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
———莫扎特与古典音乐摘要: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
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人物简介;贡献;创作作品;个人感受。
一、人物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
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也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艺术生涯
(一)初露锋芒(1762~1773)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卢齐奥•西拉》等作品。
(二)成熟时期(1774~1781)
这一时期,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三)维也纳时期(1781~1791)
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
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1785年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
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姻》。
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
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
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其中由于病入膏肓,甚至部分由人代笔创作,终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
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三、古典音乐贡献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一)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
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
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唐璜》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
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
《魔笛》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
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
这部歌剧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二)协奏曲
协奏曲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
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
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
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三)交响曲
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
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四)奏鸣曲套曲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
(五)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
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
(六)宗教音乐
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
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七)其它
除上述各种体裁外,莫扎特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
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
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
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
四、总结
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
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神童”的音乐家,确是再难找寻。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
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
莫扎特曾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
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
五、个人感受
很高兴这个学期学习了“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乐曲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欧洲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乐曲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乐曲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有交响、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无法平静下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
经过课程中与欧洲音乐作品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开始更加热爱音乐。
这门课程教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真的很喜欢这门课程,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欧洲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