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个人隐私》的三次修改体会
案例描述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框架的基础之上。
过难、过易或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资源,在课堂上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在《保护个人隐私》这一课的备课过程中,我在网上搜索到这样一则新闻:宁波郭力的邮件在网上被晾晒长达30天之久。
于是就以这则新闻作为导课,启发学生思考:
①、电子邮件可能会泄露哪些个人信息?
②、你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和别人分享吗?
……
整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还算顺畅,重难点也比较突出。
但上课的效果远在我的想象之外,学生没有什么反应,有一搭没一搭的回答。
只能说是学生很“配合”,但课堂没什么气氛。
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会毫无激情?我重新查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发现,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①课堂中设置了太多陷阱式的问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比如你愿意将这些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吗?为什么?这种指向性太强的问题太多,学生很容易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产生思维定势。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答不答都显得无关紧要,因为反正老师自己会“顺利过渡”的。
学生没有了回答的激情,课堂自然就少了气氛。
②无知地对待学生,把学生看得过于“无知”。
什么是隐私,什么是隐私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早已熟悉的内容。
现在孩子的隐私意识实际上已经比较强了,偷窥、翻看他人的日记等这些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不用老师教,他们早已经明了。
把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再煞有介事地一一讲述,不要说是学生,就是对我们自己而言也是很乏味的一件事情。
以至于在上课过后,有学生说“老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你跟我的父母亲讲讲吧。
”
这一次的失败在于:过于关注新的课程资源,把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感受抛到了一边,离开了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学习热情,课堂当然就如一潭死水,更不用说什么情感的升华了。
2、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把握目的性和适用性原则,要和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紧紧相扣。
否则即使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对于教学而言,这个课程资源也是无效的。
在第二次的修改中,我特地找了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希望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能让他们更加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我找了以下几个例子比如:
“小丽:小萍,你这件衣服很好看,是什么牌子的?多少钱买的?
“小王:这是我妈妈单位里分的笔记本给你一本。
哦,对了,你妈妈在什么单位啊?”
“啊,你胖了,你现在体重多少啊?”
上课时,学生一看到材料就议论开了“我也是这样的”、“这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些议论,我一阵窃喜看来学生有共鸣了,课堂的高潮马上就要来了。
谁知还没有等我窃喜完毕,问题来了。
课堂开始不受控制,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材料中的做法都持赞同意见,站起来发表反对意见的同学竟受到底下很多同学的“集体围攻”。
看来再不采取强制措施,场面会难以控制。
于是我停止了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我慌忙再做解释,想把学生的想法给压制下去。
但看来学生并不买我的帐,直到我总结归纳完毕,底下的讨论仍在继续。
“说一下父母单位有什么关系?这就侵犯别人的隐私了吗?”……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一问题持如此激烈的态度?不是已经选取了学生身上典型的例子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了,但为什么上课的效果会比第一次更糟?——是啊,在中国这个社会里,问一问别人的体重,问问别人父母干什么,工资多少,虽然是涉及别人的隐私但是中国人的习惯不就是这样吗?如何真正去区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隐私?界线在哪里?好象不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讲清楚讲明白的。
思考过后,我发现这节课的问题在于:
①材料的目的性、适用性不强。
这节课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是教学效果却很差。
从学生的身边入手,想法是对的,但问题是切入点找错了。
并不是只要是学生身边的事情都适用,就是最佳的教学资源。
有时候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并不适用,因为材料的适用性较差。
这节课学生反应很热烈,但并不是真正由于课堂内容引发的热烈,仅仅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②没有真正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爆点。
隐私权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学生会表现得无动于衷?看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隐私权的重要性始终没有突现出来。
如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权利,学生需要“激动”什么,当然可以“无动于衷”,当然可以“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一个无法引发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不可能会尽心掌握。
3、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要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于是我做了第三次的调整,这次调整的重点在于,激起学生对隐私权重要性的重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郭力这个例子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①、如果你就是郭力,发现自己的信件在网上被晾晒,你做何感想?
②、除了邮件,你还有什么东西是不愿和别人分享的?
③、你对泄露别人隐私的人,做如何的评价?
“这样的事情,谁碰上都会不舒服。
”
“这就是透明人一样,没有任何的秘密可言,不敢想象这种感觉。
”
“这样的人!就是卑鄙小人”
……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有些学生甚至愤慨地讲起了自己隐私被泄露的经历。
这次在上课的一开始,学生就显得比较“激动”,在大家的或感受或经历中,有所感有所触动地掌握了个人隐私的含义。
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①、当家庭电话,个人信息被曝光之后,郭力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②、对于网络公司事后做出的反应,郭力对万网公司表示不满?郭力可以怎么做?
③、郭力有足够的理由将网络公司告上法庭吗?
④、郭力事件给我们什么反思?
第三次修改将最初的导入案例分段呈现,由于这则案例选自最新的社会新闻中,学生感觉非常新颖,学习兴趣也非常高。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好奇,想了解案件的进一步发展。
在案例的层层深入层层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由此及彼地将自己经历过的,听到的,看到的,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个人隐私、对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个人隐私权、隐私权的意义,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顺利掌握。
整节课显得非常轻松,学生用最真实的声音表达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下课铃声响后,学生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郭力这则案子。
相互说着社会当中隐私权被侵犯的例子。
郭力这个课程资源,引发了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新一轮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