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


• 人们在生产中的选择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了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
要科学地确定生产项目构成及生产项目间资源配置与利用 的比例关系,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 2.怎样生产(如何生产)。主要涉及对生产资源投
入组合方式的和与生产技术运用方式的选择问题。
• 市场经济
• • • •
优点: (1)能集中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 (2)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合理布局经济结构; (3)防止两极分化。
• 评价:这一体制建立以后,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综合国力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对集中力 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 用。 • 适宜条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情 况下.这一体制在50年代后期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 第一阶段,1978-1983年 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 ” 的改革思想。 • 第二阶段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 计划的商品经济 ,突破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 观念。 • 第三阶段 1987-1991年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 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 第四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 段,不是姓“社”与姓“资”的本质区别 • 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 择过程
• 新中国成立后,为选择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 路的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 毛泽东选择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 个时期内基本适应并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但后来被推向极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 邓小平选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的 总思路下,总结和借鉴前人经验教训的结果,这一选择扫 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 破。两人作出不同选择的根本原因是,同毛泽东相比,邓 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 产生了质的飞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来之不易,是几代人不断探索、共同 努力的结果。
• 计划经济的特点、长处和短处 • (1)特点: 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
• (2)长处: 能迅速集中、调动资源; 能事先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 能在分配上兼顾公平等。 (3)短处: 难以应付复杂的市场变化,易产生产需求脱节; 难以调节好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造成动力 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 • 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 1.内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体制。 •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 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 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 性,可以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所在。
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
• 1、资源配置两种方式 • 资源配置即如何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社会的有限 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目的。
计划手段
市场手段
• 1)物品 2) 资源的类型: a. b. c. d. 自然资源 劳动 资本 企业家才能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
1
在所有制结构 上,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 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 的制度。
3
宏观调控方面: 能够把人民的当 前与长远、局部 与整体利益结合 起来,更好地发 挥计划与市场两 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
“ 计划多一点 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 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 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 义这一科学判断的理论意 义和实践意义在于:
( 1 )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 ( 3 )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 ( 2 )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 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度的基本标志;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 定性作用”,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 大推进。
• 现代市场经济特点:
• ( 1)市场配置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 (2)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主要在市场中进行; • (3)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是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4) 收入分配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 • (5)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规则﹑维护秩序﹑促进竞争 ﹑限制和消除垄断
• 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就叫 计划经济。 • 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决定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 位是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 影响。 • 条件:信息条件、激励条件
经济关系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保障制度社会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
经济运行法制化
•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①要解决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关键是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②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 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 ③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 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的特点与长处和短处 (1)特点: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 (2)优点: 运用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 置功能;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能促进生产者的技术 创新;实现优胜劣汰。 (3)缺陷:自发作用存在盲目性;事后调节会造成社 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竞争会引起两极分化;对某些 社会公益部门和非经济部门难以起到调节作用。
•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 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任务 坚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改革方向。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 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 度,建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受消费者主权的约束,生产 什么和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支付能力基础之上的需求水 平;作为决策主体的生产者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企业的市场活动主要是通过市场规则来进行,包括市 场进入规则(如企业注册要达到一定的资本数量)、市场竞 争规则(如防止不正当竞争)、市场交易规则(如交易须公平、 公开、公正,严禁欺行霸市等)和市场仲裁规则。资源配置 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制度称为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ics)。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过程
•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 1)一是客观国情因素。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 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 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 2)思想观念因素。 受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东西。) • 3)在实践中学习苏联经验的结果。
•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 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 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 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