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灸法--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早在《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淮南子“良医者,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
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
《内经》“灸则强食生肉”;“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瘥,瘴疠温疟毒不能着”。
宋窦材《扁鹊心书》“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
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
《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
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
”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可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故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虚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
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
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
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
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
《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任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率于后,主一身之阳。
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环不息。
再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又多为温热芳香之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之力更著。
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
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主穴:气海、关元穴。
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
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穴释】气海: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
灸之能益脏真,回生气,固元阳,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为下焦之要穴。
关元: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藏精之所,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土。
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纳谷,故灸足三里能升阳益胃,强壮脾肾,调和气血,益先后天之气。
中脘:胃之募穴,腑会于此。
李东垣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故凡纳呆食少,食谷不香,饮食不化,面色痿黄,形体消瘦等脾胃虚亏之证,均可灸之。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穴。
《针灸大成》说:“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不举……”故一切脾肾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壮数和年龄】《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一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
”因此,此灸法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
人身有十二经,十五络,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壮,以应一岁之三百六十日。
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
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
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每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地之气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如《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收欲神气。
”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
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
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
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合脏气生藏之机。
【灸前准备】一)艾绒之选择:最好选用多年之陈艾(蕲州产者为佳),或市售药制艾条,剥去纸外壳,将其揉搓成细绒,色白如棉絮状,除去杂质,制艾柱如枣核大,炷体坚紧,上尖下圆如锥体。
(二)生姜之选择:选用上品老姜,切片约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并在姜片上,针数孔备用。
(三)备料:生姜,艾绒,线香十支,火柴一盒,线绳一条,纱布两块(中心涂油脂),胶布两条,方盘一个,镊子一把,灰盒一个。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条温和灸代替)(一)保持室内温度,环境要安静。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盖好衣被,暴露应灸部位。
(三)先用线绳,从脐下至耻骨上测其总长。
然后,折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关元脐下三寸)。
定位后,作出标记。
(四)穴位常规消毒后,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上。
(五)用线香点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尽时,将艾灰取掉,另换一炷。
如此接替点燃,直到应灸艾炷燃完为止。
(六)按规定壮数灸完后,除去姜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
如有灸伤,涂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护润泽灸伤之外皮,再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一)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详细询问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须消毒,防止灸伤感染。
(五)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六)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
如有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无菌包扎,过数日再换敷料,以防感染。
【适应证】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病症。
【禁忌】(一)法定传染病,不灸。
(二)癌瘤、肿疡,禁灸。
(三)急性炎证,如肠痈、胃穿孔、肠梗阻,忌灸。
(四)大饥、大饱、失惊、酒醉,缓灸。
(五)温症,伤阴明显者,缓灸。
(六)发高烧者,禁灸。
(七)孕妇,忌灸。
(八)阴虚火旺者,慎灸。
讲解内容一、什么是养生?养生:生:生命、生存、生长、生活等;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方法:饮食养生、四时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体质养生、起居养生、药物养生、针刺养生、灸法养生、推拿养生、拨罐养生、刮痧养生、足疗养生等等。
二、什么是灸法?灸:针灸:用针刺和艾灸刺激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 穴位) ,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整体内阴阳、气血、脏腑机能的紊乱,使机体重新达到协调和相对平衡的状态。
针是一种用机械刺激,灸是一种用温度刺激,二者所应用的理论和具体是实践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一般把二者并称为针灸疗法。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令人长生不老”;“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二、什么是灸法?公元514 年,针灸学首先传到朝鲜;公元550 年,我国的灸法由朝鲜传入日本。
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
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 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老年,为防止视力衰退,灸足三里及曲池,灸曲池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 壮左右,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
韩国基本每家医院都有一个“灸房”。
韩国电视剧。
二、什么是灸法?灸法: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烧灼或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什么是灸法?灸用原料: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
《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本草纲目》“艾叶能灸百病”。
干燥,捣制后除杂质,成纯净细软艾绒,晒干贮藏,以备用。
灸用工具——艾炷和艾条艾炷:艾绒搓捏成圆锥形,大小不一。
艾条:清艾条、药艾条。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三、灸的分类及操作艾炷灸直接灸: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
瘢痕灸(化脓灸):灸至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无瘢痕灸(非化脓灸):皮肤充血,红晕,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
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壮。
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疾患。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
隔姜灸:皮肤红晕不起泡,因寒而致呕吐、腹痛、腹泻、风寒痹痛等。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附子饼灸:用于阳虚而致的阳萎、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艾条灸温和灸:2-3 厘米,温热舒适无灼痛,皮肤红晕;雀啄灸:2-3 厘米,平等往复回旋,温热感无灼痛;回旋灸:2-3 厘米,上下移动,一起一落,忽近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