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1)

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1)

2014高考历史考前押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由下而上推举官吏。

我国古代比较符合上述选拔官吏的方法和结果的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的能力。

从信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由下而上推举官吏”可知与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和方式一致,故选B项。

2.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空白处应是( )唐末还在筹备一个类似于的部门,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

唐朝前半期,由于缺乏该部门,节度使们有了太多的自由,最终酿成大祸。

A.兵部 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解析:选B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唐末筹备类似部门”的性质与目的。

关键信息: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

本题易因题干的“唐末”“唐朝前半期”“军事组织”等信息而错选A项,实际上本题不是考查唐代政治制度,注意“类似”信息;枢密院分割宰相权力,掌握调兵权,而将军掌握统兵权,两者相互制约,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C项是明代的咨议机构,不是一个军事组织;军机处是清代为应对西北军务而设立的,由此使考生易错选D 项,实际上军机处是皇帝的咨议机构,军机大臣仅是跪受笔录而已,它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排除。

3.“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可知财政匮乏而枢密院却在不断征兵,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还在不断收税。

因此材料反映出各个部门效率低下。

4.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地方监察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说明元朝中书省给地方上的行省一定的自主权,以便提高行政效率。

5.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诗中描绘的现象反映了唐朝( )A.贵族阶层的奢侈腐化B.娱乐方式的新变化C.“草市”的繁华景象D.城市商业有很大发展解析:选D 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里的材料反映了商业贸易繁荣,如夜市的繁华和娱乐的兴旺。

材料中夜市的“客”不一定是贵族阶层,排除A;材料也反映不出新的娱乐方式,排除B;从诗作的题目可知是扬州城里的商业和娱乐的发展,而不是农村的草市,排除C。

6.右图是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

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

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B.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D.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解析:选A 宋代瓷器精品不可能是民窑烧制的,只有官窑才有这样的实力。

青花瓷在宋代以后才出现,故其技术不可能在宋代被采用。

从材料中“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的描述看,其应该属于青瓷系列。

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汝窑在河南宝丰,主要烧制宫廷用瓷,胎质细洁,釉色多呈天青,青中带蓝,晶莹发亮,堪称宋瓷中的精品。

7.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解析:选A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

B、C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

8.南宋时,“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宋代( )A.科举取士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的深刻影响 D.择偶标准的变化解析:选B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婚娶看重资财,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而不耢(平整土地),不如做暴”。

这主要是强调农业生产( )A.必须讲究耕作方法 B.应当抓紧农时C.需要改革生产工具 D.如何选种播种解析:选A 根据题干“耕而不耢(平整土地)”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注重耕作方法。

故选A。

10.《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

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解析:选C 《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但并不能据此判定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说,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保存了大量史料,但不能说史料比教材更可信,排除B项;三教是指道教、佛教和儒学,而三教合一是指三者思想相互交融,D项说法错误。

11.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知行合一解析:选B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材料“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说明在追求“理”,这是求理的方法,故B正确。

12.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 )A.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解析:选D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

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故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大变革时期,唐宋文明绚丽色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域北宋东京城材料二唐代后期至五代中央政权统治能力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宋代统治集团为保证制度的稳定性的需要,是唐宋之际在政治行政领域,从效率到公平的变迁的内在动力,政治领域由注重效率逐渐被注重平等所取代……官僚机构膨胀导致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及行为规范弱化以及行政费用的增加超过财政负担限度。

——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材料三唐宋时期是一个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各种原有社会要素流动组合的时期,多种过程的交织,赋予唐宋社会开放和流动的特征。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富的两极分化,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富民社会阶层。

……传统观念强调“贵义贱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言利的思想主张日益抬头,一批思想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变革的角度概述唐代至宋代商业发展的演变趋势。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政府“由效率到公平”推行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概括这一措施对唐宋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宋变革的主要推动力。

概述其对唐宋变革产生的主要作用。

(8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及科举制,考查学生对材料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第(1)问注意要“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回忆所学知识即可。

第(2)问提取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是唐宋之际在政治行政领域,从效率到公平”“官僚机构膨胀导致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科举制及其影响。

第(3)问据材料三中“唐宋时期是一个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各种……”“赋予唐宋社会……特征”“兴起了一个新的富民社会阶层”“胜利的思想主张日益抬头”,归纳出“推动力”和“主要作用”。

答案:(1)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商业发展逐渐向城郊和乡村延伸;农村商业活动配套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政府对商业的监管逐渐放松。

(2)推行科举制。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打破了传统的世袭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但也导致了宋代官僚机构的膨胀,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商品经济的发展;赋予唐宋新的时化特征;孕育了新的社会力量;引起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

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材料二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宋)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所发生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