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高陵
•
•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政治
• 高陵区辖3个街道、5镇及2 个管委会(鹿苑街道、泾渭 街道、崇皇街道。通远镇、 耿镇、榆楚镇、湾子镇、张 卜镇。姬家管委会、药惠管 委会)。区人民政府驻鹿苑 街道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 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高陵简介
• 西安市高陵区,位于泾渭河 两岸,西安市辖区北部。距 西安市钟楼和咸阳国际机场 20公里、新市政中心7公里。 西铜、西禹高速公路横穿南 北,境内一马平川。东西长 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 里,素有关中“白菜心”之 称。也是西安人流、物流、 信息流的重要承载地和聚集 地之一。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泾渭分明
• 泾渭分明是一个成语,源自自然 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 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 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 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 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 显的界限。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 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 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 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 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我的家乡
高陵
也许它不是最美的,但它是最好看的 也许它不是最悠久的,但它是最古老的 也许它不是最著名的,但它是最出名的 -----------它就是我的家乡 高 一 十 四 吴 东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自然资源
• • 植物 区属暖温带植被区。远在七、八千年以前,先民即在此繁衍 生息,原始自然植被发生变化。殷商时,尚有松林盖地。周 人度其隰原,彻垦林木为田,逐步扩大人工植被。随着灌溉 事业的发展,农业发达,自然植被已被改变为人工植被,天 然生长植物多混生于栽培植物之中,仅在泾、渭河崖畔、滩 涂、渠边、路旁、非耕地可见。 天然生长草本野生植物有车前子、茵陈、益母草、艾、蒿、 雪蒿、铁苋菜、荠菜、马齿苋、大蓟、小蓟、木贼、苦曲菜、 枸杞、兔丝子、灰条、地丁、败酱草、蒲公英、麻黄、王不 留、苍耳子、白毛根、香附子、芦苇、索草等。低等植物野 生有地软、土马鬃、泽苏、酸苔菜、苔藓等。 动物 野生兽类有兔、狐、黄鼠狼、獾。民国前有狼,建国后60年 代绝迹。鼠类有家鼠、田鼠、黑线鼠。蝙蝠有大耳蝠、小耳 蝠。 野生禽类有家燕、马燕、大雁、野鸽、野鸭、猫头鹰、斑鸠、 关睢、啄木鸟、黄鹂、杜鹃、乌鸦、喜鹊、鹰、鹞、鹌鹑等。 麻雀最多。明《高陵县志》记载:泾、渭河洲渚有鹤、凫、 鸥、鹭、鸳鸯、云雁数百成群,今已不多见。唯凫、鸥时有 翱翔。 野生两栖类有青蛙、蟾蜍。 天然鱼类:明《高陵县志》记载,泾、渭二水中有鲦、鱨、 鰋、鲤、鲨、鲂、鲔。建国后,高陵县水塘、水沟中有水蛭、 鳖、田螺、泥鳅、草鱼等。 野生虫类有:蚯蚓、土元、地龙、蜘蛛、蛇、蚂蚁、蜈蚣、 蝇、蚊、蟑螂、跳蚤、蝎子等。
免费公交
•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 享受我县开发发展成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 高陵县免费公交101路于2013年6月5日正式开通。 • 本次共投放免费公交车10辆,投资147.3万元,由县 财政全部承担。 免费公交取代了“摩的”和“三轮车” 。高陵县人 口较少、城区面积也不大,很多人宁愿选择三轮车和 “摩的”,也不愿意等候公交车。高陵县委、县政府从 安全大局考虑,取缔了“三轮车”和“摩的”,在县城 实行了免费公交,让群众得实惠,共享高陵开发发展成 果。 • 减少排放更环保 群众出行更方便 。从节能减排, 低碳出行的高度出发,这次运营的公交车采用天燃 气作燃料,对减排治污,保护环境有着深远的重要 意义。同时极大的方便了市民出行,开通当天,共 接送乘客2500余人次。
•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凉皮又称“酿皮子”,从唐 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其面皮 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 讲究,以“白、薄、光、软、 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 宜于夏天食用。如今是关中 西府的重要名吃 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 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 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 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 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 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 一种白面烤饼,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 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 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白菜丝、料 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 成。牛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 烩汤,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 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 的汤也被喝完了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昭慧塔
• 高陵塔(昭慧塔),高53 米,为密檐式砖塔,共十三 级,顶为圆形宝瓶式。底层 有南北两个卷门,其余各层 为正东、南、西、北四个卷 门。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 和牙子各二砖交错砌筑,第 八砖后作出假飞椽挑檐,即 反叠涩内收。各檐角微上挑, 结构精巧。塔内梯内绕,可 做攀登。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高陵县第一中学
• 高陵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42年,由省 教育名流、本县有志之士罗端先先生 与地方知名人士创办,于右任先生亲 书校名
一中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厚。千年古塔矗立校 园中央,设施齐全、造型新颖、布局合理的 教育教学用楼又为一中增添了现代色彩。校园中心广 场花砖铺地,平如彩镜,校内道路平坦宽阔,两旁树 木成荫,花红草绿。校园内以人为本的文化色彩浓厚, 处处体现着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成长与发展的 和谐,是莘莘学子求学上进的精神家园。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地理环境
• 高陵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 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 41.4℃ ,最低温度-20.8℃ , 年平均气温13.2℃ 。无霜期 212天,年均日照2247.3小 时,年降水540毫米左右, 是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气候。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经济
• 截止2011年高陵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较2006 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7 亿元,较2006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36%;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完成176.6亿元,较2006年翻了近两番,年均 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27元,较2006年翻了 一番多,年均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0157元,较2007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9%。高陵 始终位列全市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优秀等次,综合实力进 位到“陕西十强县”第5位、“西部百强县”第63位,被 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国金融生态县、中国 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 县。 通过与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合作,实现了 工业向泾河工业园的快速聚集。随着长庆油田、中钢西 安重机、中化近代、中国集装箱等数十家央企的相继落 户和陕重汽、金风科技、兵器工业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建 成,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达到444亿元。现代服务业日益繁荣。引进金融、保险机 构12家,新增大型酒店、超市22家,培育形成商业街区5 条,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农家店208个。2011年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8亿元,较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 均增长22.5%。截止2011年底,三产比例为9.0︰80.2︰ 10.8,二、三产业以91%的绝对优势占据县域经济的主 导地位。财政总收入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27.47%,人 均财政收入达到7797元,比西安市7675元高122元。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通远天主教堂
• 通远天主教堂位于高陵县通远镇正 街中段,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 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成为 陕西天主教教务中心,坐北向南, 中为天主教,两侧为修堂、修生堂。 天主堂为中西合璧式二层建筑,占 地面积1166平方米,主体为哥特 式尖顶,堂内彩绘圣母、耶酥及天 使像。1925年年附设保禄小学及 玫瑰女小,1935年改为光华小学。 现状完好。存传教士墓碑12通及石 狮、圣水坛等遗物。
•
• • •
• • •
返回
高陵简介 环境地理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政治 经济 美食 免费公交 高陵县第 一中学 泾渭分明 通远天 主教堂 昭慧塔 特产 名人
历史文化
• 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 宁修《隋书》;从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 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 到民国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印证了高陵的文运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 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 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第一个高 潮。 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宏志、 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 喜闻乐见。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 仅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间文学》等全国主要媒体发 表、转载、转播,还被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 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 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高潮。改革 开放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 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 农民陈民义,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 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拆迁》; 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改革开放 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王咸阳、 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 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 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就。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