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思考与启示《科学革命的结构》,英文名《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作者是“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这本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五本书之一,被誉为“后现代革命的圣经”。

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这本书颠覆了科学的庄严,认为科学不过是一种知识社会学。

这篇阅读笔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尝试对全书各章进行简要梳理、思考;二、谈谈阅读《结构》的感想与启迪。

一、梳理与思考I.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作者提出科学的发展并非通过一个个发明和发现的积累而发展,而是一个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渐变和激变相结合的过程。

作者认为常规科学以一定的规范作为自己的专业的基础,经过这一规范支配下解决难题的努力,是规范日臻完善;同时反常现象不断增多,终于使旧规范陷入危机导致科学革命,由新范式取代就范式进入新的常规科学。

接着作者提出了写作的目的:说明编写历史的某些新含义,以勾画出这个科学形象的轮廓来。

作者认为一套大家接受的信念是进行专业科学活动的前提。

规范的作用:指明哪些试验可以做,哪些则是由于针对次要现象或明显的符合现象而不值得。

鼓舞了他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也更费劲的研究工作。

使工作更加有效,效率更高。

规范还导致专门化的发生。

一种趋势:专门化导致科学的界限越来越严格,外行难于介入。

一个科学领域形成的标准:指导整个集体进行研究的规范的形成。

总之规范的确立是常规科学的标志。

II.走向常规科学对规范进行定义:即具备(A)解决之前科学活动斗争和(B)为后者提出新问题的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

它是看不见、说不清、摸不着的,以科学共同体(以科学探索为职业的科学家团体)为载体,知道科学科学共同体的研究。

共同规范是传统研究形成及延续的起源,也是科学部门成熟的标志。

理论成为规范的可能:一定要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好,但并不一定要解释、事实上也未解释过一切可能碰到的事实。

规范的作用:指明哪些试验可以做,哪些则是由于针对次要现象或明显的符合现象而不值得。

鼓舞了他们从事更精确、更深奥、也更费劲的研究工作。

使工作更加有效,效率更高。

规范还导致专门化的发生。

一种趋势:专门化导致科学的界限越来越严格,外行难于介入。

一个科学领域形成的标准:指导整个集体进行研究的规范的形成。

作者强调规范的确立是常规科学的标志。

III.常规科学的本质常规科学范畴中的研究是通过大量的试验来论证其规范。

目的只是将模糊的规范变的更加精确。

IV.常规科学即解难题成功者的原动力:虽然他们知道结果将会是怎样的,但是她们享受的是得到这种结果给自己带来的挑战。

“难题”有确定解,但是还必须有对这些确定解和得出确定解的相关步骤的一个规则。

规则与规范的揣度:“常规科学是一种高度确定的活动,但不需要完全由规则来确定。

正因为这样,我在本文开始时引进了共有的规范,而不是共有的规则、假定和观点,尽管它们都是结成常规科学传统的源泉。

我认为,规则来自规范,即使没有规则,规范仍然能够指导研究工作。

”V.规范的优先性作者指出确定共有的规范向确定共有规则的转化需要经过学界成员的共同检验。

对规范进行标准的解释就是规则,解释的不一致,规则就不可能存在。

没有一套强有力的规则能把科学家限制到特定的常规科学传统中去。

规范无需规则也可以确定常规科学,而边界明晰的规则倾向于帮助科学家解决一些关于基本问题的争论。

VI.反常和科学发现的涌现规范常常做的:发现反常的现象,调整规范,直至覆盖反常的东西,使规范可以对其进行预期。

常规科学能够有效引起新事物产生的原因:新事物总是随同困难一起涌现出来,这种困难是通过由于违反了预期所造成的障碍而表现出来的。

常规科学对反常现象的觉察就开辟了一个调整理性范畴的时期,一直调整到最初的反常现象成为预期现象为止。

这个过程说明常规科学的目的尽管并不在于寻求新事物,起初甚至还倾向于压制新事物,但也可以有效的引起新事物的产生。

P.s,规范愈是精确,她们也能更清楚它们应当期待什么,从而,她们也能认清楚什么地方出了岔子。

VII.危机和科学理论的涌现库恩阐释了危机在规范----危机----新规范的关系中的作用:“只要规范所提供的工具还能够解决他所规定的问题,科学就进展得最快,可以最深入的合理利用这些工具。

理由是清楚的,科学象制造业一样——更换工具是一种浪费,只能留到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换。

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

”VIII.对危机的反应科学理论被抛弃的前提:比较适合的候补者的出现。

因为科学不能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没有科学,可就没有科学家。

反常现象对常规科学的攻击越来越多,导致了常规科学的规则变得也越来越模糊。

科学革命开始产生:科学革命就是向新的规范的转变。

绝非是一个对旧规范的修改或者扩展的积累的过程。

“它是一个在新的基础上重建该研究领域的过程,这种重建改变了研究领域中某些最基本的理论概括,也改变了该研究领域中许多范式的方法和应用。

”IX.科学革命的性质和必然性政治发展的一个例证:政治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偏离政治生活>党派或者阵营的分流>解决问题就必须诉诸大规模的说服方法,包括武力。

科学发展的模式大致也是这样的。

之所以说科学革命是必然发生的,那是因为不同规范之间所采取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科学团体在学习规范时,同时学到了理论、方法和标准,它们通常是彼此密切相关。

所以当规范发生改变,通常决定问题和解答的正当性的标准也将发生重大改变,革命也就必然发生。

X.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革命的时代,科学家必须像新手一样,在熟悉的环境中,必须学习看到一种新的形态,对他之于的环境的知觉必须进行再教育,在某些熟悉的环境中,他必须学习去看到一种新的形态。

所以说,接受一个新规范的科学家会以与以前不一样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

(以下省略n多作者列举的例证)XII.革命的解决常规科学范围内,科学家所做的只是解难题,并非触及到检验规范的领域。

但是,没有一种理论可解决特定时期的一系列难题;正是因为现有资料和理论的不完备,在任何时候都适于解释表示常规科学特点的难题;每一次的不适应都是抛弃理论的理由,所有理论总是应当被抛弃。

规范中沿用出来的术语、概念在新规范中有了新的用法与联系。

不同规范的支持者在不同世界中从事它们自己的事业;支持者们在各自领域于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去看一些东西;这就是一条定律之于一组科学家不能说明什么,而对于另一组科学家的帮助又是那样的显而易见。

新规范产生的可能:“科学家们的专业团体只有通过常规科学,首先成功地利用老规范的可能的范围和正确性,然后把困难孤立起来,通过研究这种困难,就可以出现一种新规范。

”新规范的支持者能够提出来的最有力的要求就是:他们能够解决使老规范陷入危机的各种问题>>新规范在量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精确性,这种要求可能会成功。

新规范的提出有时候显得站不住脚,不成熟;但是作者提出了两点论据支持新规范的优点:A、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B、要求个人对新规范比旧规范有“更适当”、“更美”的感觉,即使这种论据并非数学那样强劲有力,但他是吸引少数科学家到新理论中来的重要因素。

明确的说,新规范仅仅具备有关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新规范只是对其在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抱有更大的预期>>至少让科学家感觉到新建议在正确的轨道上。

XIII. 由于革命而进步作者提到一种倾向,即我们更倾向于把任何拥有进步标志的领域看作科学。

科学的进步为何更倾向于被认为是进步?作者认为“进步取决于观察者的世界;再者,由于处于常规科学期间,不存在相应的竞争性规范,因而大部分时间并没有竞争着的学派在质问彼此的目的和标准,所以才更容易察觉和确认相应的科学的进步”同社会的绝缘在共同规范中更有利于集中注意,易于深入,进而不可避免的增加整个团体的有效性和效率。

而且个人的创造性只向这一专业的其他成员提出,并且只有他们来进行评价。

教育传授的主要手段依靠教科书,但是其中包括许多待解答的问题,和对问题解答的分析与比较。

虽然现代教科书具有清楚并系统的叙述一套理论的优势。

但是这种僵化的教育与科学革命的团体是及其不相容的。

科学革命是科学家研究的范围狭隘,深度却会增加,然而广度体现在科学专业的激增上。

最后库恩指出,规范的转变使科学家和向他们学习的人越来越接近真理。

“革命的解决过程,就是通过科学共同体的内部冲突,选择出从事未来科学活动的最适宜的道路。

为常规的研究时期所间隔开的一连串革命性选择的基本成果,就是我们称之为现代科学知识的那一套适应力惊人的工具。

这种发展过程中的相继阶段,以精炼和特化程度的增加为标志。

这种过程无需一个设定好的目标,无需设定一种永恒不变的真。

”二、感想与启迪作者在整本书中主要要阐述的就是:新旧科学规范之间没有共通性可言,因此科学不可能是一种积累式的进步,也正是因为存在规范的“不可通约性”,科学革命才有意义。

规范的“不可通约”实际上就是宣告科学的真理性、客观性、逻辑性以及科学方法本身是一个相对主义的问题。

在“相对主义”的问题上,库恩是一个不承认有唯一绝对真理的科学哲学家。

虽然这本书出版近半个世纪,但我们今天读来说,依然感受良多,启示深远。

首先,《结构》告诉我们无论你进行什么科学研究,掌握一门科学的研究范式非常必要。

如果你要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清楚本学科研究的范式。

比如,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把握其方法论的精髓即“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它会更好指导我们继续在生态学领域深人研究下去。

学者王兵曾说过:“学习就是学习范式,不仅是学习范式的内容,更要学习范式的形成、转变、颠覆和替代的轨迹,从中发现和掌握科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寻找合适的道路。

”可见学习和掌握一门科学的研究范式是深入具体研究的前提。

其次,书中提出了“不可通约性”。

库恩指出范式”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不可通约性。

他认为,“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常规科学传统,与以前的传统不仅在逻辑上不相容。

但这也启发进行科学研究的人们需要跨越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实现不同学科范式的借鉴和交叉。

它的得出被誉为一个可能开创和成就科学革命的方法。

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人一个如能兼备哲学、文学、美学、教育学等更多种学科范式的知识和能力,就更有可能接近本真。

作为研究者需要踏实钻研本学科,但对其他学科和专业范式的借鉴和掌握,也是非常必要。

不同学科、专业范式的借鉴有利于开阔思路、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供解决问题的钥匙;有助于丰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向更深、更广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