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乡村普法工作现状研究及建议

河南省乡村普法工作现状研究及建议

河南省乡村普法工作现状研究及建议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河南农村基层民众法律意识普遍较低,不少群众对法律存在偏见,法治实施效果欠佳。

这不利于河南基层的社会治理和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本文以在河南长垣县的前期调查为切入点,在研究河南基层普法工作的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法治政策,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时俱进,立足河南省情,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以期提高河南农村基层法治实施效果,创新解决普法难的问题。

关键词:普法;乡村;建议
一、研究目的
(一)、基层普法工作对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可随之而来的是犯罪率的显著增加,黑恶势力的卷土重来,大量的新型经济类犯罪案件产生。

由于广大乡村群众未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导致合法权益被侵害还不自知,此外朴素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思维方式仍然存在于部分乡村群众的观念中,另外由于部分司法官员的问题使得基层群众不信法律,不信法院,以个体的私立救济代替国家司法救济,乡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未跟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民群众。

(二)、提高河南农村民众法律意识,为建设平安河南打下坚实法治基础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河南农村老百姓法律意识较低,不少群众对法律存在种种偏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目前农村的法律宣教方式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

本项目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和梳理目前法律宣教方式存在种种问题,借鉴普法的先进方式,立足现实,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结合河南省省情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以提高法律在河南乡村的实施效果,营造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河南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创建平安河南,文明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当前河南农村普法宣教方式存在的不足
1、普法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

虽然普法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但基层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等仍存在不重视普法工作的心理。

农村居民学历普遍较低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法治教育,他们很难理解法律的内涵与具体使用方法,他们不清楚如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帮助和他们更好地开展普法工作。

2、普法宣教方式单一。

一些农村的普法教育形式还比较落后,而且经常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比如把村民召集起来讲课、出版报、发宣传页和教材以及张贴标语等,这些手段大多需要村民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目前的情况是,虽然国家义务教育普及情况较为良好,但家中识字的多为青壮年,而他们一般会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一些老人,或者未到上学
年龄的小孩子,他们很少会认识字。

所以,这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手段成效不大。

并且这
种宣传教育手段太过形式主义,反而会使农村居民漠视普法教育。

3、普法宣教内容缺乏针对性。

法律的表现形式是法律条文,法律条文一般是用精炼浓
缩的语言写成,农村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法律条文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如果只是
将法律条文告诉农村居民,而没有加以生动形象的解释说明,反而会增加农村居民对法律的
反感和不理解程度。

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多强调承担义务,一些地区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居
民的管理,过多强调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方面,使居民对法律充满了恐惧。

而不敢去使用法律。

这也是普法教育的失败。

(二)当前河南农村民众的法治需求
1、基层民众法律意识概述。

我们在前期社会实践调查发现当前河南农村老百姓在当与
他人发生纠纷冲突时,他们比较倾向于选择传统的问题解决方式,例如向村委会求助,或者
采取暴力方式。

同时,绝大部分群众渴望了解更多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并且希望学
会使用法律。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当前的基层普法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与创新空间。

2、农村群众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发达
地区转移,这些欠缺法律知识的务工人员他们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农村地区家庭成
员往往比较多,兄弟姊妹之间出现财产纠纷的问题;夫妻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也不会运用
婚姻家庭法来解决纷争。

近年来,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层出不穷,这类案件越来越倾向农村
地区等。

3、农村民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

我们在社会实践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基层民众对当前
的说教的普法宣教方式并不是很喜欢和接受,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向当地民
众了解他们希望用什么样的法律宣教方式。

当地的民众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他们喜欢比较生
动有趣的方式,例如央视普法栏目剧,他们平时喜欢使用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APP,我们
可以加以利用。

三、对农村普法的建议
(一)加强执法建设。

加强执法人员的法治素养是开展普法工作的基础,执法机关应当
重视普法教育工作的进行,避免出现执法人员侧重执法工作,从而忽视对基层居民普法教育
的开展。

建立一项针对执法人员进行普法工作的督促机制,如定期反馈其所负责辖区群众的
法律学习程度。

(二)对症下药。

在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大背景下,执法机关可以创建法律数
据库,以便利执法人员普法工作的开展。

在普法工作中,改数据库用于汇集整理当地一定时
间段内的民众纠纷案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该时间段内民众容易受到侵害的法益。

根据该
数据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普法教育计划,以便于下一阶段法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三)信息化日常普及。

执法机关可以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参加,如定期评选
优秀家庭等。

当地司法机关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拍摄一些普法短视频,如将法
律知识写成歌曲或者拍摄法律小短剧等。

(四)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普法教育。

针对学生当地执法机关可以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在不同教育阶段里进行适龄的法治教育,例如制定编写法律常识儿歌、做游戏、撰写适龄的
法律教材、定期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

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加强群众的法律学习意识,培养群
众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与能力。

针对劳动年龄群体,该类群体智能设备操作比较熟练可
以采取云端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

如,利用集体微信群和短视频APP、智慧普法APP进行法
治教育。

针对老年人,当地司法机关可以联合文艺社团排练蕴含法律知识的豫剧进行下乡演
出等。

同时,居委会和村委会应设立法治宣讲员,根据民众的需求定期进行法治宣讲,配合
国家政策送法进社区、送法下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