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道理和西方哲学道理的区别

中国哲学道理和西方哲学道理的区别

中国哲学道理和西方哲学道理的区别我认为哲学就是人研究人类自身存在的一门学问。

具体来讲就是研究人的本质,人的行为,人的集群的一门学问。

也就是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人的本质,人的行为,人的集群三个方面而不是别的什么方面。

哲学是一种思维的智慧,我们要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为何有所不同,亟需解决的问题就当属明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的阶段,产生的过程也许不是明朗的,相反却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

这就需要去探寻事物产生的源头,从头开始,理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并且试图预期事物的未来发展,哲学也不例外。

在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是不能抛开的一个必经环节,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经历过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不断地发生著变化。

但其承继的仍然是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而中国哲学的产生,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类似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截然与传统分开或创立新的传统。

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从《易经》开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阴阳五行等观念,而此后中国哲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论依据往往都来自于这些传统观念。

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各种学说的前后相继性很明显,各个学派所讨论的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伦理方面,即都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和规范。

一、中西方哲学中西哲学的产生和特点中西方哲学代表的是两大思想文明的结晶,它们在发端之时期,双方就形成了各自迥异的思想取向和特徵,后来的发展只是各自沿著前人的路走下去,西方哲学在重视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地批判旧传统并创立新传统,从而发展成为了一门全新的哲学;而中国哲学则是沿袭前人的传统,突破不多,主要是继承,这样中西哲学最终走向了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体系。

中国哲学应该产生於先秦时期,当时各种学说并立,形成了中国哲学早期百家争鸣的景象。

但正如前方所说,各种学说虽然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1)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方面,即都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和规范;2)表现出一种伦理性、圆融性和内倾性的主要特点;3)亦具有封闭的自我发展,继承传统的稳定性特点。

上文已经提到过了,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经历过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具有以下特点:1)其承继了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2)强调理性认知;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应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是人类认识和征服的物件,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

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原因探求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作为西方哲学初始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如此,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第一,自然条件: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没有像多数文明古国那样有丰饶的土地,但是却适合种植果树,其尤为盛产的是葡萄和橄榄,其生产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多数用於对外出口,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哲学-科学文化。

在自然因素这一条件中,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存在著较大的差别,中国有著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甚至只集中在几个诸侯国)之间的互通有无,而不必也难以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

其次,在古代,由於交通条件的限制,同一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要么没有根本区别,要么是中国文化的附庸,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面向自身的“内在文化”,这样的外在条件使中国文化的视野被限制在一个类似的传统环境当中,成为一种内向型文化。

再次,中国的文化是当时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往往难以接受和认同落后文化,而落后文化却能较好地接受、认同先进文化(如古希腊、日本等),因而,在这种诸多的自然条件影响下,造成古代中国与其他不同的文明交往较少,进而引进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和完善的文化结构。

这些自然条件使中国哲学的特徵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

第二,社会条件:由於古希腊自然因素的阻隔使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个城邦被自然而然地隔离开来,这也就有利於各个城邦独立自由发展,在多样性的环境里能促进相互之间的比较和思考,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有利於在相互比较中形成新、更正确的认识。

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对传统采取超越成为可能,由此形成古希腊哲学的新的传统:超越传统。

因此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而在中国,虽然较早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有利於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由於过多的继承了传统思维,在宗法制度的制约下,产生了以家庭为中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身心内外谐调的价值取向,在大一统的国家内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的中国文化,并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使思想传统较早形成和比较一致。

另一方面,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能够进行讨论、研究和辩论的空间较小,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无法超越传统,都是在传统所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他们的学说也试图从古代的传说和古籍中寻求证明,用以支持自己的学说,这也表明了中国哲学对传统的态度并不是采取积极的批判,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第三,经济条件: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使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从事脑力劳动。

亚里斯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来自于“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务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因此,在古希腊,探讨政治和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后获得了物质前提,有一部分人就把对政治体制和政治规范以及对人和社会的关注转向对自然和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用理性而不是经验去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惊叹于自然的各种现象的奇妙,“他们先是惊异於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

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成说明”。

并试图寻求在各种自然现象后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试图用理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逻辑的严密,进而产生古希腊独特的哲学-科学思维方式。

但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应当比古希腊时期更为繁荣,可拥有物质满足前提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如同古希腊那样对自然“惊异”呢?其原因在於: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验的作用。

在中国的各种理论当中,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伦理道德都需要具有可实践性,就是哲学也不例外,因此,中国的古代科学一直具有丰富的实用技术和各种发明创造,但却缺乏科学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份子阶层(士人阶层)也同样处於物质满足的前提下,但是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并不是独立的,依附於权贵,被权贵豢养,因而需要为权贵的争权夺利斗争服务。

在中国相对例外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不是为贵族服务的士人,他们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也最为相像,都提出了关於本原,甚至更进一步提出“道”的一般性本原的规定性的观点和较为丰富的辩证法观点,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家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反而在中国文化关注人事的大方向决定下,道家最后也变成主要地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他们虽然也探讨自然,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自我修养,而不是找到世界的本原,从而形成与古希腊哲学的不同的发展方向,最后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宗教。

再次,古希腊哲学把自然当作一种认识物件,而中国从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影响下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敬天、孝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较大影响,其中的是“敬天”的思想尤为重要,“敬”在於相信和畏惧,也就把天当作一个不可怀疑具有神圣地位的东西,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影响限制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在面对自然事物时,总是避开了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关注,更多地落到现实当中,通过经验解决现实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古希腊哲学重在“是什么?”,而中国哲学则探讨“怎样做?”。

在讨论了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基础上,再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一目了然了。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喧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我认为,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简说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

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

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

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

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