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英文
Kindom Division 各级有亚单位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sub.—亚(subspecies) var.变种(Varietas) forma-变型(Forma)
水稻: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被子植物门 Angi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颖花亚纲 Glumiflorae 禾本目 Graminale 禾本科 Gramineae 稻属 Orysa 稻 Orysa sativa L.
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图(1981)
塔赫他间系统(1987最后修订)
12.1.2植物分类的单位
一、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各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
植物分类等级
拉丁文 界 Regnum 门 Divisio 纲 Classis 目 Ordo 科 Familia 属 Genus 种 Species
这个检索表也可以把一组性状并列地出现,改写成下面的形 式:
1.果为一簇瘦果;花无距…………………………………2 1.果为一簇;花有距………………………………… 4 2.花无花瓣……………………………………………3 2.花有花瓣………………………………毛茛属(Ranunculus)
3.萼片通常4枚,总苞缺失……………铁线莲属(Clematis) 3.萼片通常5枚,总苞存在…………白头翁属(Pulsatilla) 4.花整齐;距5枚……………………耧斗菜属(Aquilegia) 4.花不整齐;距1枚…………………翠雀属(Delphinium)
(1) 退格式检索表(indented key):每 一组性状编排时,向后(右)退一格。例如毛 茛科5个属的分属检索表如下:
果实 花瓣 萼片
铁线莲属 瘦果 无 2-4片}3
白头翁属 瘦果 1 无 5片}3
毛 茛 属 瘦果 有} 2-5片
耧斗菜属
1 有 5片
翠雀属有 5片总来自 整齐 距无}3 是 无
1(6) 果为一簇瘦果;花无距 2(3) 花有花瓣………………………………………………毛茛属
(Ranunculus) 3(2) 花无花瓣 4(5) 萼片通常4枚,总苞缺失……………………………铁线莲属(Clematis) 5(4) 萼片通常5枚,总苞存在……………………………白头翁属(Pulsatilla) 6(1) 果为一簇;花有距 7(8) 花整齐;距5枚………………………………………耧斗菜属
• 四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 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美) Copland。
• 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 植 物 界 、 真 菌 界 、 动 物 界 ,( 美 加 ) Whittaker 1969年 。
12.2 园林植物分类常用方法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和研究有非常漫长 的历史:
二、种及种以下单位
种:共同的祖先,稳定的分布区,形态特 征相似,自然交配,后代正常。
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种是分类上的基本单位。
种内分为:亚种、变种、变型
亚种:地理区域分布、生境不同,生态适应 亚种(半种)种内生态适应,地理分布上的分布
区、生境不同,种与亚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变种:某一特征的差异但不大,糯稻Orysa
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前苏联学者,于1954年公布,1987年最后修订。
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现存的裸子植物或已经灭绝的本内苏 铁或科达树。 12亚纲166目533科
木兰目是最原始代表
图 恩格
勒被子植 物分类系 统图 (1897)
John Hutchinson(1884~1972)
图 哈钦森被
子植物分类系 统图(1973)
3. 在核对了两项相对的性状后仍不能作出选择时,或手头的 标本上缺少检索表中要求的特征时,可分别从两方面检索,然 后从所获的二个结果中,通过核对两个种的描述作出判断。
4. 对检索到的结果,还需核对该种植物的全面描述。当描述 的内容与手头标本一致时,才能作为鉴定的结束。因为如果手 头的标本是检索表中未列入的植物,如分布新记录种或引种植 物,在检索时会指向另一植物。
二、植物界的分类方法 与分类系统
1. 人为分类法: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 类标准,将不同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方法。eg: Linnaeus(1707-1778)依据雄蕊数目将有花植物 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纲……
2. 自然分类法:依据植物间亲源关系(相似程度、共 同点多少)远近进行植物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如 达尔文(1809-1882)
有}3 是 无
无
是无
无 是}4 5枚}4
无 不整齐}4 1枚}4
退格式检索表(indented key) 每一组性状编排时,向后(右)退一格。例如毛茛科5个属的分属检索表如
下: 1.果为一簇瘦果;花无距 2.花无花瓣 3.萼片通常4枚,总苞缺失…………………………铁线莲属(Clematis) 3.萼片通常5枚,总苞存在…………………………白头翁属(Pulsatilla) 2.花有花瓣…………………………………………毛茛属(Ranunculus) 1.果为一簇;花有距 4.花整齐;距5枚……………………………………耧斗菜属(Aquilegia) 4.花不整齐;距1枚…………………………………翠雀属(Delphinium)
植物的分类系统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基本技能;
• 了解植物系统进化与各基本类群的主要 特征;
• 了解常见科、属、种的重要识别特征及 其学名;
• 了解物种分类依据及植物分类学工具书 的使用方法;
美科学家在南非 发现地球陆地上26 亿前就存在生命的 证据。
有证据显示:38亿 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诞 生。
12.1.1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9世纪以来,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为建立一个“自 然”的分类系统作出了巨大努力。他们根据各自的系统 发育理论,提出的分类系统已有数十个。但由于有关被 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识特别是化石证据不足,直到现 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目前世界上运用比 较广泛的仍是恩格勒系统和哈钦松系统。在各级分类系 统的安排上,克朗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被认为更 为合理。
1、人类对植物识别和分类的最初认识(动 物人)
可食;有毒;药用 2、人类有目的认识植物与人为分类(文明
人)
植物的人为分类
• 古希腊提奥弗那斯(Theophrastus,371-288 BC)研究了植物的经济用途、生活习性及分 类。
• 我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 目》。该书中共收集植物种类一千多种,按 其用途分为草、谷、菜、果和木五部。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植物命名的模式发和模式标本 •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学名。其他 名称应作异名或废弃 •学名包括属名和种加词,附加命名人之名 •学名的有效发表:拉丁文特征描述、命名模 式(模式属、种及模式标本) •优先律原则 •学名之变更 •名称的保留与废弃
12.4 植物分类检索表
检索表(key)是用来鉴定不明学名的植 物的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的从两个相互对立 的性状中选择一个相符的、放弃一个不相符 的方法,达到鉴定的目标。检索表可以分为 两类:
332科——411科(修改后)
分类系统
克郎奎斯特系统 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Cronquist)1957年在 《Outline of a new system of families and orders of dicotyledons》一书中发表的。根据真花学说建立。 11个亚纲、83目、383科
(Aquilegia) 8(7) 花不整齐;距1枚……………………………………翠雀属(Delphinium)
使用检索表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 全面核对两项性状:如果第一项性状看来已符合手头的标 本,也应继续读完相对的另一项性状,因为有时后者更为适合。
2. 在涉及大小尺寸时,应用尺量而不作大致的估计。
12.3 植物的命名法则
1、植物学名由来 1623年,C.Bauhin,(法,1560-1624) 1690年,Rivinus 1753,Carolus Linnaeus,(瑞典,1707-
1776)
2、植物的学名构成
植物学名:由林奈(1753)创立、遵循《国际植物 命名法规》,用两个拉丁单词命名一种植物、且 为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称为学名。 同物异名(synonym)同名异物(hornonym) 属 + 种 + 定名人 ,统一名称,学名 属(名词)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第一个字母大 写。 种名(种加词),形容词(拉丁词或拉丁化), 小写定名人,姓氏或其编号,第一字母大写
分类系统
恩格勒分类系统
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 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Die Naturlich Pflanzenfamilien)一书中发表的。依据假花学说建立。 45目280科——62目344科(修改后) 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在《有花植物科志》(The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1926)一书中提出的。根 据真花学说建立。
(2)不退格式检索表 这种检索表适用于种类很多的场合,编制方法是将所有的检索性状
按1、2、3、4……的次序编号,括弧中列出其相对性状的编号。它保留 了退格式检索表的优点,即将相近的生物排列在一起,便于使用者掌握 情况;同时又克服了浪费篇幅的缺点,采取左边排齐的不退格方式。例 如可将上述的分属检索表改写成不退格式:
sativa var. glutinosa Matsum 变型:某一小特征的区别 品种 cultivar :不存在野生,人类生产、培育、栽
培植物的变种类型。
生物界的划分与系统
• 二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瑞典) Linnaeus,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