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说教材(一)内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向学生再现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南京,蒋家王朝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国民党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突破方法:挺进大别山,用图示展示战争形势,用毛泽东的话进一步揭示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用毛泽东发给各大军领导人的电文把三大战役串联起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基础知识点,并进行展示,学生演示动态的战争形势图,指导学生把握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
用配乐诗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加深学生对解放南京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突破方法:通过视频《暴风骤雨•分马》片段、老师讲解、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及设问,采用问题探索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开拓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以发展。
学生对于战争比较陌生和遥远,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教学采用了情境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精选视频、诗歌、文字、录音等多种材料。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法: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主次地快速阅读,并填写相应的表格,完成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
使学生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还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视频《配乐诗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跟读。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后写的,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表达出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那么,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配以宏大的战争场面,使学生感受到一个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学习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视频:电视剧《暴风骤雨•分马》片段。
问题:视频上的人在干什么?视频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一场什么运动?【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什么是土地改革。
讲解: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也叫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也就是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
土地改革就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讨论: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结合课本,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展示。
总结:1947年,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作用:土地改革后,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土地改革?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作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战场上的形势。
二、挺进大别山——大转折出示地图,动态演示战争经过。
再出示如下图示。
升华认识: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设计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的历史观。
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直是国民党进攻,共产党防御,所以说“挺进大别山”不仅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出示《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敌我力量对比表》,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出示毛泽东给林彪的电文影印件,并出示以下文字材料:毛泽东致电林彪: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最为有利!看视频,思考: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总结:1.首战华北,会受华东、东北敌人夹攻,首战华东,会使东北、华北敌军收缩南撤,加强华中。
2.相对于敌人数量上占优势,且东北敌军孤立分散。
3.攻克东北,可使其成为解放全国的战略大后方(一)辽沈战役——决战黑土地出示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的电文影印件,并出示以下材料(师读):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东北解放军力求尽可能迅速的攻克锦州,只要拿下锦州,关闭东北大门,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出示地图《辽沈战役示意图》,动态演示辽沈战役经过,显示战役特点“关门打狗”,歼敌47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
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
(二)淮海战役——逐鹿中原出示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的电文影印件,并出示以下材料(生齐读):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中野、华野即开始扫除前进方向之敌,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先取得碾庄、双堆集、陈官庄,于11月8日晚完成分割包围,展开攻击,使得徐州处于被我包围之中,就可以第二步夺取徐州,在此与国民党进行大决战!运筹帷幄: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如果让你来指挥淮海战役,你将如何指挥?(参考资料:电报、课本;活动形式: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时间:2分钟)出示地图《淮海战役示意图》,一学生来讲台前讲解演示辽沈战役经过,并显示战役特点“黑虎掏心”、歼敌55万余人。
出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陈毅”结论: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三)平津战役——战和并用出示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的电文影印件,并出示以下材料(听录音):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华北敌军已成惊弓之鸟,接下来的部署就是不能让这只鸟飞掉,为此东野到位之后,配合华野先包围津、塘诸点。
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只做战略包围,割断诸敌联系,例如对北平,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军情解码:如果你是《军情解码》的主持人,你将如何解说平津战役呢?(参考资料:电报、课本;活动形式: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时间:2分钟)出示地图:《平津战役示意图》,一学生来讲台前讲解演示辽沈战役经过,并显示战役特点“瓮中捉鳖”、傅作义头像、歼敌52万余人。
问题探究: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总结:1.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2.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问题: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设计意图】三大战役是本课重点,用了电文、表格、视频、动态地图、文字材料、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感受三大战役,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思考历史,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并对中共领导人卓越的指挥能力产生景仰,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国民党在三大战役溃败后,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企图假和平,作缓兵之计。
出示图片《内战中的和谈》不久和谈失败。
出示材料:“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问题:此命令下达后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什么?三、渡江战役——大进军视频:《渡江战役》片段。
图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中华民国38年4月23日日历》。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设计意图】用毛泽东、朱德大进军的命令和渡江战役视频使学生感受渡江战役的宏大场面,体会中共维护国家统一和完整的决心。
教师朗诵:于右任《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设计意图】用于右任《国殇》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体会离家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力求简洁、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六、说得失1.成功之处条理清晰,形式多样。
本节课线条清晰,知识板块分明,各个环节紧紧相扣,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三个标题的设计很贴切,也很新颖,把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串在一块,形成一个整体构架。
电文设计条理清晰,不落俗套,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精选材料,注重教育。
本课精选大量材料,教材挖掘有深度,跳出教材,依托教材,又不迷信教材。
视频《暴风骤雨》、《渡江战役》等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内容的距离。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敌我力量对比表》等图表的运用,让学生对战争的发展态势一目了然。
动态地图演示战争经过,使学生对战争的形势能清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