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篇一一、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规范我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是遵法守法的体现,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重视文明言谈,树立良好的现代小学生的形象。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标及内容1.说普通话。

要求语音规范和词汇、语法规范。

小学生言语规范、得体、文明。

2.写规范字。

及时改正错别字。

三、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能力培养措施1.从管理制度上规范(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具体分管,教导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组织开展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

(2)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2.从教师引导上规范组织教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完成语文规范化知识答卷。

组织教师自学《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教师还增加学习《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

提高师生语言文字知识水平,增强教师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意识。

3.从课堂教学上规范(1)强调“读准确、写正确”。

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是从学习课本语言开始的。

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在字词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规范地板书好每一字,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

教师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读规范音、写规范字。

(2)纠正方言,规范词汇。

本地方言直接影响学生的规范口头语言的发展,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交谈中,时时处处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

(3)加强朗读背诵,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文字。

语言规范、词汇丰富的名篇佳作,学生熟读成诵,书本语言自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4.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上规范(1)寻找身边错别字。

净化语言文字环境是我们每个师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电视中、街道上、书籍里以及学生的作业本上错别字铺天盖地,组织学生对我们身边的规范化用字、用语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高了写规范字的意识。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每学期,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演课本剧、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和纠正错别字竞赛等,以班级为单位每天进行课前好书推荐、背诵古诗词等等。

5.从学校文化建设上规范(1)“双推”宣传。

学校加强校内外的“双推”宣传工作,每周开展宣传活动。

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传播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

(2)营造氛围。

教学楼楼层设置“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永久性标语牌。

(3)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标志牌等杜绝出现,及时纠正,将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6.从教育教学评价引导上规范(1)开展一年级学生汉语拼音过关测试规范普通话语音。

每年对一年级新生开展两个多月的汉语拼音教学,随后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进行过关测试。

一年级老师认真分析测试情况,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开展语文能力分项测试,将口头表达、朗读背诵、写字等项目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并将每项成绩分别记入学生的学年考核中。

篇二一、指导思想: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神,深入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我校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意识,努力提高每一个学生普通话的水平,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风气,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风尚,制定学生普通话培训计划。

二、工作目标通过普通话培训、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学生生对推广普通话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形成一种自觉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工作(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大使用普通话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内适当的地方悬挂或粘贴宣传使用普通话的永久性标语。

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监督、评测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并面向社会做好宣传、咨询和服务工作,尤其要充分利用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开展,让讲普通话和写规范字深入人心。

(二)把普通话日常培训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生日常的课堂学习是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最好实践。

要掌握好普通话,必须结合日常工作不断运用,在运用中吸取新知识,在学习——实践——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校园内一律说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三)加强检查评估、注重资料收集加强学生在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检查评估。

一是将这项工作纳入学生个人评估指标体系和团队活动;二是列入学生素质评估的内容。

进一步规范推广普通话工作,要求全校学生在校内所有活动中一律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我校的校园语言。

注重过程性资料、文档收集。

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训要求:1. 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做好听课笔记。

2.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 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3. 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 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 做简单的发言。

5. 与别人交谈, 态度自然大方, 有礼貌。

6. 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 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400 字。

8.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自己的视野。

9.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汉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

10. 会写日记、读书笔记, 对所读文章的感受或评论做到有观点, 有分析, 有依据, 有见解。

11. 综合运用叙述, 描写, 说明, 抒情等表达方式, 写出有感情, 有内容, 有条理的文章。

五、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训落实方法:(一)针对七八年级采取以下落实方法:1. 通过生字词的小测,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2. 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朗诵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

4. 让部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良好的成绩。

5. 要求学生每天练一页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二)针对各年级的特点采取以下落实方法:1. 背诵对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章,在指导学生背诵、默写时,要求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对容易误读、错写的字加以强调。

2. 语言综合表达在指导学生复习中考试题中的语言综合表达这一项时,引导学生养成语言表达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习惯。

在课堂与课后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结合,相辅相成。

既提高试题应对能力,又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如修改病句时,指导学生既要能改正提供的病句,平时说话、写作时也要避免病句的出现。

3. 作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修改文章也是一种综合能力。

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做到文从字顺,书写正确、工整,并尽量达到语言流畅优美。

指导学生修改别人的文章,修改其中不通顺的句子,锤炼词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掉那些生造、晦涩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选用通行、意思显豁、明确的词语;二是选择分量恰当、表现力强的词语),恰当地删繁就减和补充增益。

写和改珠联璧合,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4. 其他可通过拟对联、编短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六、总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在规范国家语言文字的一向重要工具,我们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应努力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把普通话的推广落到实处,争取做好各项文字规范工作。

篇三背景1.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

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2.社会不规范用字屡见不鲜。

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到大每天都在说着、听着、看着。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家招牌、广告宣传、电视媒体却常常是错字百出、繁简不分。

小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是辨别能力不强,这些随处可见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给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网络语言也渐渐成为小学生的潮流语言。

很多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使用的规范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使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

如,“头要爆炸了”,“很”、“非常”等表程度的副词已悄悄地被“超”所取代。

如再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极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最终导致表达交流的混乱。

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1.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这一切都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律地位,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2.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通过写字实现的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等要求。

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

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3.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

语言文字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正确、规范地使用母语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

同时,规范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其内涵也是我们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需要,是传承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的要求。

4.规范、得体、文明的言谈举止是一个小学生良好素质的外显。

为了与世界缩短距离,大家在努力学习英语,但我们也不能放松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我们要向世人展示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