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铁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地铁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环境管理
地铁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李卫波1,侯可斌2
(1.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中心、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76; 2.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 100161) 摘 要:地铁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通常容易被忽略,加强地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符合环评的发展趋势。 地铁项目涉及的生态敏感目标包括森林公园、城市绿地、涉水等,评价应注意敏感目标具有的自然或人文 特性。直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从工程占地、水体影响及取弃土场设置影响展开;间接影响评价可重点分 析地铁引起的地下水变化,通过地下水与生态的联系,建立间接影响分析模型;景观影响评价可从确定评 价对象、指标和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地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7)07-0035-04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nmental Management
环境管理
1.2 评价重点 地铁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1) 工程占地导致生态环境直接损失;2)工程施工 过程中对污染物排放带来的间接生态环境破坏,如施工 导致地表水质恶化,从而影响鱼类生境;3)地上建设 内容对城市景观带来冲击。这三方面影响贯穿地铁的施 工期与运营期,第一、二方面影响以施工期为主,第三 方面影响重点体现在运营期。 对于不同的敏感目标, 评价重点应根据其所属的生 态功能特性, 确定评价主要方向, 总体可分为以生态保 护和景观协调两大类。 对于以保护动物、 植物为主要目 的敏感目标, 如森林公园、 湿地等, 以动植物及其生境作 为评价重点; 对于含有人文特性的敏感目标, 如风景名 胜区、 文物保护单位等, 应将景观作为分析要素考虑。
2 地铁引起的直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1 工程占地影响 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永久占地主要 为地上线路占地与站体占地,应着重分析占地类型及涉 及的生态敏感点类型,对于有行政主管部门的敏感点应 取得相关意见。永久占地造成的生态破坏是持续的,应 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施工期开挖 及运营中对生态的扰动(如涉及保护动物时,分析地铁 噪声对动物生境的影响)。环评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选址 选线或铺设方式的合理性,若对动物生境扰动较大,应 提出重新选线的建议。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便道、施 工营地、料场等,若在评价阶段已明确临时占地位置, 应分析其合理性及生态补偿措施,若在评价阶段无法明 确全部临时占地位置,则应给出选址原则性要求。 2.2 跨越地表水体施工影响 调查跨越河段生态功能定位, 对水生生态系统进行 调查, 给出保护对象及敏感程度。 若项目涉及特殊或重要 生态敏感区, 应首先分析重新选线的可能性, 进行线路比 选; 若不具备重新选线条件, 应优化施工工艺和路线铺 设方式(如改为地下) , 针对跨越河段制作有针对性的施 工工艺方案, 工艺方案包括施工组织、 施工时间 (如避免 鱼类产卵期等) 、 工期及环保措施等内容。 对于一般生态 区域可从施工工艺及环保措施等方面提出原则性要求。 2.3 取、弃土场影响 地铁项目根据施工需要设置取、弃土场,部分项目 涉及拆迁等内容,存在弃渣问题。生态影响评价应分析
重要举措。 本文对地铁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的重点及评价 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为地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 参考, 同时推进地铁生态环境评价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1 敏感目标与评价重点
1.1 敏感目标 根据生态环评导则[5],生态敏感目标分为特殊生态敏 感区、重要生态敏感区和一般区域。根据轨道交通环评 导则[6],地铁项目主要涉及的城市生态敏感目标包括风景 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导则还提出需要 对城市绿地的影响进行分析,因此,城市绿地应纳入敏 感目标范围。随着地铁范围的延展,涉水的生态敏感目 标需要逐渐引起重视,如重要湿地、鱼类“三场”等。
地铁项目大部分位于城市建成区,其运行产生的噪 声与振动问题是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其他环境要 素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当地铁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节 约土地资源与能源,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 境质量等方面带来环境利好 [1~4],使其负面环境影响易 被掩盖。然而,随着地铁项目从便利城市出行向着链 接城市与郊区、卫星城的功能转变,其跨越的土地利用 类型也发生巨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具有生态价值的土地 纳入了地铁环评的范畴; 另外, 随着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 提高, 对于优美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 地铁对城市景观 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并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因此, 加强地铁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提高地铁的生态效益 符合发展趋势, 同时, 也是将生态理念应用于城市建设的
将施工土石方进行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即工程弃土用于 其他工程,工程取土应优先从其他工程获得;若不具 备条件,取、弃土、弃渣场应优先选择现有合法场所; 若新选场址,应进行场址选择合理性分析,提出取、弃 土、弃渣后的生态恢复措施及施工方案。
3 地铁引起的间接生态影响评价
地铁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是地下工 程。地铁施工对地下水流场、水质产生影响,进而对地 表植被产生影响,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间接影响。 3.1 地铁项目地下水影响特点 地铁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体现了复合性的特点:短 期性,施工对地下水扰动较大,施工降水会造成一定的 地下水漏斗;长期性,地铁建成后,在地层中形成不透 水层,对自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运移产生影响。短期性影 响以线路两侧降水范围为主,影响强度较大,施工结束 即可恢复;长期性影响更多体现在区域地下水流场的变 化上,影响强度小,但影响时间长。 3.2 地下水与生态关系 地下水与生态联系密切, 可用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 (与生态环境状况密切联系的地下水和与地下水有关的 各种临界指标的总称, 包括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盐量(作 物耐盐度)、潜水矿化度、地下水位临界埋深、地面控 制沉降临界水位等[7])表征两者关系。地下水生态环境 指标众多,均与地下水水位的变化相关,甚至起到控制 性作用,地下水埋深是最重要的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之 一[8]。从地铁建设来看,无论是施工降水还是长期的地 下水流场影响,最主要的表征指标是地下水水位的升高 与降低,因此,通过地下水水位变化可以更好地分析其 产生的生态效应。 地下水水位抬升会引发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 水位 下降会造成土壤干化、 沙漠化、 植被衰落等, 因此, 存在 一个合理的地下水位区间 (地下水生态平衡埋深) , 其上 限为发生土壤盐渍化的临界, 下限为植被退化的临界[9]。 关于生态适宜区间的下限值, 有的学者提出其与气候、 土壤性状、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措施等要素相关, 确定 方法有实测法、 动态资料相关法和毛管上升高度法 [10]; 关于上限值,可以通过试验、实测、数据分析等方法予 以确定[11~13]。目前,关于适宜生态水位的研究集中于干 旱区、半干旱区[14],而地铁快速发展的中东部地区相关 研究开展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