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又称思想艺术(Idea art),信息艺术(Information art),是用来描述6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类强调观念的艺术作品的术语。
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要么完全抛弃对于艺术品必须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作品"的永恒追求,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
尽管新潮流派集团的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早在1961年就已经将自己的行为艺术作品称作"观念艺术",爱德华·凯恩霍兹(Edward Kienholz)在1963年就已经开始设计"观念造型"(Conceptual Tableaux),但是,"观念艺术"这一名词第一次真正为大众所知,并被用来界定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还是始于1967年索尔·勒维(Sol Lewit)发表的一篇文章。
作为一种运动,或称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观念艺术"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泛。
它几乎同时在北美、欧洲和拉美出现,并迅速得到了传统艺术样式和艺术家的回应。
关于艺术的书籍开始用一个单独的条目来记录和描述这一艺术运动。
同时,传统艺术家和公众逐渐接受并正式把照片、音乐、建筑图样式的草图和线描以及行为艺术视作同绘画和雕塑同等的艺术样式。
在这一渐变过程中,观念艺术功不可没。
杜尚和观念艺术的先驱17世纪中叶,普桑(Poussin)认为古典绘画只不过是"关于非肉身事物的观念"。
这一论断已经显露出艺术品与观念艺术家之间的联系。
然而,直到20世纪初,艺术家们才真正开始质疑传统艺术中对于质感和完美的强调和追求。
达达主义者们以文字游戏等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和艺术理念,实则已开"观念"之先河。
而杜尚(Marcel Duchamp)的出现及其作品,则对观念艺术后来的蓬勃发展影响深远。
杜尚即使不能被称作观念艺术的鼻祖,至少也是观念艺术的重要思想源泉。
约瑟夫·孔苏斯(Joseph Kosuth)曾说过:自杜尚以后,艺术就在观念的层次上存在着。
杜尚是20世纪艺术史上最"出名"的艺术家,他极端引人注目,同时又"臭名昭著"。
杜尚之后的许多艺术观念和艺术流派,乃至艺术界发生的方向性的变化,都同他有关。
有人骂他,说他动摇了艺术殿堂的"神圣"根基;也有人赞他,称他为真正领会并表现"艺术"真谛之第一人。
不论人们褒贬如何,历史评价怎样,讨论观念艺术,杜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源头。
杜尚一生做作很多轰动性的作品,在此无法枚举。
比如对后来绘画影响很大的《下楼梯的裸女》(图1)《新娘》(图2)、《大玻璃》(亦名《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图3)等。
从观念艺术的角度看来,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那个"臭名昭著"的瓷质小便器--《泉》(图4)。
《泉》创作于1917年。
当时,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要举办一次展览,作为评委之一的杜尚化名"R. Mutt",送去了一个在公共厕所中随处可见的男用小便器,并在其上署名"R.mutt",这就是《泉》。
这件作品立刻遭到了独立艺术家协会的拒绝,当然,他们不知道作者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杜尚。
看到同行们的反应,杜尚终于验证了自己的预测,他明白自己的艺术观念太超前,时人无法接受,于是他立即退出了独立艺术家协会。
杜尚把小便器搬到博物馆,用这个现成品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现成品艺术成为杜尚最重要的艺术观念。
在此之前,他还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在1913年他把自行车的一只车轮装在厨房凳子的顶上,并看着它们转动。
他还制作了《巧克力磨机第一号》(图5)。
1915年,他买了一把铲雪的铁锹,并在上面写上"断臂之前"。
1920年他制作了《旋转的饰板》(图6)。
他把这些都视作艺术品。
他在晚年的访谈录中说道,这些现成品的选择从来就不是依据什么审美原则,有时候甚至是故意去违背现存审美原则和标准。
它们是以视觉的"无所反应"为基础的,不讲任何高雅或者粗俗的审美情趣。
偶尔写在现成品上的短句,也不是作品的标题,而是"把观者的思想带到另外一种主要是受字眼支配的领域中去"的媒介。
他说,现成品可以是艺术品,相反,艺术品也可以成为日常用品,可以把伦勃朗(Rembrandt)的画拿来当烫衣板。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独创性",是一种特别的、唯一的东西,但是杜尚说:"在传统意义上讲,现今存在的几乎每一件现成物体都不是原物。
""因为艺术家使用的一管管颜料都是机器制造的,都是现成的产品,所以我们必须断定,世界上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现成物体的辅助'",它们都缺乏原创性。
另一件让杜尚声名狼藉的作品是他重画过的《蒙娜丽莎》(图6)。
1917年,他在法国做了这件作品。
他在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用铅笔画上山羊胡子,并且在下面写上"L·H·O·O·Q"(读作Elle a chaud aucul,意为"她的屁股热烘烘")。
这一对待"经典名作"的态度立刻遭到了传统艺术卫道士们的大力抨击。
然而,杜尚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大师"们的作品?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只有受到"高贵"的奴役。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杜尚重画过的《蒙娜丽莎》另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这也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另辟一条幽径,70、80年代有许多艺术家用重画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所以杜尚的意义在于,他对艺术的边界和本质提出了质疑,促使我们以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整个艺术史和艺术品。
而他的现成品艺术也突出了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达达主义的行为表演和观念性很强的作品也成为后来观念艺术的思想源泉。
达达主义者在一战以后意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并以新的艺术样式做出了反映。
相同的境遇在二战以后50到60年代的欧洲又重新出现。
这又是一个社会骚动不安的时代,一个反叛的时代。
各种运动频仍,思潮迭出。
有些美国艺术家有时将这一现象称为新达达主义。
新达达主义已经比较明显地带有后来观念艺术的特征。
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是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1953年他得到了一幅德库宁(De Kooning)的作品,他用颜料将之涂掉,并将最后的结果作为一个作品展出,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
通过这种方式,他消抹了西方社会中笼罩在那些曾创造过精美艺术品的大师级"英雄人物"头上的光环,试图将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更为自由的天地,使人们在面对浩繁的艺术传统的时候,还有平和的心态和创造的勇气。
1960年,当他受邀参加一个以艺术经纪人艾里斯·克拉特(Iris Clert)的40幅肖像为主题的展览时,他给画廊拍去了一个电报,宣称:"如果我这么说的话,这就是艾里斯·克拉特的肖像。
"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也通过诸如文献(document)(1963,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图7)之类的作品参与到观念艺术创作的行列中来。
《文献》是一幅浮雕,在这件作品中,作者剔除了"所有的审美特质和内容",意在表明它什么也不是。
然而,这件作品却被一个传统文化机构所收藏。
这一事实进一步加强完成之日当归爱伦斯伯格。
送现成品出去展览。
和爱伦斯伯格等人开始筹备“独立艺术家展”。
1917:独立艺术家展,送《泉》参展,未获准钩觥3觥睹と恕泛汀堵芈亍妨街忠帐跣≡又荆贾怀隽艘涣狡诩赐?8?个有钱的美国姐妹教法文,在一个法国机构里服务了几个月。
1918:画了他4年中来美国的第一张,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张油画“Turn”。
这一年美国参战,为避免服兵役,杜尚去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租了一个小公寓,继续构思大玻璃,热中下棋,筹划在纽约的立体主义展览,但写信给爱伦斯伯格说,他不希望展出自己的任何作品。
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和他的二哥杜尚一维龙均过世,杜尚很难过,计划回法国一趟。
1919: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了一个棋俱乐部,痴棋。
他妹妹在巴黎结婚,他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送她的结婚礼物是:《不幸的现成品》,是一本几何学教科书,他让妹妹把它挂在阳台上任凭风吹雨淋。
6月回巴黎,有时去里昂看看父母。
与当时在巴黎的达达们有联系,有时去超现实主义者常聚会的咖啡馆。
《L.H.O.O. Q.》(为蒙娜丽莎画胡子)问世。
1920:年初回纽约,把一个玻璃容器称做《50巴黎的空气》,作为礼物送给爱伦斯伯格。
他的《L.H.O.O.Q》被比卡比亚出版在达达刊物《391》上,成为达达的招牌。
在纽约西73街租了个画室,和美国现代艺术收藏、赞助者德莱厄太太及美国艺术家马雷组织了“无名者协会: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在20年中组织了84次展览和无数的讲座,还有出版物。
杜尚开始任组织展览的主任,后来做秘书,做了多年。
他的女性身份“罗丝·瑟拉薇”出现。
1921:和马雷一起出版了一期刊物《纽约达达》,巴黎的达达俱乐部要他送作品去展览,他发电报给他们说“给你个逑”。
6月回巴黎,《大玻璃》的所有权从爱伦斯伯格转到德莱厄太太手里,因为爱伦斯伯格迁往加州,无法携带这件作品,此时,杜尚仍在制作这件作品,尚未完成。
1922:l月回纽约,教法文课。
继续画《大玻璃》。
法国超现实主义的领袖普吕东在他的《文学》杂志上撰文《杜尚》。
1923:停止创作《大玻璃》。
2月回到欧洲,从此在欧洲呆到1942年左右。
这期间他在欧洲作一点旅行,去了纽约三次(1926- 1927,1933-1934,1936)。
在巴黎认识了美国富编玛丽,他们的亲密友谊保持了几十年,直到玛丽去世。
在欧洲的这段时间,外界都知道杜尚几乎完全不搞艺术了,只下棋,并接受棋手的职业训练,参加职业比赛。
1924:和比卡比亚、马雷等人在一个试验电影上露面,并上台做过一次表演。
动手做旋转的轮盘的作品。
1925:杜尚的父母在同年去世,两人谢世的时间只差5天。
参加棋赛,到意大利旅行。
1926:买画卖画做一点艺术生意。
到纽约去组织布朗库西的展览。
并帮德莱厄太太组织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他的《大玻璃》在这个展览中第一次和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