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流行
论文提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其特征与所受媒介的影响,在流行的融入之下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且必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论文正文:
在论文的开篇,我有必要将此论题中的关键词做以解释。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而传承,即传递继承,多指精神上的代代相传。

最后是流行,它在广义上指广泛传播,被大家广为接受的东西。

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此论点做以阐述。

一、从传承的特征上
首先,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所以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方式,以流行的方式来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快广阔的受众,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次,广泛的传承优于个别的传承。

传承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生命力,而扩大范围是使其实现的最有效方法。

进一步讲,想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以流行来传播是最好的方式。

二、从传承的媒介上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归根结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须要流行传媒。

例如,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

这一切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素养。

这,难道不是文化的传承?周杰伦的《青花瓷》在青年人群中被广泛传唱,它引领人们开始关注并发展传统文化。

这,难道不是文化的传承?我禁不住要说,流行作为一种媒介,给了传统文化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融入流行的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流行元素,是给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是为了它更好地生长。

不断地融入流行,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同时形成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新生,让文化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形式进
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从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四、关于原汁原味传承的反驳
支持原汁原味传承文化的人总是怀疑,为传统文化添加流行元素会撼动传统文化的根基。

但是我认为,这是无须担心的问题。

面对流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必然地具有强劲的选择能力,民族实践的物质性,不能被我们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因为这是一个集体智慧的选择过程。

个人意志,只是提供了集体选择的更为丰富的智慧资源,这也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作用方式。

反过来讲,如果要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地继承传统,就如同要大家满口的“之乎者也”去适应网络语言一样可笑。

其根本的错误出在用古人对比今人、用过去要求现在的只讲回头看辉煌、不要向前看美好的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观念。

有时代的创新,才有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的注入。

极端的、片面的、静态的文化观无论如何都有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传统文化的正宗来否定现实民族的创新成果的注入,无疑只能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越来越弱。

因此,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创新、使之发扬光大,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所抱的应有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无论从传承的特征上、媒介上讲,还是从流行所带来的意义上讲,流行都具有着原汁原味所比不上的优势,因为流行的本质决定了它会有更广的受众,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强的时代适应性。

传统文化的交流圈,不应该被局限在专业学者之间与高等学府的院墙之内,它要求有更多更多的人融入这个圈子。

我想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于我们现今生活的最大意义,即以它经历千年、历久弥新的传统精髓面向整个民族,面向全体国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且必将指导中国人更好地走下去。

文化的纽带永远不应该断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