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具体施教方法2010-04-14
类别:宝宝成长日记
标签:因材施教特长差异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

这一理念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一、全面深入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全面深入了解孩子,注重个体差异,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

他把学生按年龄、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归纳;还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

孔子曾评价他的学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


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之间才能差异的明察。

二、依据不同个体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孔子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

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

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三、注重个性特长,确定培养目标。

孔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但是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贤人更是精通“六艺”,十名“尖子生”又各有所长。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第一次承认了人的先天遗传特质,就是人的个别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无数教育者在倡导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时候,从不同的层面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

孟子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
其材”,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
典教学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

因此,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尊重孩子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