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五章肿瘤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五章肿瘤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五章肿瘤。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五章肿瘤2. 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二)学习任务1、肿瘤的概念和特性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命名及分类3、肿瘤的生长与扩散4、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5、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6、常见肿瘤举例、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三)任务实施任务一肿瘤的概念和特性1、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长期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所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2、肿瘤的特征➢肿瘤的形态特征(1)形状肿瘤的形状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性质等有关。

(2)大小肿瘤的大小很不一致。

小者肉眼不能察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

(3)颜色肿瘤一般呈灰白色,富于血液的肿瘤呈灰红色,脂肪瘤呈黄色,黑色素瘤可呈灰黑色。

如肿瘤发生出血、坏死,可呈暗红色或灰黄色。

(4)数目肿瘤多为单个。

(5)硬度肿瘤的硬度一般与肿瘤的成分、间质多少有关。

➢肿瘤的组织结构肿瘤的组织结构任何肿瘤都是由实质和间质组成的。

任务二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命名和分类1、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肿瘤的命名(1)良性肿瘤的命名命名方法是:解剖部位+组织来源+瘤。

(2)恶性肿瘤的命名根据组织来源的不同,分为两大类:①癌命名方法是:解剖部位+组织来源+癌。

如胃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乳腺癌等。

②肉瘤命名方法是:解剖部位+组织来源+肉瘤。

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

(3)特殊命名法①母细胞瘤②在肿瘤名称前冠以“恶性”二字。

③以“瘤”字结尾的恶性肿瘤。

④以“人名”或“病”命名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等。

3、肿瘤的分类任务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肿瘤的生长分为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式。

(1)肿瘤的生长速度(2)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有三种①膨胀性生长②浸润性生长③外生性生长2、肿瘤的扩散有直接蔓延和转移两种形式。

(1)直接蔓延(2)转移转移的途径有三种:①淋巴道转移②血道转移③种植性转移任务四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1、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局部影响(1)压迫和阻塞无论良性或恶性肿瘤,长到一定体积,均可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也可阻塞某些器官的腔道,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

(2)侵袭和破坏恶性肿瘤的侵袭可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出现并发症。

(3)出血和感染恶性肿瘤因瘤细胞的侵袭破坏作用或缺血性坏死而发生出血。

(4)疼痛癌症晚期可因癌细胞侵袭或压迫神经引起顽固性疼痛,其原因是,肿瘤压迫或侵犯神经组织。

➢全身性影响(1)发热肿瘤的代谢产物、坏死崩解产物吸收、继发性感染都可以引起发热。

(2)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食欲缺乏、极度消瘦、严重贫血等进行性全身衰竭综合征,称为恶病质。

(3)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一些内分泌细胞起源的肿瘤可产生相应的激素,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4)副肿瘤综合征2、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组织分化分化成熟、异型较小、与起源组分化不成熟,异型性大与程度织相似,核分裂少,不见病理起源组织不相似,核分裂性核分裂像。

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缓慢,往往以年计算较快,往往以月计算转移不转移可有转移复发很少复发较易复发继发病变很少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对机体影响小,主要引起局部组织压迫和阻大,除压迫阻塞外,可破塞作用坏器官组织,继发出血、感染,晚期出现恶病质任务五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1、癌前疾病(或病变)(1)大肠腺瘤(2)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3)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4)溃疡性结肠炎(5)皮肤慢性溃疡(6)黏膜白斑2、异型增生和原位癌(1)异型增生:描述与肿瘤形成相关的非典型增生。

异型增生上皮具有细胞和结构异型性,但并非总是进展为癌。

(2)原位癌: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常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

(3)上皮内瘤变:描述上皮的异型增生、原位癌,且多采用两级分类法。

如胃肠道黏膜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度异型增生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任务六常见肿瘤举例、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常见肿瘤举例1、上皮组织肿瘤(1)良性上皮组织肿瘤①乳头状瘤:❶好发部位:皮肤或粘膜面的被覆上皮细胞。

❷病变肉眼观:呈外生性生长,形成多个乳头状或指状突起。

❸病变镜下观:增生的瘤细胞覆盖于乳头表面,分化良好,与根部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其轴心为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间质。

乳头状瘤切除后一般不复发,但发生于外耳道、阴茎和膀胱者易复发或恶变。

②腺瘤:❶好发部位:常见于甲状腺、乳腺、胃肠道、涎腺、卵巢等处,也可发生于肾上腺皮质、甲状旁腺等内分泌腺。

❷病变肉眼观:发生于腺器官的腺瘤多呈结节状,常有包膜,界限清楚,发生于粘膜面的腺瘤多呈息肉状。

❸腺瘤的常见类型:a息肉状腺瘤,b纤维腺瘤,c多形性腺瘤,d囊腺瘤。

(2)恶性上皮组织肿瘤①鳞状细胞癌:❶好发部位:常发生于皮肤、鼻咽、食管、阴茎、阴道、子宫颈等处。

有时在鳞状上皮化生的基础上也可发生鳞癌(如肾盂、膀胱等)。

❷病变肉眼观:多呈菜花状或溃疡状。

❸病变镜下观:癌组织突破基底膜侵袭至深层组织,形成不规则的条索、片块状癌巢,癌巢间为结缔组织间质。

②基底细胞癌:❶好发部位:多见于中老年人面部,如眼睑、颊和鼻翼等处。

❷病变肉眼观:局部形成经久不愈的侵蚀性溃疡。

❸病变镜下观:多角形或梭形的癌细胞向深部侵袭性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癌巢,其边缘的癌细胞呈高柱状,作栅栏状排列,形态类似基底细胞。

③移行细胞癌:❶好发部位:多见于膀胱和肾盂等处的移行上皮细胞。

❷病变肉眼观:常呈多发性乳头状外观,乳头纤细而质脆。

❸病变镜下观:分化较好者癌细胞似移行上皮。

分化差者异型性明显,易广泛侵袭和早期转移。

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

④腺癌:❶好发部位:常见于乳腺、胃肠道、肝、胆囊、子宫体、甲状腺等处。

❷病变肉眼观:多呈息肉状、溃疡状或结节状。

❸病变镜下观:分化较好的可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腺管样结构。

分化较差者,形成实性癌巢,称为实性癌或单纯癌。

⑤未分化癌是一种分化极差,难以确定其组织来源的高度恶性肿瘤。

癌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相常见,弥散排列似肉瘤,但仍有呈巢、索状排列的倾向。

➢间叶组织肿瘤(1)良性间叶组织肿瘤①纤维瘤❶好发部位:多见于躯干及四肢皮下。

❷病变肉眼观:呈结节状,有包膜。

切面灰白色,可见编织状纤维束,质韧硬。

❸病变镜下观:肿瘤由分化好的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间质为血管及其周围少量疏松结缔组织。

②脂肪瘤❶好发部位:常发生于四肢和躯干的皮下组织,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❷病变肉眼观:肿瘤呈分叶状或结节状,有完整的薄层包膜,切面淡黄色,质地柔软,似正常脂肪组织。

❸病变镜下观:肿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间质为少量纤维组织和血管,与正常脂肪组织几无差别。

③脉管瘤④平滑肌瘤❶好发部位:多见于子宫、胃肠道等处,也可发生于软组织。

❷病变肉眼观: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呈球形结节,境界清楚,包膜可有可无,切面灰白色编织状。

❸病变镜下观:主要由形态较一致的平滑肌瘤细胞组成。

瘤体较大者常继发玻璃样变、粘液样变性、坏死、出血和囊性变。

⑤骨瘤⑥软骨瘤(2)恶性间叶组织肿瘤①纤维肉瘤❶好发部位:好发于四肢和躯干的深部软组织。

❷病变肉眼观:肿瘤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可有假包膜。

切面呈灰白或棕黄色,质韧,也可呈鱼肉状。

❸病变镜下观:主要由肿瘤性梭形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分化较好者瘤细胞异型性小,常排列呈束状并相互交织,似正常纤维组织。

分化差者生长快,瘤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瘤细胞间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均少见。

纤维肉瘤恶性程度较高,易复发和转移。

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❶好发部位:好发于四肢、腹膜后、躯干等处深部组织。

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

❷病变肉眼观:多呈结节状,无包膜,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鱼肉状。

❸病变镜下观:主要成分是肿瘤性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和各种形态的组织细胞,伴有数目不等的单核和多核巨细胞、黄色瘤细胞和炎性细胞等,构成多形性图像,部分区域瘤细胞可排列成车辐状或席纹状。

此瘤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常转移到肺、淋巴结、肝和骨。

③脂肪肉瘤❶好发部位:好发于大腿、腹膜后或其它深部组织。

常见于40岁--60岁的成年人。

❷病变肉眼观:肿瘤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直径多为5cm —10cm,可有薄层包膜。

切面,分化较好者呈黄色,似脂肪组织,分化较差者可呈粘液样或鱼肉状改变。

❸病变镜下观:由不同程度异型性的脂肪细胞和脂肪母细胞构成,后者可呈星形、梭形、小圆形或多形性,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冰冻切片瘤细胞脂肪染色阳性。

④横纹肌肉瘤⑤平滑肌肉瘤⑥血管肉瘤⑦骨肉瘤❶好发部位:好发于青少年的四肢长骨,尤其是股骨下端、胫骨和肱骨上端,也可见于其它骨。

❷病变肉眼观:肿瘤切面呈灰红色、鱼肉状,也可呈黄白色或半透明状,切之有砂砾感。

❸病变镜下观:瘤细胞呈圆形、梭形或多角形、异型性明显,并产生数量不等的肿瘤性骨样组织和骨质,散布于瘤细胞之间。

➢肿瘤的病因(一)外界致癌因素1.化学致癌因素化学致癌物大多数是致突变剂,它们以其亲电子基团与细胞大分子的新核点形成共价结合,导致DNA突变。

(1)多环碳氢化合物:如3,4-苯并芘、甲基胆蒽、1,2-苯蒽等,这些化合物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烟囱排出的煤烟,汽车排出的废气,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等都含有这类致癌物。

(2)氨基偶氮染料:过去作为食品和饮料的染料,如奶油黄可将人工奶油染成黄色。

它们与肝癌、膀胱癌的发生有关。

(3)亚硝胺类:这是近代发现的一类致癌物质,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在肉类、蔬菜、谷物和烟草中含量丰富,尤其是在变质的蔬菜和食物中含量更高。

(4)芳香胺类:如苯胺(阿尼林)。

多为工业用品或原料,如乙萘胺、联苯胺、4-氨基联苯、金胺、品红等。

从事印染、橡胶及有关杀虫剂生产或作业的人员均有接触。

它们主要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关。

(5)真菌毒素:主要是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此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食品中,尤其是霉变的花生、玉米、谷类中含量最多。

此毒素致癌作用很强,动物经过喂养霉变的食物之后,肝癌的发生率很高。

(6)其它化学致癌物:铬可引起肺癌;镍可引起肺癌和鼻咽癌;砷可引起肺癌和皮肤癌;镉可引起前列腺癌等。

2.物理致癌因素(1)电离辐射:长期接触X射线和放射性元素如镭、铀、氡、钴、锶、钍等,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和肺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