀释液适量(约相当于 Vc2mg)置50ml的锥形瓶中 , 加偏磷酸-醋酸试液5ml,用2,6-二氯靛酚滴定液滴定,至溶液显玫 瑰红色,并持续5s不褪; �空白试验:取偏磷酸-醋酸试液5.5ml,加水15ml,用2,6-二 氯靛酚滴定液滴定。 �计算: (V-V 0) ×F ×T ×W
HYPERSIL—C8色谱柱法
采用HYPERSIL—C 8色谱柱,用 0.1%低浓度的草酸作流动相,陈 昌云等采用0.05 mol/L磷酸二氢 钾缓冲液:甲醇 =80:20 (v/v)作 流动相。流速为 1.0mL/min,二 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 254 nm。
3.2 VenusilXBP—C18柱法
概述
维生素C是可溶于水的无色结晶,是一种分子结构 最简单的维生素。维生素 C有防治坏血病的功能, 所以在医药上常把它叫做抗坏血酸。维生素 C能保 持巯基酶的活性和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起解毒 作用等。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新鲜的水果、 蔬菜,特别是枣、辣椒、苦瓜、柿子叶、猕猴桃、 柑橘等食品中含量尤为丰富。准确测定维生素 C的 含量,对饮食健康、医疗保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近年来报道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滴定法、光 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差示旋光法

原理 方法 结果 讨论
3)辅料干扰试验 取混合辅料 20mg(淀粉、硬脂酸镁、 EDTA、糊精等按 处方比例混匀 )两份分别置于50mL的容量瓶,一份用 pH2.2的盐酸盐缓冲液定容,一份用pH6.2的磷酸盐缓冲 液定容,滤去不溶物 ,滤液在两种 pH值测定差示旋光度。 文献结果:辅料的差示旋光度为零,说明辅料对维生素 C含量的测定不干扰。
方法
结果
讨论
薄层扫描法

原理 方法 方法 结果 TEXT 讨论 TEXT 5)样品的含量测定 取维生素 C片10片,研细,精密称取平均片重一片的 粉末,放入 100ml容量瓶中,加入缓冲液至刻度,振 摇,使维生 素 C溶解,放置、澄清,用吸液管取 3ml 移 至10ml容量瓶中,用缓冲液稀释至刻度。用 5 µl定量毛 细管点样品溶液与不同浓度的标准液于同一试纸上 ,然 后扫描 测定峰面积,由工作曲线法计算维生素 C片中的 维生素C含量。

2,6-二氯酚靛酚染料的钠盐在水溶液中显蓝色, 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
碘量法
� 原理:由于维生素C分子中的烯二醇基有极强的
还原性,能被碘氧化,用碘滴定VC � EC6H6O6/C6H8O6=0.18 ,EI2/I-=0.5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