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结构设计
偏心夹紧示意图 1、工件 2、偏心轮 3、支承轴 4、基座
(2)自平衡 它是使正常载荷下的辅助效应同初始效应相反并达到 平衡或部分平衡状态,以克服不利影响。 (3)自保护(超载时) 如安全联轴器、摩擦离合器、带传动过载打滑等。
离心式调速器
1、 竖轴 2、重锤 3、滑套 4、杠杆 5、阀门
稳定性原理
衡量指标:
构件的可靠性、功能的可靠性、工作的安全性、环境安全性
直接安全技术
首先要确保构件的可靠性。(特定功能元件、冗余配置)
间接安全技术
主要采用防护系统和防护装置。
二、结构方案设计的原理
等强度原理 合理力流原理 变形协调原理 力平衡原理 任务分配原理 自补偿原理 稳定性原理 最小阻尼原理
V1,X1 1 F
F K V21 dt F0
0
t
V21
T
t 0
扭簧
T
ω2 2
2 V2
ω1 K
i
1 dF K dt
1 F2 K 2 K
V21 L
df dt
1
L V1 1
T K 21 dt T0
1T2 P 2 K
f
21
1 dF K dt
m
1 2 Li 2
等强度原理
利用等强度原理设计的结构,材料可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减轻 了重量、降低了成本。
增加约束变形附件的结构 1—主体构件 2—附助构件
合力力流原理
力在传递路线上形成力 线,这些力线汇成力流。 力流在构件中不会中断, 任一条力线都不会突然消失, 必然是从一处传入,从另一 处传出。 力流的另一个特性是倾向 于沿最短路线传递,从而在 最短路线附近力流密集,形 成高应力区。其它部位力流 稀疏。 当力流方向急剧转折时, 力流在转折处会过于密集, 从而引起应力集中,设计中 应在结构上采取相应措施, 使力流转向平缓。。
名称 质量
符号
方程
能量或功率
广义方程
V2 F 2 m V1 1
ref
F m
V21
t
dV2 dt
K
1 Fdt (V21 ) 0 m 0
1 mV 22 2
f C
惯量
V2 T ω2 2
TJ
J ω1 1
ref
d 2 dt
0dV21 dt Fra bibliotek1 1 J
t
0
Tdt ( 21 )
BL
ia + +
Ra La rs θ s ML JL Mm Jm θ m Ja Bm rm BL
Lf Va Vf Rf + +
动力学方程
M m (J a J m )
由于: s
. .
. d m d s Bm m n[ J L BL s M L ] 0 dt dt .
.
.
n m ,故有
.. . .. .
M m ( J a J m n 2 J L ) m ( Bm n 2 BL ) m nM L J e m Be m nM L
2 J J J n J L ——等效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 a m 式中: e
机械结构设计
结构方案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构方案的设计的原理
一、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原则:明确、简单、安全可靠
明确——对产品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都应在结构方案中获得明确的 体现与分担。
(1)功能明确 (2)工作原理明确 (3)使用工况及应力状态明确 (4)其它 简单 在确定结构方案时,应使所含零件数目和加工工序类型尽可能 减少,零件外形力求简单,尽量减少加工面、机械加工次数、热处 理工序,减少或简化与相关零件的装配关系及调整措施。
i 1
V 0(t
C
0 )
m b
dV V i dt R
RC
V 0(t 0 )
1 R F V1 1
2 L V2 2
3 V3 3 F
L
di Ri V dt
i 0(t 0 )
1 dF F V K dt b
L R
b K
F 0(t 0 )
电网络 机械网络 电网络 机械网络
i
R
C
F
1 b
V
F
L R
1 C
m
1 b
m
1 K
L
K
当电流i相似于F时
当电压V相似于F时
dV m bV F dt
dV12 V12 C i dt R
机电系统的相似性(2) 结构 方程式 时间常数
F
V m C 1 b i R 2
m
dV bV F dt
安全可靠
1、安全技术的分类
直接安全技术——在结构中直接满足安全要求,使用中不 存在危险性的技术。 间接安全技术——通常采用防护系统或保护装置来保证安 全的技术。 提示性安全技术——既不能直接保证安全可靠,又没有保护 或防护措施,仅能在发生危险之前进行预报和报警的技术。
2、安全可靠的衡量
含义:在规定的载荷下,在规定的使用条件和时间内,构 件不发生过度变形、过度磨损,不丧失稳定或不发生破坏,机 器在规定的条件下不丧失功能,不产生对人及环境的危害。
电气网络方程与机械网络方程连接是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得到的,即电磁 转矩恒等于机械转矩。即: M m
KI Ia
;
k I ——力矩常数
V Rn I a La 故有: a
dIa ke m dt
机械网络 y(t)或 y(nT)
达朗贝尔原理 和空间连续律 导出的运动方程
fi或fu
u(t)[u(nT)]
第二节 机电系统动力学方程与传递函数
电动机与旋转变换器相连的系统方程
(1) 机械网络
直流伺服电机 负载
变换器结构图
ia + +
Ra La rs θ s ML JL Mm Jm θ m Ja Bm rm BL
自补偿原理
含义:通过选择系统元件及其在系统中的配置来实现加强 功能的相互支持作用,称为自补偿。 自补偿在正常情况下(额定载荷)下有加强功能、减载 和平衡的含义,而在紧急情况(超载)下有保护或救援的 含义。它有三种形式: (1)自增强 当辅助效应与初始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同时,使得总效 应加强,就是所谓自增强。
T B21
21
1 T B
2 P B21
f
1 V21 R
电阻
2
V2
R V1
1
1 i V21 R
1 2 P V21 R
2 (V21 ) P R
V21 Ri
2、机电系统元件的连接原则
电的系统(电网络) 机械系统(机械网络)
电的系统(电网络)
i
iC 1 iR
C iC R 2
电 网 络 与 机 械 网 络 的 相 似 )
结构
方程式
时间常数
R 1
i 2
C iC 3
R
di i dV dt C dt
V| i 0 (t 0 ) R
RC
m b
V1 F
V2 m
1 b 2
1 dF F dV b dt m dt
F bV |0 (t 0 )
中心冲工作时的力流
不同形状的杆件
变形协调原理
变形协调就是使相联结的两零件在外载荷的作用下所 产生的变形的方向相同并且使其相对变形尽可能小。
轴毂联接的不同情况 不同搭接形式
力平衡原理
采取结构措施部分或全部平衡掉无功 力,以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平衡元件、 对称布置等)。
任务分配原理
任务分配是确定功能与载体间的相互关系,即选择零件承担功 能。有三种方式: (1)一载多功能;(2)一载一功能;(3)多载一功能 例题分析:螺栓、蜗轮、三角胶带、轴颈表面、多根皮带、链。 多轴承。
1 t V21 dt f 0 0 L
2
电感
1 t i V21 dt i0 L 0
1 l Lf 2
V21 L
di dt
名称 阻尼
符号
方程
能量或功率
广义方程
V2 F 2
V1 b 1 F
F bV21
V21
T
T
旋转阻尼
ω2 2
i
ω1 B 1
F b
2 V21 Rf P bV21
Lf Va Vf Rf + +
图中: J a ——电动机转动惯量; J m ——电动机侧转动惯量;
J L ——负载转动惯量。 Bm ——电动机侧阻尼系数; BL ——负载侧的阻尼系数;
M m ——电动机侧的转矩; M L ——负载侧转矩;n——减速比, n
rm rs
。
n
Mm
Ja+Jm
JL
ML
Bm
式中: P K —惯性力; f K —外加机械力;
.
.
( f m ) K —机电耦合场所施予的力; ( f e ) K —机械弹簧所施予的力;
式中正负号的解释:弹簧力、惯性力相当于阻力; 外加的机械力、机电耦合场的作用力相当于主动力。
机电系统简化图
电网络 i(t)[i(nT)]或 u(t)[u(nT)] 基尔霍夫定 律导出的运 动方程 i(t)[i(nT)]或 u(t)[u(nT)] 电或 磁的 耦合 场
F
Vb 1b
Vm Fb 2 m Fm
F Fm Fb
V Vm 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