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
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诗言志±重表现论
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

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
同: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
的极大影响有关系
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

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

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

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西方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
中国始于《诗经》
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等,“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西方的情诗: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
四行诗;
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罗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

中西爱情诗的差异:
1、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

《诗经》中的《关雎》《静女》《卷耳》
2、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3、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
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拜伦的抒情诗:
4、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
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
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

5、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

西方诗歌却并不一样,弥尔顿《悼亡妻》、勃郎宁《展望》,都坚信死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

6、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回文》。

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7、中西爱情诗的风格很不相同。

西方爱情诗,大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迸的表情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

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

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厉禁止的;中国人重婚姻而轻恋爱,婚恋合一由于种种因素而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同时宗教成分很少。

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

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一)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
中西戏剧起源和形成相同之处:
①都起源于生活和劳动,其基础都在农村,但其形成和发展却在城市;
②它们很早都是即兴表演,没有剧本,经历了一个从无剧情到有剧情的过程。

殊异之处:
①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其源头是单一和明确的,中国戏剧的来源主要是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其源头是多源的;
②西方戏剧早出、早熟,中国戏剧晚出、晚熟。

异:西: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从古希腊戏剧开始
中:“戏曲”,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二)写实与写意的戏剧观
在“模仿说”原则下产生的西方“写实”性戏剧,它首先要创造出与实际生活形态基本一致的舞台形象,在“形似”和“神似”方面,它关注的是前者;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中
国传统戏剧是“写意”的戏剧。

即表现客观生活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其表面形态。

在“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它更关注的是后者,即通过虚拟的手法来传人物之“神”。

这种虚拟性的写意特征,是在中国绘画艺术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戏剧如何达到这种“写意”效果?
①表现为对舞台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②表现在其程式化的创作手法上。

③体现在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虚拟。

(三)紧密和松懈的戏剧结构
西:结构多为网状,脉络复杂,矛盾冲突往往交织在一起。

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集中
《俄狄浦斯王》、《玩偶之家》、《威尼斯商人》
中:多为线状,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存暗线,脉络清晰,矛盾冲突呈直线式发展。

按生活逻辑结构,即按时间顺序展开事件进程。

时间和地点都没有限制。

四)不同的诗的语言
从文体形式来看,中西戏剧都是韵文在先,散文在后,是从韵文向散文过渡的。

西:《玩偶之家》《哈姆莱特》
西方戏剧的语言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语言,它既能塑造形象,绘声绘色,又精炼含蓄,饱和着情感和意志,富于潜台词。

它虽也是一种诗的语言,但那是一种充满了感情、表现了性格,进行着动作的语言。

它重在人物间思想感情的交流。

中国传统戏剧由词曲和宾白两部分组成,宾白固然重要(推进戏剧动作),但中国传统戏剧的戏剧语言主要还是词曲——诗的语言。

中西悲剧比较
一、相同点
追求主题的严肃;追求道德认同
二、不同点
1.不同的主人公
西方:强者(h e r o)过失或悲剧性缺陷(T r a g i c F l a w)
中国:弱者
2.不同的悲剧理念
西方: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的冲突(抗争),英雄主义气概(崇高)
中国:社会或传统对人的迫害(束缚),悲惨
3.不同的悲剧结局
西方:死亡或毁灭
中国:“大团圆”
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根源
以“和”为重,以“和”为美的民族性格;
儒道两家对情感节制的宣教;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对君王歌功颂德的心理;
家庭演出场所的限制。

中西短篇小说比较研究
(一)关于性格塑造
1、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是以性格取胜的;而西方短篇小说从薄伽丘到霍夫曼、爱伦·坡的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