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Industry Economics课程说明:一、产业经济学学科定位及其重要性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经济学科。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分析,如企业定价理论,企业兼并、技术创新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速和工业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系统面临结构调整和转换,主导产业选择、企业间有序竞争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产业经济学这一学科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二、教学目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较为完整掌握产业经济学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经济现象和发展规律;使学生尝试用所学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释和指导经济活动。

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学习后,学生学会理解并分析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理解整个经济系统产业之间投入产出关系。

同时,也能够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如数理统计工具、博弈论等)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关系,并且能够利用学过知识理解和分析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从而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围绕如何实现产业资源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这一中心,按照企业、市场和政府三条主线逐层展开,突出了中国特色和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经济理论要求,吸收、体现世界产业经济领域最新动态和精华。

全部内容分为六大部分: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

其中,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为主要讲授内容,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可作为了解部分。

四、前期知识储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学习产业经济学应具备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知识了解。

所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是其先导课程。

五、考试要求总评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理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闭卷)成绩组成,实践考核采取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形式进行。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参考文献:[1]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3]植草益(日),《产业组织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夏大慰,《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5]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出版社,2000年版[6]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7]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产业含义与分类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意义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了解产业经济学学科性质和特点,并对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第一节产业含义与分类一、产业涵义产业,industry∶指生产事业,特指工业,通俗点就是资产(或资源)集中化。

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一)产业是社会分工产物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实际上已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

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表现为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和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马克思曾经从物质生产角度阐明社会分工有三种形式: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

产业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表现形式,一般分工是特殊分工基础。

(二)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企业经济活动集合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第一,从需求角度来说,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产品或服务;第二,从供应角度来说,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服务活动。

(三)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中观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企业经济活动组成集合。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联系方式等。

经济学研究层次(四)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在经济理论研究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指工业,再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各产业。

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范畴。

二、产业一般分类方法(一)关联方式分类法1.技术关联分类法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经济活动。

这些企业经济活动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

这一类产业企业必须在产品主要生产技术或制作工艺上具有相似特点。

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2.原料关联分类法原料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原材料,性能相似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一种划分方法。

(1)具有相同原材料: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业、木材业、卷烟业等(2)具有相类似原材料: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工业等(3)具有性能相似其他投入物:如电力、煤气、供水等(4)具有活动对象相类似产业:如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等3.用途关联分类法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用途,如: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饮料业、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

4.方向关联分类法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一种分类方法。

产业间关联方向包括单向关联、双向关联和环向关联。

(1)前向关联产业——某产业通过提供供给所发生关联产业就是该产业前向关联产业。

前向关联关系就是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关联。

例如:钢铁业与汽车制造业,对钢铁业来说,它与汽车制造业发生关联是前向关联关系,汽车制造业就是钢铁业前向关联产业。

钢铁业(后)→汽车制造业(前)(2)后向关联产业——某产业通过自身需求所发生关联产业就是该产业后向关联产业。

后向关联关系就是通过自身需求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关联。

例如:钢铁业与煤炭采掘业,对钢铁业来说,它与煤炭采掘业发生关联就是后向关联关系,煤炭采掘业就是钢铁业后向关联产业。

钢铁业(前)←煤炭采掘业(后)(3)双向关联产业——互相提供供给产业如:电力产业与煤炭产业,电力←→煤炭(4)环向关联产业——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依据前、后向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而此产业链通过复杂技术经济联系往往又会形成一个环。

如:煤炭采掘业→钢铁冶炼业→采矿设备制造业→煤炭采掘业5.战略关联分类法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一种分类方法。

按照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

(1)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处于带头地位产业。

特点:发展速度很快,增长率很高,并对整个产业结构变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既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

如:微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等(2)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发展产业,它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

如:新能源产业等(3)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产业。

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支撑作用,但不一定起到引导作用。

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

(4)先行产业:其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先行产业:它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①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短线产业。

②基础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产业。

如: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等。

广义先行产业包括狭义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农业,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物质生产部门,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工业,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是指广义上服务业,指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等。

(三)国家标准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是指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或该地)实际而编制和颁布划分产业一种国家标准。

这种分类法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它是由一国或一地政府或其技术标准管理部门编制和颁布,而不是由个人或产业研究机构自己编制,因而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特征;第二,它是一国或一地国家标准,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第三,它具有明确目性,它目就是为了统一统计口径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第四,它具有特殊性,它是针对一国或一地具体实际编制,只适用于该国或该地产业分类,其他国家只能参考和借鉴;第五,它具有较高科学性,比较能反映该国或该地产业发展和变化情况,也比较能适应其产业发展和变化需要。

美国于1972年编制和颁布了它国家标准分类法,设有7位数字编码。

第一位数字代表产业部门,前两位数字代表产品类,共99种主要类,然后再层层细分,一直细分到7位数字,共分为7500种不同产品类型。

英国编制国家标准分类法有27个主要产业种类,181个产业分类。

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小类。

(四)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业10.不能分类其他活动(五)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为了解释资本主义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秘密所采用产业分类方法。

生产生产资料部门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部门为第Ⅱ部类。

局限性:1.它没能涵盖所有产业,只有物质生产部门,不利于对产业经济全面分析,如运输业、商业。

2.许多商品难于归类,给产业经济研究工作带来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