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1)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1)

学号1150102103毕业论文(2011 届本科)题目:《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学院:文学院专业:人文教育作者姓名:陈晓芳指导教师:哈建军职称:教授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20 日二○一二年五月河西学院文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登记表《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陈晓芳(河西学院文学院张掖 734000)摘要:客家是一个迁徙的民系,是汉族民系中极其特殊的一支。

西晋永嘉之乱后,因不堪战乱祸害,部分中原汉民开始南迁。

所以客家人是中原大迁移中造就的一群顽强不屈的勤劳勇敢又朴实善良的人民。

作家窦应泰的长篇小说《客家人》就是以这一伟大民系为主角的,是一部拥有客家独特风味的作品。

小说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广西贺州贺县客家人的谋生与发展的艰辛过程,尽显着客家人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团结齐心等客家文化中的精神传统。

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传统;现实意义一、客家文化的起源“客”意味着行走、路过和陌生化地面对,“家”意味着驻足和栖息的根据地。

客家是走走停停、在迁徙中栖息的状态。

中国的客家人特指的是晋代以来,由于战乱大规模地移民迁徙形成的一支特殊民系,是汉族支系之一,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又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学术界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

早期的客家大多是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界,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移,并最终成为汉族民系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在广东的“土客械斗”事件,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

所以,“客家”这个名称,不是客家人自己起的,而是当地土著人对从中原迁来的汉族的称呼。

章太炎先生在所著《新方言》中《岭外三州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一其民自晋末边岭, 宅于海滨, 言语软古, 广州人谓之‘客家’。

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先客’‘后客’之分, 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先客’,元明以来从汀精二州迁入者为‘后客’”[1]。

“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民汉族对宋末以来南迁汉族的专称,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所以这一族群就被称之为客家。

“客”是行走的状态,“家”是驻足的状态,“客家”是“在路上”的整体意象。

所以从迁移中而形成的这一汉族民系,我们把他称之为“客家”也就可以理解了。

综合海内外的汉人从客家各族的族谱统计,及客家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历史学的考证,罗香林总结归纳的“客家五次迁移说”得到大家较普遍的认同。

第一次:公元317至879年,由“五胡乱华”引起,自东晋经南北朝至隋唐。

中原汉人至鄂豫南部,皖赣长江南北岸及赣江中下游地域。

第二次:公元880年至1126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自唐末经五代十国至北宋末年,第一次迁居鄂皖赣的客家先民,再次迁往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之东北边陲。

第三次:公元1127年至1644年,自宋室南迁,受金人、元人先后入主中原之影响,经元明两朝。

部分客家先民从第二次迁居旧地起程,迁至粤之东部北部。

第四次:公元1645年至1867年,明末清初,随着满人入主中国以及为剿灭据守台湾的郑成功而实行的迁界禁海令实施,部分客家人或自发或被政府强迫再次迁往粤之中部及滨海地区及四川、湖南、贵州、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有些返迁第三次迁居故地。

第五次:1867年以后,主要受广东西路土客械斗及太平天国失败的影响,为避祸乱和清廷的追剿,部分客家人再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此期更有大量客家人迁往东南亚及世界各地[2]。

经过五次重大迁移之后,客家人逐渐遍布世界各地,以至于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地,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生息”。

《客家人》中描写的客家人就是第五次大迁移中从广东迁往广西贺县的。

现在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在江西南部的赣州地区, 福建西南部的龙岩市、三明市的八个县, 广东东部的梅州市和河源、韶关市的部分县区。

这是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广大山区, 人称“客家基本住地”,或称“客家大本营”。

客家人就是因战乱而诞生的,为躲避战乱,他们远离故土,走上了漂泊的征程。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9000多万人,其中大陆7000万人,而最集中的地方是珠江三角洲、粤北、粤东、粤南、闽南。

海外客家侨胞有2000万人左右,其中广东客家侨胞超过1000万人。

由此可知,广东是客家人的主要聚点。

若把广东比喻为太阳,其他各地的客家则是行星,围绕着太阳转。

经过五次迁移,到广东地区客家人放缓了迁移的步伐,他们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创业与繁衍,开创了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质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并由诸种因素共同组成的多元文化,它兼具中原移民文化和客地山区文化的特征。

客家文化也是伴随着客家迁移而逐渐形成的,它的主要文化特征是既继承了正统的汉族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混合了百越文化,进而成为岭南文化中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

(一)客家文化与中原故土文化的关系客家人自中原迁移而来,是中原移民。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

因此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没有迁徙就无所谓客家文化,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

所以,客家文化必然富有中原故土文化的气息。

尽管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但客家文化一定程度上是演变了的中原文化,较多的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

其核心内容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民族文化,核心精神是受儒家“人文精神”影响而形成的重视“忠、孝、节、义”与“仁、信、礼、智”等思想。

所以从文化渊源上看,他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外,客家人的迁移主要是由于战乱引起的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

正是由于迁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客地山区。

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

这样,客家文化就有了两重性:一是有意识的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的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因此可以说,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中原故土是客家人的根基,中原文化是客家人的源头。

(二)客家文化与土著文化客家人注重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适当的接触外界异族文化,以达入乡随俗之礼,但又不失中原文化之根。

即客家人在迁入地与其他族群交流互动,渐渐融入到当地文化中,但始终自觉保持着原乡文化。

这样看来,客家文化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其保守性的一面。

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土客械斗”事件就反映了两种文化上的相互排斥性。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历史上不断辗转迁移之后,大部分客家人来到了以山峰丘陵为主要地貌的赣、闽、粤交界地区,与当地土著民居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从客家家规中最初的禁止与土著之间联姻到后来接受土著之间的联姻,就是见证客家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融合的最好例子。

客家人通过婚姻渐渐认同迁入地文化。

台湾流传“有唐山公,无唐山妈”说法,揭示的正是移民与当地人通婚的事实。

《客家人》中,黄巧巧最后的释然,黄振兴与龙雨最终的结合,都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土著文化之间的融合。

在这种杂糅而又不失主心骨的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中,当然还蕴育出了各民族皆有,但客家因迁徙与长期漂泊的特殊性而不同于其他各民族的客家精神文化传统。

这一点,笔者通过《客家人》来阐述。

三、客家文化中的精神传统客家人是一个走在路上的族群,他们迫于战争而远离故土,背上行囊,扶老携幼走上漂泊迁移的艰辛历程。

在迁移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艰难险阻,坎坷波折,正是这一路上所遭受的挫折让客家人成为团结齐心,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爱国爱家,顽强不屈的一代人。

透过著名作家窦应泰的长篇小说《客家人》,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的这一成长过程。

小说《客家人》以动乱的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历史时空为写作背景,描写了客家黄家与土著龙家之间的矛盾纠葛与抗争,最终客家人凭借睿智、顽强而取得胜利的故事。

然而小说中的抗争元素只是其表层,其深层内涵旨在通过这样一个土客角逐的故事,透视出客家文化精神品质的崇高以及对这一族群的敬仰,揭示出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所必须的精神元素。

小说具有相当的写实色彩,使得作品内容更具可读性。

故事性叙述方式、质朴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纵观全篇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客家文化精神的宣传效果,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客家人成长壮大的史诗画卷。

(一)团结齐心凝聚成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客家人从迁徙的第一步起就是结成了一股浩大的势力而开始迁移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互帮互助,共度时艰。

由于迁徙中多遇恶劣的环境和生存的竞争,个体力量想要顶住土著的压力而独立支持是不容易的。

小说《客家人》中可以看到从广东迁往广西的一支迁徙队伍。

在广州土著及环境的压迫下,黄寿庭、陈老馆等来到广西贺县,并靠自己开荒获得一亩三分地。

客家人作为外来人,总要受到歧视的。

当贺街霸王龙承祖要把客家民居地用来开采锡矿时,客家人的联合反抗虽然如鸡蛋碰石头,但他们认为客家围屋虽残破简陋,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于是出现了小说开篇护围屋的一幕。

另外小说中黄天丰带领下的黄家岭抗婚事件以及“大隆号”开业之初,客家人共助黄天丰;水岩坝上“大隆号”只雇用客家人等一系列事件,无不体现着客家人团结一致的一面。

另外,客家人团结互助还体现在客家人无论是安处家园还是身处异国,偶遇客家人都能表现出应声气求,互相提携的义举。

小说《客家人》中不管是黄天丰初逃到梅岭时,周边客家人的接济;陈万岭加指导于黄天丰迷茫之时;陈兆东解救黄天丰于初入商道的瓶劲中;还是黄天智被救于客家侨胞,黄巧巧受教于钟显峰,尽显着客家人的互助与团结。

经历了长途的迁徙,客家人深切的明白“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的道理,所以他们团结而聚族,聚族而聚居,又因巨大的土楼、围龙屋把客家人更好的团结起来[3]。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团结的最好例证。

据客家学者考证,在客家先民初到一片土地之时,是受到当地土著的欢迎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土著居民开始对客家先民不断地进行骚扰与攻击。

有学者说,这种侵扰源于客家人越来越多的迁入与繁衍造成当地人地环境恶化,使得土著人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于是土著人想方设法地驱逐客家人。

也有学者说,这种攻击源于客家人的高傲习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