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

_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

14
联带运动
中枢神经损伤后,患侧肢体不能做单关节 的、随意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关节的 同时运动,形成了特有的运动模式,此 种运动模式称为联带运动、共同运动或 协同运动。这是一种常见的一种肢体异 常活动的表现。联带运动分为屈曲模式 和伸展模式。
15
• 屈肌联带运动
• 伸肌联带运动
16
上肢联带运动动作特点
8
痉挛阶段的特点(第Ⅱ阶段)
病程经过数天或数周不等,如患者出现以下特征之一者, 即可判定其肢体功能已进入第二阶段水平(痉挛阶段) • 1腱反射亢进; • 2肌张力增高; • 3联合反应出现。
9
上肢联合反应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肩关 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 患手摸同侧耳朵,健侧上肢肩 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前臂 旋前,掌心向前。治疗者一手 握住患者健侧腕关节,用力下 压,让患者伸展肘关节与治疗 者对抗(完成等长收缩)。治疗 者另一手摸患侧胸大肌,如出 现收缩即为上肢联合反应出现.
3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中枢性瘫痪的康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 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偏瘫恢复分 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第2阶段:痉挛阶段;第 3阶段:共同运动初期;第4 阶段:部分分离阶段;第5阶 段:分离阶段;第6阶段:正常。
周围性瘫痪的康复过程是肌肉力量从小到大的量变 过程,常用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评价。
屈肌联带运动
肩胛带
上抬,后撤
肩关节 屈曲,外展,外旋
旋肘关节
屈曲
前臂 腕关节 手指
旋后 掌屈 屈曲
伸肌联带运动
前突 伸展,内收,内伸展 源自前 背伸 伸展17下肢联带运动阶段特点(第Ⅲ阶段)
• 当下肢功能处在联带运动阶段时,动作被控制在 固定的运动模式下,所以给患者的步行带来了许 多困难,如不能较好地消除联带运动的影响,为 下肢多种多种组合创造条件,改善步态,那么, 提高步行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下肢联带运动可 分为:屈肌联带运动,和伸肌联带运动两种类型。
12
此阶段患侧出现肢体随意运动,但由 于肌张力分布异常,姿势与运动出现 异常模式。
痉挛是影响患者随意运动的主要 因素,在康复治疗中,预防和减轻痉 挛是选择与设计治疗方案促使患者早 日康复的关键。
13
上肢联带运动阶段特点(第Ⅲ阶段)
此阶段是患者出现随意运动的初期阶段,因 其动作时由患者意志所引起的,所以称之为随意 性运动。而另一方面这种动作时按照一种固定的 运动模式进行的,所以,也称之为伴随意性动作。 这种动作模式限制着上、下肢动作的多种组合, 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训练中应防止强化这种病理 性的异常模式,诱导患者向分离运动方向发展。
21
上肢部分分离运动的动作模式特点是:
22
• 1,肩关节伸展肘关节 屈曲,手摸脊柱(距 脊柱<5cm )
23
• 2,肩关节屈曲时,肘 关节伸展(肩屈曲不 得<60度,肩关节内收, 外展不得>±10度,肘 关节屈曲不得>20度)
24
• 3,肘关节屈曲,前臂 旋前(大臂不得离开 躯干,肘关节屈曲90 度±10度范围之内, 旋前>50度)
4
周 围
肌 力



量 的 变 化
012 3 4 5
中枢性瘫痪 质的变化
Ⅰ 迟缓阶段



痉挛阶段
Ⅲ 共同运动
正常 Ⅵ
部分分离阶段 Ⅳ
分离运动 Ⅴ
歧途
歧 途
5
三、分期特点
6
迟缓阶段特点(第Ⅰ阶段)
• 1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 • 2肌张力低下; • 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7
因不能维持抗重力 体位,导致部分患者 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卧位时骨盆后倾,髋 关节呈屈曲,外展, 外旋位,膝关节过伸 展,踝关节趾屈内翻 (如图)。以上体位 如不采取康复措施, 就会严重影响将来步 行能力的改善。因此 康复医学提出早期康 复的理论。
27
• 1,仰卧位时,髋关节 外展(外展>20度,足 跟部不得离床,膝关 节伸展位,屈曲不得 >20度)
28
• 2,仰卧位,膝关节伸 展,髋关节屈曲(膝 关节屈曲不得>20度, 髋关节屈曲>30度)
内三科
焦荟荟
1
基本理论
一、概述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三、分期特点 四、功能性作业治疗
2
一、概述
Brunnstrom技术是由70年代的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的一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针对运动障 碍的治疗方法。 Signe Brunnstrom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 认识到中枢神经损伤以后,大脑皮层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 控制能力,从而出现了人体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 中枢神经损伤之后的恢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变化,即通过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25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Ⅳ阶段
下肢逐渐摆脱联带运动固定模式的控制, 出现了新的运动组合,这是下肢运动功能 改善的标志。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 的其中一项,就证明其功能已经进入部分 分离运动阶段。训练方案也应该强化并诱 发多种运动组合(选择运动)。
26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的动作模式 特点是:
10
联合反应
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 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 张引起的关节活动。这是一种发自 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 恢复的早期出现。
11
下肢联合反应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位,双侧上肢放 置于身体两侧,健侧下患 者肢轻度外展。治疗者一 手置于患侧踝关节上方, 向外侧用力,同时,嘱患 者用力内收,完成等长收 缩(与治疗者的外力作对 抗)。治疗者另一手触摸 患侧下肢大腿内收肌群, 如出现肌肉收缩或患腿也 同时出现内收运动,即为 下肢联合反应出现。
18
• 屈肌联带运动
• 伸肌联带运动
19
下肢联带运动动作特点
屈肌联带运动
髋关节 屈曲,外展,外旋
膝关节
屈曲
踝关节 足趾
背屈,内翻 伸展
伸肌联带运动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趾屈,内翻 屈曲
20
上肢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特点(第Ⅳ阶段)
上肢逐渐摆脱联带运动固定模式的控制, 出现了新的运动组合,这是运动功能改善的 标志。当患者能完成以下三种动作的其中一 项,就证明其功能已经进入部分分离运动阶 段。此时,训练方案的设计应以围绕着如何 诱发出更复杂的分离运动模式和多种运动模 式组合的选择性运动为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