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遗产的景观化特色与保护
摘要:乡土建筑遗产的景观特色是长期的历史发展所留下来的痕迹,它的形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
这种和谐共生验证了中国几千年乡村发展的正确思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乡土建筑遗产的景观特色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见证。
对于乡土建筑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更利于维护其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土建筑遗产;景观特色;遗产保护;景观价值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辽宁省大连地区瓦房店、普兰店一带古称复州,复州古城位于瓦房店市中部的复州城镇,是辽南地区的一座历史文化重镇。
为了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扬辽南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其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省建设厅、文化厅在2007年6月把复州城镇列为了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的行列中来。
1 复州城乡土建筑的特色
1.1 复州城沿革及历史地位
具有悠久历史的瓦房店这座城市,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王姓、曲姓、金姓和栾姓在这里开设客店,其中曲姓开的客店是瓦房,被称为瓦房店,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从瓦房店走进历史文脉横亘古今的复州城,这里有着建于唐代的名刹永丰寺、辽代的永丰塔、清道光年间的横山书院等等的名胜古迹。
1.2 复州城的空间布局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复州城,它的功能结构、社会经济文化和悠久的自然历史都能够体现出城镇的空间特色。
历史上的复州古城只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设有城楼,城区内只有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说明复州古城的城市形态呈验证的单一轴线对称,并且东西两侧城区内的道路网也呈十字交错式分布,显示出规整的城市空间结构。
(图1)如今的复州城,一个圆形的转盘广场成为了复州城的中心点,道路网则成放射状分布,沿街的建筑物大都属于多层结构,依旧保持着一个优美的天际线景观。
图1 复州城历史全貌(藏于复州城文化馆)
2 复州城乡土建筑的景观特色
2.1 复州城乡土建筑的景观特色
一、历史文化是最能塑造当地景观特色的重要元素。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州古城从西汉时期建立县治至解放初期,一直是州、县所在地,是原复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拥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是构成复州城乡土特色的关键要素,只有把握好这样有历史的东西才会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这个古城的风格
极其真正的历史价值。
二、保持古镇传统的天际线,是形成其景观特色的必要条件。
天际线保持得越完整,则该地区的景观特色就越鲜明。
在距离原则上,该历史地段内的新建筑较少,绝大多数仍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旧建筑,而且基本没有改动;在高度原则上,该地区的新建筑高度
控制在了古建筑的基本高度以下或持平,对天际线的影响很小;在体量、尺度原则上,该地区的新建筑的基本功能都是以居住为主,没有大体量、大尺度的建筑在内。
三、道路格局是展现当地景观的特色要素。
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的不断变迁,复州古城的道路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突破了历史古城墙的束缚,道路网也变得愈来愈发散,但是主城区内部的道路网却依稀可见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贯通南北的主轴线仍在存在,主要商业街则成“十”字型分布,分别于各个历史地段相连接,并且形成了一条特色的景观带。
2.2 复州城乡土建筑遗产的景观价值
乡土景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演变,已经逐渐摆脱了物质条件的束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复州古城,它的景观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它不仅对提升景观中的自然价值有所裨益,而且也有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更加能够传承这里的历史文化精髓。
为复州古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2.3 复州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
拥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复州城城墙,在“文革”即将结束之前被宣布要拆除,这座有着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城墙就要面临着亡,即便事后及时的将古城墙列入到了文物保护范围,但是留给我们的只剩一个残缺不全的东城门和一段没有全拆光的东城墙了。
再来看看这座始建于唐朝的永丰寺,如今的永丰寺是1993年由
当地政府兴资在原废墟遗址上重建的。
进入寺院,会明显感觉这个寺院规模不大,布局也没有那样规矩、对称,而且殿、堂、院、舍不是很齐全,不够高大宽宏,重建的人工雕琢的味道还是有些过于浓厚。
而且佛像数量不多,人物不全,雕塑不精。
寺内的永丰塔始建于辽代,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塔高27米,分塔座、塔身、塔顶三个部分,其第一层塔身每面各有一个佛龛,龛高约2米,宽1米,进深0.4米。
虽然周边的环境杂草丛生,略显颓败,但是永丰塔还是比较完整的,塔座周边修建了一个基座,可供人们在近处观看。
而同样作为历史名胜的横山书院则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利用正红旗顾将军的府邸,以复州城附近山脉——横山而命名的。
它是大连地区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至今大连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和古建筑群。
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属于硬山式两进院落清式建筑,坐北朝南,门前有照壁一面,门外东、西各置石狮一尊,门廊两侧各有房一间,门房两侧又有东、西耳屋各3间。
一进院为授课之所,院内正中有讲堂五楹,硬山式建筑,中央立有孔夫子塑像,正房展室中有一个复州老城的模型,以及复州城老照片的展览;东、西厢房各8间,前后均有门。
二进院为师生食宿之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8间,正房展室中则是反映复州城文化建设的字画等,院落中有垂柳树,上面悬挂着一座古铁钟。
清咸丰年间,增建后厅11间,后院东、西厢各6间。
3 景观化保护
景观作为一种自然形态,或者说一种环境艺术,它对这种地域形态也有其独特的表现,才能更好的展现其空间艺术和美感。
[1]我们应该坚持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战略思想的保护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土建筑遗产的发展。
一、特色景观带:结合城镇空间景观整治和功能布局安排,分段打造各具特色的路径景观带。
通过连接历史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节点和绿地植物等自然景观节点,打造出复合型的带状景观空间。
二、形成以古城门入口、标志性建筑群为主的特色景观节点:(1)古城门入口景观节点:结合历史复州古城历史文化特征,以绿化栽植、雕塑等多种形式形成鲜明的入口空间,展示城镇形象。
(2)标志性建筑群景观节点:结合古城门地段、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通过设置铭牌、景观小品等形式来体现其历史内涵,塑造不同主题的人文空间。
三、特色景观廊道:合理控制沿街建筑的体量、色彩,利用环境小品,协调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突出历史文脉的特色。
4 结语
乡土建筑景观作为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色,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积淀。
在乡土建筑景观的保护中,人始终是最核心的要素,并且最终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力量来实现,要有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参与到其中才能完成。
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顾小玲.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