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油站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几类,设施和作用上有什么差异?答:1)首站、中间站、末站。
2)首站长距离输油的起点,它接受矿场、炼厂或转运站来油,计量后,输入干线。
由于接收来油与管道输油之间存在不平衡性,一般首站都建有大的油罐区,及相应的计量、油品化验和油品预处理措施。
中间站包括泵站、加油站或热泵站,都是给油流补充能量。
其设施比首、末站简单,其他的如注入站、分输站或减压站等的设施则更简单。
末站是输油管道的终点站。
末站的主要任务油两个:一是接受管道的来油,二是给用油企单位转运油品或改换运输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讲,末站可认为是一个大型转运油库。
末站也建有较大的油罐区,以及相应的计量、化验、转运设施和油品处理设施等。
2、旁接油罐输油方式的优缺点各是什么?答:优点:对管路自动化水平要求不高。
缺点:设旁接油罐增加了投资,产生了油品的蒸发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旁接罐内的油品占用流动资金,也不便于实现全线的自动化管理,同时,各站间的输油能力不能协调,剩余压力不能被利用。
3、关于腊沉积的机理主要有哪几种解释?主要观点各是什么?管壁腊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分子扩散、剪切弥散、布朗扩散和重力沉降。
2分子扩散说认为,当管壁温度低于析蜡点温度、并且低于油流温度时,接近管壁处的原油中的蜡分子借助于管壁上的结晶中心结晶析出,并造成该处原油中溶解的蜡分子浓度低于油流。
剪切弥散说认为,油流中已析出的蜡晶在流场速度梯度的作用下将往管壁方向运移,进而沉积在管壁上。
布朗扩散说认为,悬浮于原油中的蜡晶颗粒存在无规则的热运动,当原油中存在蜡晶颗粒的浓度梯度时,布朗运动的结果是使得蜡晶从油流中高蜡晶浓度的区域迁移到管壁附近,继而沉积下来。
重力沉降说认为,由于已析出的蜡晶颗粒与液态原油存在密度差,蜡晶颗粒也可能因重力作用而沉积下来。
因素;①油温②原油与管壁的的温差③流速的影响④原油组成的影响⑤管壁材质的影响.4、顺序输送中减少混油的措施有哪些?答:1在保证操作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最简单的流程,以减少基建投资与混油损失。
2顺序输送管道尽量不用副管,因为副管会增加混油,尤其当副管管径和干管不同时,由于副管和干管内的液体的流速不同,在干管和副管的汇合处会造成激烈的混油。
3当管道沿线存在翻越点时,翻越点后自流管段内油品的不满流以及流速的陡增会造成混油,因而须采取措施尽可能消除不满流管段。
4确定输送次序时,应尽量选择性质相近的两种油品互相接触,以减少混油损失,简化混油处理工作。
5在两种油品交替时,应尽量加大输量。
6管道顺序输送时最好不要停输,如果必须停输时,应尽量做好计划,使混油段停在平坦地段;若是高差起伏管道,应考虑油品输送顺序,尽量使停输时重油在下、轻油在上。
7在起点、终点、分油点、进油点储罐容量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加大每种油品的一次输送量。
8混油头和混油尾应尽量收入大容量的纯净油品的储罐中,以减少进入混油罐的混油量。
5、什么是热油管道的最小输量?如何计算?其影响因素有哪些?防止热油管道输量低于允许最低输量的方法有哪些?答:对于已投入使用的管线,在其管径,总传热系数土壤温度以及站间距、加热站出站温度均已确定的情况下,在达到最高出站温度和最低进站温度下,热油管道必须保持的最低输量。
计算公式为m axm axm inlnTTTTcDlkGZRR--=π影响因素:1、管道热力条件,2、油流的流态,3、原油的流变性质,4、管壁结蜡措施①改变管道条件,以降低管道的允许最小输量。
②采取其他输送工艺,如稀释输送、热处理输送、加降凝剂输送等方法。
③正、反输方法,如正输五天、反输两天,以便使实际的输量大于允许最小输量。
6、改变离心泵工作特性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调节离心泵的转速,可以改变泵的工作特性。
泵的调速措施有两类:①通过改变原动机的转速实现泵机组调速。
②通过安装在原动机与离心泵之间的调速器改变泵的转速。
7、确定热油管道的进、出站油温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答:①油品的粘温特性和其他物理性质;②管道的停输时间,热胀和温度应力等安全因素。
③经济比较,使总的能耗费用达到最低。
8、加热输油管线的不稳定工作区?答:在中等流量区,随着Q的增加,Tz显著上升,对粘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油品,这将使得油流的粘度显著下降,故可能出现粘度下降对摩阻的下降作用超过流量增大使对摩阻的上升作用的情况。
即流量增大摩阻反而下降。
9、管道总传热系数的含义是什么?对其影响最大的因数是什么?答:管道总传热系数K是指油流与周围介质温差为1°C时,单位时间内通过管道单位传热表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单位管长的热阻R L。
10、试求副管水力坡降?mfmmmmmf dvQdvQi----==522521ββ11、离心泵的相似原理和切割定律?答:相似原理nnQQL'='3λ,22)(nnHHL'='λ35)(nnNNL'='λ切割定律22DDQQ'=',222)(DDHH'='322)(DDNN'='12、输油作业区包括什么?答:1输油泵房2阀组间3清管器收发装置4油品计量及标定装置5油罐区6加热系统7站控室8油品处理设施13、密闭输油方式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优点:全线密闭,不存在蒸发损耗,流程设备简单,固定投资少,可全部利用上站余压便于实现全线的优化运行。
缺点:对自动化水平要求高,要求有可靠的自动保护系统。
14、列宾宗轴向温降公式和苏霍夫温降公式的具体形式?什么区别?影响温降规律的主要参数是什么?苏霍夫温降公式的应用? 答:列宾宗:aLb T T bT T L R =----00ln苏霍夫:aL T T T T L R =--00ln其中:a=K πD/Gcb=gi/ca区别:苏霍夫公式适用于距离不长,管径小,流速较低,温降较大的管道,由于摩擦热对沿程温降影响不大,故苏霍夫公式中省略了b 值。
影响温降的主要参数: 总传热系数K 和流量G 应用:1、当K 、G 、D 、T 0。
及加热站进、出油温T R 和T Z 已选定时,确定加热站的间距l R 。
2、在加热站间距l R 已定的情况下,当K 、G 、D 及T 0一定时,确定为保持要求的终点温度T Z 所必须的加热站出口温度T R 。
3、当K 、D 及T 0一定时,在加热站间距l R 、加热站允许最高出站油温T Rmax 和允许最低进站温度T Zmin 已定的情况下,确定热油管道的允许最小输量。
4、运行时反算实际总传热系数K ,已判断管道的散热及结蜡情况。
15、选择泵机组的原则?改变泵站的工作特性的方法?答:1满足工艺要求,2工作平稳可靠,能长时间连续工作,3易于操作与维修 4效率高、价格合理、能充分利用现有能源,5满足防爆、防腐蚀或露天设置使用等使用安装的特殊要求。
方法:1改变运行的泵站数,2泵机组调速,3换用(切削)离心泵的叶轮直径 4改变多级泵级数,5改变运行泵机组数。
16、停运分析讨论题设全长为L 的“从泵到泵”运行的等温输油管道上有n 个泵站,正常流量为Q ,试分析当中间站c 停运后,c 站前的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情况(忽略站内摩阻)?答:c 站前面的泵站由于中间站c 站停运,流量降为Q *,由此时全线压降平衡可求得 mS fL B N Z N H Q -+-∆--+=211*])1()1([在停运站前,第c-1站的进站压力可以由首站至第c-1站进口处的压降平衡式求得。
第c 站停运前)1(1),1(2)2(21))(2(-----+∆+=--+c s c m c m S H Z Q fl BQ A c H第c 站停运后*)1(1),1(2*)2(2*1))(2(-----+∆+=--+c s c m c m S H Z Q fl BQ A c H上两式相减,可求得第c 站停运前、后,第c-1站进站压力的变化。
)]()2[(2*2)2()1(*)1(m m c c s c s Q Q fl B c H H ------+-=-由于 Q>Q *故)1(*)1(-->c s c s H H即第c 站停运后,第c-1站进站压头增高。
第c-1站出站压头*)1(-c d H 应等于该泵站扬程于进站压头之和,由于全线输量减小,泵站扬程*)1(-c c H 增高,且进站压头*)1(-c s H 也上升,故地c-1站出站压头*)1(-c d H 增高,同理可求得前面的第c-2站,第c-3站等等,各站的压力变化趋势与第c-1站相同,距离c 站越远的站,其进出站压力上升变化幅度愈小,距第c-1站进出站压力上升值最大, 17、停运分析讨论题设全长为L 的“从泵到泵”运行的等温输油管道上有n 个泵站,正常流量为Q ,试分析当中间站c 停运后,c 站后的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情况(忽略站内摩阻)?答:C 站后面各站由于中间站c 站停运,流量降为Q *,由此时全线压降平衡可求得mS fL B N Z N H Q -+-∆--+=211*])1()1([在停运站后,第c+1站的进站压力可以由首站至第c+1站进口处的压降平衡式求得。
第c 站停运前)1(22)1()())((+--+∆+-=--+c K m c m c s Z Q l L f BQ A c N H第c 站停运后)1(2*2**)1()())((+--+∆+-=--+c K m c m c s Z Q l L f BQ A c N H上两式相减,可求得第c 站停运前、后,第c+1站进站压力的变化。
)()]()([22*)1(*)1(m m c c s c s Q Q f l L f c N B H H --++--+-=-由于 Q>Q *故)1(*)1(<-++c s c s H H即第c 站停运后,第c+1站进站压力下降,同样可求得第c 站后面的c+2,c+3等各站进出站压力也会下降,距离c 站越远压力变化幅度越小,C+1站出站压力应等于该站所需摩阻,高差及下站进站压力之和。
由于输量下降使站间摩阻及c+2站进站压力下降,站间高差不变,故c+1站出站压力下降。
距第c 站愈远的站,出站压力下降的幅度愈小。
18、漏油分析讨论题设全长为L 的“从泵到泵”运行的等温输油管道上有n 个泵站,正常流量为Q ,在c+1站进站漏油,漏油量为q ,试分析漏油后,漏油点前的进站压力变化情况(忽略站内摩阻)?答:设漏油后,漏点前流量为Q *,漏点后为Q *-q 漏油后全线流量不相等,从漏点处将全线分为前后两段,风别列出各段压降平衡式从首站至漏点的管段上*)1(1),1(2*2*1)(++--+∆+=-+c s c m c ms H Z Q fl BQ A c H从漏油点至末站油罐液面 )1(,2*2**)1())((])()[(+--+∆+--=---+c k m c mc s Z q Q l L f q Q B A c N H 两式相加 mc m c s q Q l L f B c N Q fl cB Z NA H ----+-++=∆-+2*2*1))](()[()( 正常工况下,全线的压降平衡为 ZfLQBQA N H mms ∆+=-+--221)(ms QfL NB Z NA H -+=∆-+21)(比较以上两式知 qQ Q Q ->>** 列首站至第c 站进站处在漏油前后的压降平衡式 scc m c ms H Z Q fl BQ A c H +∆+=--+---1,2)1(21))(1( *1,2*)1(2*1))(1(scc m c ms H Z Q fl BQ A c H +∆+=--+--- 两式相减得 )1[(*scsc B c H H +-=-于Q Q >*0*<-sc sc H H可知漏油后第c 站的进站压力下降,由于流量*Q 增大,泵站扬程减小至*sc H 进站压力下降,故地c 站出站压力下降,即漏油后,漏点前进出站压力均下降,同理可知,漏点前的各站压力变化趋势与第c 站相同,距漏点越近,压力下降幅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