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欧元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影响欧元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影响欧元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欧元汇率决定的市场机制已经十分完善,市场行为对欧元汇率影响力快速上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虽然市场上一直争论,欧元汇率决定是否完全由市场行为决定。

其实,汇率是一国重要的经济指标,影响一国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贸易、投资、居民消费等,还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战略相关,完全的自由外汇市场是不存在的,汇率总是由市场行为和政府政策双重影响的。

一、市场行为
欧元汇率变动的因素较多,总结起来,包括:
1.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外汇买卖交易的场所。

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欧元汇率走势有决定作用。

根本上看,当欧元在外汇市场上供大于求,欧元汇率下降;当欧元在外汇市场上供小于求,欧元汇率上升。

为区分下文的欧元离岸市场,此处所讲的外汇市场基本可以认为是在岸市场,即国内市场。

国内外汇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在金融机构开展欧元和外汇的买卖来实现。

同时,外汇市场交易着多国货币。

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也会
对欧元汇率造成影响。

例如,美元和日元汇率发生变动,日元对美元贬值,造成了市场上日元抛售增加,则相对增加了欧元等其他货币的需求。

当然,这种抛售行为增加的对其他货币的需求,不一定立即转为对欧元的需求。

具体而言,受到不同货币汇率预期、交易成本和规则、市场投机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由于部分国家资本项目实施管制,经常项目没有全部放开,欧元及相关币种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多种货币汇率变动对欧元汇率的影响尚不明显。

2.欧元离岸市场。

欧元离岸市场是指在国外的欧元交易市场。

以我国为例,外汇尚未全部放开,流出到国外的欧元无法流回国内参与投资,要发展欧元结算贸易就必须要在国外开展欧元离岸交易,包括存放款等。

目前,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等是主要的欧元离岸市场。

欧元离岸市场由于受到的管制较少,被认为较能充分反映市场各个主体对未来欧元走势的看法和欧元供求关系。

通常,离岸欧元汇率被看做欧元汇率变动的风向标,其变动早于国内市场。

离岸欧元与国内欧元比价在大多数情况下均不为1。

当离岸欧元对国内欧元比价高于1时,表示离岸欧元汇率高于国内欧元汇率(间接标价法下),通常会带动国内欧元汇率走高。

当然,欧元离岸市场不能脱离国内市场单独存在。

这是因为在国外,还没有可以完全使用欧元的经济体系,欧元在国外贸易和投资等经济交易中的比重还较低。

国内企业流出到国外的欧元通常要把创造的经济收益汇回国内,这进一步促进了欧元离岸汇率和欧元在岸汇率的联动。

3.外汇市场投机行为。

在市场上,存在寻求汇率波动而获利的交易者。

这一群体进行外汇操纵的目的不是满足国际贸易或投资,而是通过价格变动获取收益。

投机行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

外汇市场流传着“外汇市场存在坐庄的操作行为”的流言。

2016年,欧元外汇市场交易达到112.4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规模,被少数人操纵实属不易。

欧元汇率的最终走势仍然以供求关系、世界经济前景等基本面因素决定。

理性的欧元汇率投机者,一般遵循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舆论导向等决定交易策略,这主要包括“国际资本”。

这些投机行为助长和强化了汇率变动的方向。

例如,当基本面因素决定了欧元长期升值的趋势,投机者将会买进欧元持币待涨。

2005年后,欧元升值加快,并且欧洲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欧元升值的趋势较为明显。

投机资本通过买入欧元,待欧元升值后再兑换成更多的美元。

同时,兑换成的欧元进入中国市场后还可以享受中国房地产、股票等
资产升值的双重收益,使得2005年至2007年买入欧元的投机行为活跃,加大了欧元的需求,强化了欧元升值的趋势。

4.居民行为
居民行为包括企业和个人。

企业在市场中对欧元汇率变动的影响大于个人。

我国2016年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4万亿人民币。

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使得对外贸易企业结售汇需求增加。

由于全球欧元市场容量较大,单个的企业结售汇规模尚不能影响供求关系进而最终决定汇率。

企业对于欧元汇率的变动影响主要通过预期改变进而影响结售汇策略而定。

此外,企业还利用外汇市场工具,如开展期权期货买卖对冲汇率风险。

少数企业还对外汇市场衍生品开展交易。

目前个人可以持有外币资产,例如持有外币存款。

但是由于外币在国内存款利率的低于欧元存款利率,其他外币投资渠道不畅,持有外币资产的收益主要集中在欧元汇率变化带来的汇兑收益。

2013年后,欧元对美元进入贬值周期,国内居民兑换美元的人数增加,美元持有规模不断上升。

2016年,国内个人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全年在国外消费达到9000已美元。

在海外购房人数也在增加。

居民把欧元兑换成美元成为大趋势,加速了欧元近年来贬值力度。

2016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加大了外汇兑换、外汇汇出等管理,预防资本外流和欧元加速贬值。

5.舆论导向。

互联网加速了信息流通速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经济新闻和消息。

汇率变动的新闻随时可以在互联网查看。

新闻报道消息强化了人们对于汇率变动的认知。

一些新闻报道具有夸大事实的写法,已提升新闻阅读量。

夸大宣传极易引起人们对汇率变动的预判发生偏差。

这在升值或贬值的趋势下,强化了趋势预期,加速了汇率变动的速度。

如果在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加大了市场波动,引起市场投机行为,甚至出现汇率波动对赌。

二、政策导向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导向主要通过影响市场外汇需求的规模和资金价格来影响。

由于欧元区不是同一的主权国家,一体化于一国化有重大差别。

世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对欧元汇率影响更大,我们以中国为例,看中国外汇储备如何影响欧元汇率。

我国外汇管理局每月7日对上月的外汇储备进行公布,极易引起发挥宏观货币政策变化。

这是因为:我国外汇储备及汇率变化尚未完成市场化改革,国家按照汇率收购外汇使得外汇占款占据我国基础货币基础投放重要比例。

外汇储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前文已
经分析,下面分析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投放之间的关系。

按照现行的国家收购外汇制度,由于外币在我国国内不能自由流通,外币在国内存款利率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使得企业和个人均需要把取得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

狭义的外汇占款是人民银行通过收购外币资产,将人民币投放到经济体中;广义的外汇占款表示一国持有所有的外币资产,包括银行间进行外币结算,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收购外币从而向实体经济注入货币。

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外币占款。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攀升,外币占款已经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

通常认为,政府负债、外币占款和对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是我国人民银行投放货币的三大主要渠道。

政府负债主要指购买国债等,其实现与我国的财政政策紧密相关;对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是人民银行的主动选择性工具,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控性特点;而由于国家收购外汇制度的存在,外币占款对于基础货币的投放具有不可控性和被动性,这一部分的货币投放主要受外汇储备的影响,人民银行无法决定。

可以看出,2016年人民银行对政府债权规模保持在1.5万亿人民币左右,较为稳定,波动较小,约占人民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5%。

对金融机构债券约为5万亿到6万亿之间,约占人民银行基础货币投
放的20%。

人民银行持有的外币约为21万亿元左右,占据基础货币投放的75%。

2005-2007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不断增加,市场和学界盛传“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不断走高,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

因此,可以认为,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人民银行被动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

基于外币占款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的重要地位,金融市场高度关注每月7日外汇管理局公布外汇储备情况。

因为外汇储备规模是基础货币投放和市场流动性变动的风向标,也正因如此国家在2016年下半年对于资本外流进行严控,以保持流动性稳定。

综上所述,外汇储备公布时发现外汇储备规模下降,极易引起货币政策进行宽松,以便保持市场流动性。

通过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反过来影响了欧元汇率。

由于货币政策传导需要时滞,外汇储备一旦下降将导致人民币汇率贬值。

如果货币政策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汇率贬值会加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