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染坊》浅谈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
《大染坊》描写了中国20到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染织业兴衰的历史,题材有趣,也有现实意义,它再现了一批处于动荡混乱年代的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挣扎的艰苦生存状态,以及东方传统道德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所发生的碰撞与融合。
在这一部小说里面,社会脉络的写作可以说是在当时商业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运用中诞生的,带有浓重的商业文学色彩和意蕴。
1990 年代以来,民营企业逐渐崛起,民营企业家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一现实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极其深刻。
许多商业文学小说在借助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近年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大宅门》、《天下第一楼》都是很好的商业文学体裁。
小说讲叙的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风雪之夜,乞丐陈寿亭佯装冻昏,混入周村通和染坊。
寿亭靠巧言令色,从刘师傅那里偷学手艺,然后辞掉了高傲的师傅,自己出任主槽兼经理,是年十五岁。
通和染坊有了商界奇才,便渐成霸主。
陈寿亭靠着一股正气,“我就不信我陈六子要一辈子饭!”在经商道路上的摸滚爬打,最终成为一方资本家。
七七事变之后,政府不事抵抗,济南顿为孤城。
韩复榘弃城逃跑。
陈寿亭虽是才力非凡,但面对国家覆亡,只能付诸绝望的微笑……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浅谈《大染坊》中商业文学的现实意义:
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具复杂化
陈寿亭无疑是一个由农民阶级跨入资产阶级的特殊人物,这不同于卢家驹——一个外出留学归来的洋学生,和世代为资本家的林祥荣,因此他的个性必然会打上独特的阶级烙印,兼具两个阶级特点。
在成为一个大实业家之后,他依然布衣行头、依然抽浓烟横泛的烟叶子,依然在餐桌旁大声吆喝,哪怕是在西餐厅里;到最后他都没有离开过工厂的劳作车间,并不时的亲自动手干活,依然保留着一个农民所具有的质朴情怀。
当然,他也具有资产阶级的性格特点:在国民都抵制日货的时,他瞒着大家独自与日本人做生意,大捞便宜,同时这些也显示了他的精明强干。
这就使得在不同的社会商业文化背景下,主人公的性格更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由一个乞丐变成最后为人称赞的资本家,这其中的艰辛和艰难,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
而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又让陈寿亭的性格仍旧带着平民百姓的性格特征。
这样的双面人物性格的复杂化,深刻地印证了商业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的特征。
二、人物以及作品更具有典型的时代性
《大染坊》微妙深刻地表现了民国时期创办实业的精英人物的传奇经历,揭示了诡谲云涌、惊心动魄的商战竞争及其智慧谋略,极其传神地阐释了民国商界人物众生相,进而编织为一曲民族工业崛起及其个人奋斗的雄浑赞歌。
从陈寿亭这个人物本身,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边是列强的欺凌,一边是同行业的挤压,在如此残
酷的竞争环境中,要想让自己立足,除了必要的资本家眼光以外,更多的是人物的性格。
作者在塑造陈寿亭这一人物形象过程中,从时代特征和阶级地位入手,而且通过其他人物形象来与之映衬和对比,这样陈寿亭的性格特征便更突出、更具特色。
作者通过商业竞争对手孙明祖、藤井来显示他竞争手段的高明;通过对厂里工人的关心,对曾经救助过自己的锁子叔的报答显示了他朴实善良、知恩图报的品格;通过对各种地痞无赖的强硬态度显示他毫无畏惧的强悍和勇敢。
在那些次要的角色上面,作者同样通过对比,勾勒出丰富百态的人物形象。
在这样社会背景下,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更让陈寿亭成为一代商业界的血性“传奇人物”。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和作品打上了那个时代典型的生命印记,真实的年代,鲜活的人物,都让《大染坊》更具有特许的现实意义。
这也是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大染坊》会如此受到大众欢迎的一部分原因。
三、作品情感更丰富
作者描绘了陈寿亭由一个衣食无着的小乞丐成为威镇四方的民族工业家的人生经历。
小说中,作家不仅全面地展示了二战前民族资本主义曾有的一度繁荣、欣欣向荣及不久之后的没落枯萎,也一定程度上探讨揭露了当时中国倍受凌辱和资本主义实业救国愿望破灭的原因。
作品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热烈,感人至深,语言
通俗易懂,晓白流畅,人物塑造也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而且角色多样,有实业家、大学生、军人、日本商人,也有地痞无赖,车夫、老鸨等一系列小人物,这些人物使作品更生动、更有趣、也更真实全面的展现了社会现实,在人物之间的无形对比中突显其个性。
整部作品既是对个人奋斗的深情礼赞,更是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越是动荡的年代,越有感人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时代下的一本书。
从《大染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商业文学带来的独特性,让作品深刻形象。
文学的商业化发展,是一个双刃剑。
可以产生出惊世骇俗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出现泛滥低俗的小说。
任何一个事物在市场经济下发展,产业化是必然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符合的结果,但是只有在找到一个合理平衡点时,文化产业才能朝正确方向发展。
但我们也必须相信,商业文学的发展确实是带来了某些作品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