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身份与婚姻——试论《伤逝》、《倾城之恋》、《小二黑结婚》中的婚恋观江春艳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指导教师:傅华摘要:中国现代婚恋文化是整个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婚恋史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现代中国距离当下不过七八十年,许多那时存在的婚姻现象在今天仍然以本色或变相的形式延续着。
本课题将以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部作品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差异来探讨五四知识分子、都市市民、乡村农民三个阶层不同的婚恋观,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自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婚恋观的嬗变。
关键词:时代;身份;文化;婚恋观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Identity and Marriage——Analysis of Concept of Marriage of <Mourning>,<Fallen>,<Handsome young man>JiangChunyan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10 Instructor: FuHua Abstract: Chinese modern marriag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Chinese modern social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marriage history is a mirror of reflecting the society. Modern China is just 70 or 80 years from the moment, many marriage phenomenona exist in that time still continue in form of the true nature or disguised form.LuXun’s <Mourning>,ZhangAilin’s <Fallen>,ZhaoShuli’s <Handsome young man> are entry point to this topic, to combine era,identity,values,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marriage of intellectuals 、urban public and rural farmers, to review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marriage from May Fourth to Anti-Japanese War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Key words:age;identity; culture; concept of marriage中国现代婚恋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和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婚姻史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门,对于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的研究,本课题将从不同阶级、不同时期的人物的婚姻现象来论析,改变了以往的研究对象的单一,从多个维度来理清婚姻史的走向。
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登记》、《小二黑结婚》这四部作品从题材上来说都是婚恋类型,但立足文本来说,它们问世于不同时期,分别展示了五四知识分子、都市市民、乡村农民的婚恋观。
诚然,三种不同阶级的婚恋观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本课题将立足文本比较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来阐释这些婚恋观都是在什么语境下产生的。
通过比较这三个阶级的婚恋观,探索现代中国婚恋观的变化及导向。
一、从《伤逝》中洞悉五四知识分子的婚恋观1、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个性化追求(这里可结合知识分子身份与个性主义解放思潮来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无疑是对以往一切权威、体制和秩序的革命。
久被压抑的地火一旦喷发,其奔腾之势,毁灭之力,便不可遏止;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这久藏心底的心声一旦呐喊而出,便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蔚为潮流,成为青年大众的呼声。
尽管时人对恋爱婚姻的认识与探讨,不无偏差,但在当时的中国婚姻进步的最大意义恰恰在于恋爱自由、婚姻自决本身,而不在于恋爱婚姻的具体意见对错。
①自由恋爱成为社会青年追求的目标,在尝试恋爱的过程中,青年们对于恋爱的目的、对象以及价值做出个人的选择和判断。
恋爱就像一场长期的实验,需要在不断的体认中不断的反思与选择,他们的恋爱就像万花筒,内容固然有好有坏,但最大意义在于人们可以进行恋爱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在自由这股社会浪潮下走到一起的。
我们姑且不谈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结局,子君作为一个新女性果敢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兴许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涓生敞开了爱的怀抱,一拍即合。
但是结婚不是件私事。
婚姻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因为以我所知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视作当事人间个人的私事,别的人不加过问。
婚姻对象的选择非但受着社会的干涉,而且从缔结婚约起,直到婚后夫妇关系的维持,多多少少,在当事人之外,总有别人来干涉。
这样就把男女个人间的婚姻关系弄成了一桩有关公众事件了。
②子君和涓生的结合不是传统的明媒正娶,是受社会思潮的鼓动而自由结合。
然而子君究竟是个女性,一个半新半旧的女性。
可谓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居后她还是又回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漩涡,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女性的解放须以一切女性的重新参加社会劳动为其头一个先决条件。
子君的悲剧亦可说是“成也自己败也自己。
”2、爱情理想与婚姻现实剥离与悖论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子君把爱情视作生命的全部,结果只能是婚姻的独角戏。
恋爱和婚姻都不是孤立的,有着社会性,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支配。
①黄东:《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还是博士论文),2002年,第?页。
②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页。
在私有制推翻前,恋爱问题无从得到一个解决,恋爱只是一个抽象名词,尤其是在一个不太清明的社会,还有好些婚姻是没有经过恋爱阶段的,直接过渡到结婚,毕竟自由、民主等只是少部分人的倡导,思想的毒瘤并未真正摘除。
①子君和涓生同居后的婚姻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完美和一帆风顺的。
由于家庭分工与经济责任的不平衡,涓生是家里经济的主导,同时也把握着婚姻的主动权。
当涓生对子君说出“不爱你了”,拿婚姻视作一切的子君的的婚姻殿堂瞬间崩塌。
爱情理想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换句话说,婚姻和爱情是两码事。
婚姻是爱情延续的亲情,而爱情呢,则是涓生所说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子君对待婚姻的态度和涓生的爱情理想严重脱节,分手不言而喻了。
3、恋爱只是传统与理性冲突的产物随着自由、民主的盛行,自由恋爱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封建与民主,传统与理想,在一个未完全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谈恋爱的自由,只能是昙花一现。
恋爱和婚姻依然只能在封建传统的夹缝中苟活,带着枷锁步履维艰。
新思潮不是全民的革命运动,只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呐喊,子君作为一个女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她的婚姻最后是失败了的。
子君和涓生两者只是共生,并未一致过。
夫妇只有在目的、兴趣、习惯、嗜好上高度契恰(契合)才是理想的婚姻,讲求趣味兴会。
子君和涓生同居后,兴趣爱好就已经脱轨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的婚姻和爱情就渐行渐远。
二、《倾城之恋》中都市市民的婚恋观1、实用主义的婚恋(还要充分结合市民的经济与伦理观念来分析和探讨,不然会很单一)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只有这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白流苏就只是上海的一个普通的都市市民,一个生存都还存在危机的女性,她需要物质安全来安抚。
与其说白流苏是在找对象,不如说是生理需求的直接冲动。
她需要一个稳定的物质来源,其他对于她来说都不那么重要。
白流苏作为一个离婚的少妇,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娘家也没法再呆下去,白流苏这个旧式女子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鼓舞,同败家子的丈夫离了婚,可现实环境的压力又迫使她不得不用自己残存的青春再结一门亲事,再次走进婚姻之门。
白流苏之所以看中“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主要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了她,用白流苏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张爱玲以沉重的悲剧笔调描写出以爱做交易的女性的无奈与悲哀,女人们从一个男人的婚姻之中逃出来,又不得不走进另一个男人的婚姻。
稳固的婚姻及其所提供的稳固的经济保障,这是张爱玲笔下几乎所有女性人物的最大愿望和终生所求,也是白流苏渴望在范柳原身上得到的。
2、欲大于情的婚姻(这个“欲”是哪个层面上的“欲”,感情还是情欲抑或物质依靠等层面的,这可以进一步阐释。
)40年代,长期的战争、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白流苏表露出了当代人在生存的威逼利诱下的种种无力的冷静。
白流苏渴望的不是爱情,而是能给她生存基础的婚姻,她是在为了婚姻而和范柳原进行了一场周旋。
欲望驱使着她为了目的誓不罢休,这种虚伪的苟且偷安,是当时变态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其实是一场情欲世界的斗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婚姻门口的角力,各自为谋,步步为营。
这两人对婚姻的期望是不平等的,范柳原是坚持精神恋爱的,而白流苏的目的只有一个——结婚。
白流苏的婚姻在本质上是一场交易,是一场涉及她和范柳原的交易。
就正如传统说法“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就是最典型的利益交换。
从古至今,男人的地位要经过多年奋斗才能获得,但女人却有可能通过嫁人而在一夜之间荣华富贵。
正因为如此,女人才将婚姻视为通向幸福的捷径。
白流苏亦是如此。
3、敢于离婚的都市女性(这里可以结合此文本中另一欲离婚的女性,以及张爱玲同时的苏青的创作来谈,可以再丰富、厚实一些)五四运动后,封建文化与文化心理遭受极大地冲击,尤其在城市,与新经济形态相伴随,人的流动性加强,个体经济独立性增强,而西方现代的婚姻文化、制度和观念也让都市市民深浮其中,人们开始努力而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离婚蔚然成风,现代婚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城市婚姻变革是中国现代婚姻嬗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里面的居民对婚姻的观念更新范围更广、频率更快、程度越深,行动也更为果决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