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一)选题背景、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遗址本属于考古的范畴,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依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精神文化追求是日益提升。
因而,国家开始加大对文化建设的力度和不断去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遗址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其范围在不断扩大。
重要的战争遗址被划入保护的范围。
抗日战争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而言是不陌生的,从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在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长达14年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见证日本侵略和中国人民英勇抵抗的历史遗址遗物。
这些历史遗址和遗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能够证明日本侵华的证据。
由于抗日战争期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中国20多个省区,侵占过900多座城市,如今,抗日战争的烽火已熄灭,但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包括抗战遗址遗物在内的大量实物形式的历史符号系统,抗战历史遗址遗迹在中国分布广泛,具体数目尚未有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统计。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区的改造,很多抗战遗址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全国范围内,成百上千的抗战遗址或被遗弃或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在各地改造旧城修建新城的浪潮中大量的抗战遗址被破坏被摧毁。
战争遗址的破坏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这些遗址损失之后是不可再生,那么在其之上所承载历史记忆,会造成历史文化不可逆转的枯竭。
山东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作为重要的战略重地,自1938年来,山东先后成立冀鲁边、湖西、泰西、鲁南抗日根据地,与日本人经历了生死搏斗,在山东存有很多的抗战痕迹。
这些就是我们所提到抗战遗址。
山东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八年度抗战中,山东人民输送了大量的官兵投身到抗战前线,大批的山东爱国官兵为国捐躯。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由于韩复榘的不战而逃,致使济南于1937年12月沦陷,到1938年后,山东的主要城市已经被日军占领,先后在山东发生了多次的战役,著名的战役有台儿庄战役、大青山战役等。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山东人民为驱除日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东军民的抗战,为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抗战史是山东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抗战文物资源是山东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数量多、分布广和价值高是山东省抗战资源的优势和特色。
这些抗战遗址反应了当时山东军民是如何日军战斗,如何将日军打败情景。
这些抗战遗址是最为宝贵的文物资源,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卓越贡献的见证,也是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历史见证,其所凝聚、反映的人文精神对于激励当代人和后人爱国爱乡、树立崇高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作为民族血脉的文化建设,作为作为人民精神家园的文化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离不幵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幵发。
历史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梦的内涵。
近年来,山东在对抗战遗址的开发和保护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从成绩,但是我们仍然发现由于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具有历史家孩子、纪念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战争遗址正在以惊人速度消失,这不免引起人们对保护抗战遗址的深思。
因而,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找到一条适合战争遗址开发的特殊性要求,又能够具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抗战遗址开发思路,又可以将抗战遗址有效的保障是本文的重心内容。
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关注抗战遗址保护的学生,在看到山东抗战遗址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内心不免悲凉,因而,选择该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得到人们对于抗战遗址的重视,从而有效的保护抗战遗址,将抗战精神留存于心。
(二)课题目的本课题从学科来看是属于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范畴,山东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开发研究是中国抗战遗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作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目前对山东抗日战争的研究,大多都是从战争本身的战略意义、战争的过程的研究,比如大青山战役、台儿庄会战的研究,其中台儿庄战役在第一次正面战役,对于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样的研究无法对山东抗日战争做一个整体的研究,不够全面和系统,没有对山东人民对抗战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的、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关注。
尤其是对山东抗日战争过程中,抗战遗址的价值及其保护、开发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关注。
抗战遗址是指历史遗迹,是有形的历史遗产和历史文物。
抗战遗产地是战争的现场、是战争的承载体、是可感知的对象。
通过对抗战遗产地的研究可以深入的了解山东抗日战争的真实过程,及山东在抗日战争中体现的战略作用,及加强山东抗战遗产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开发山东的抗战遗产地的传承功能,加强抗日战争的教育并历史借鉴作用。
相信通过本项研究所进行的资料收集、汇编、分析、归纳,可以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因此,对江西的抗战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1.理论意义目前,研究抗战遗址的学者不多,对于抗战遗址都是从文化史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结合遗址保护理论,从旅游学科的角度去研究抗战遗址的开发,一种的全新的视角,可以进一步丰富史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可以将遗址的保护和旅游相互借鉴,促使遗址的开发可以进入一个2全新的状态,促使文化史和旅游史之间的有效结合,使得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可以焕发新的活力,也能够将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逼发出来。
这样的研究,对于山东省的遗址保护和旅游的综合研究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进而推动我国文化史的深入发展。
2.实际应用价值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实现遗产的价值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主要途径。
回归历史,重塑历史感,感受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对与抗战遗产保护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局势,开展抗战遗址保护和开发的研宄,有利于发挥抗战文物资源促进祖国、民族统一的载体作用,有利于正确宣扬爱国主义思想、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保存日军妄图侵占我国领土和山东人民共同保卫家园的历史事实,有利于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促进山东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开展山东抗战文物资源的开发研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空间3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所用理论(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针对山东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及对抗战遗址的研究,国内外还没学者给予关注。
遗址具有历史性、不可移动性、人工性和价值性。
在本文中所指代的山东抗战遗址,是从1937年12月17日到12月17日,在日军进入山东后,与抗战时期与抗战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的本体(尚存或有遗迹存在);具有抗战时期特征(20世纪30—40年代)并在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形成风格特殊且结构和形制基本完整的建筑;为纪念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建立的具有典型意义或标志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1.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国际上对于遗址保护的概念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各国都深刻的理解了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和遗址对于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8]。
在这样的共识下,关于遗址保护的活动在国际上日益活跃起来,各国相继颁布了《佛罗伦萨宪章》、《威尼斯宪章》、(NESC01962)《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征的建议》、(ICOMOS1964)《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UNESCO 197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ICOMOS1990)《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ICOMOS2005)《西安宣一言》等一系列的保护公约和宣言。
这些宣言涉及从开始的单遗址保护国际公约到逐步扩大到保护现场及历史环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遗址公园的形式被是高度重视和广泛使用。
国外对遗址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欧美发达国家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有着自己独特的保护方式。
由于欧洲是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早在 19 世纪就对文物保护及遗址保护工作当中追求现实与艺术的相互结合。
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比较重要的一项资源。
主要的代表国家有:法国,一个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做得相对出色的国家,是世界各国争相学习的对象,主要理念是不搞伪古董的人工历史景观,只做修复工作。
他们认为应该按照古迹的原有风格进行修复,尊重它的历史,将历史融入建筑物本身,采取“整体修复”的原则对遗址遗迹进行保护,会有效补足遗址或遗迹的全部缺损。
这是于19世纪中叶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遗产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建筑师维奥勒·勒·杜克,由他提出的“风格修复”观点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如今,法国人已经跳出只对那些特殊历史建筑遗产修复的框框,而是致力于改善历史地段内的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对于遗址的再利用,从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提升其价值。
4德国,因其历史文化遗迹中占据比例较大的是古建筑遗迹,所以对它们的主要保护方法是建立博物馆、展览馆,以此达到保护和展览的目的。
鲍展斌《历史文化遗产之功能和价值探讨》探讨当中提到的国保护大遗址的方式。
德国保护大遗址主要方法是建立公园和博物馆。
古建筑遗址在德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当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古遗址博物馆、古遗址展览馆、微缩景观,对原有古遗址进行恢复重建。
意大利,对法国派和英国派的做法进行了充分的综合,并且扬长避短,于19世纪末形成,该保护思想是由波依多、布朗迪等人总结出来的,较为全面,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文物遗迹本身的价值具有多面性,在保护中应该从它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着手,而不是只看到它艺术或风格是否完整统一。
其次是做到对文物历史痕迹的尊重,尽量维持它们的原状,减少不必要的加固修理工作,除非必要,需要添加的材料要与原有的明显区分开来,并且保证这些东西在可以去掉的同时不对保护造成损坏,以此保持历史的连续性。
第三是不能脱离文物遗迹所处的环境,单一的考虑保护方法,要重点保护文物遗迹的环境。
最后必须在历史和考古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文物遗迹的维修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依据,不能只依靠主观想象就妄下结论,并且对全部的研究和维修工作要建档立案,留下详细的记载和说明。
美国,在遗址保护上从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两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掘遗址自身的价值。
整体保护主要采用的是遗址与绿色廊道相结合的方法,将区域内的点状遗址用遗产廊道的方式连接起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同时,保护廊道里面包含的多种不同有价值的遗产,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利用,带动整条线上的遗址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