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在均衡价格之上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①点弹性公式:弧弹性公式:E>1高弹性或富有弹性反方向E<1缺乏弹性或者低弹性同方向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需求交叉弹性公式:①E 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 d<0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 d=0无关系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必需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④E=0 ⑤E<0低档品需求收入弹性公式:①E>1供给价格弹性充足②E<1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③E=1供给价格弹性为1④E=0供给完全无弹性(少供给价格弹性公式: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即斜率,随商品消费量增加,为获得一种产品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少,是递减的。

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边际成本曲线最早达到最低点而且变动都快于其他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府的干预保险市场与道德风险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垄断①通过法律手段②进行公共管制,是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①税收和补贴手段②相关企业合③明晰产权;科斯定理:财产权是明确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信息不对称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价格计算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国民总收入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概念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不包括所得税收入法支出法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四个部分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含义从支出角度看GDP从收入角度看GDP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GDP=Y=C+I GDP=Y=C+S投资I=S储蓄三部门同上增加了政府部门GDP=Y=C+I+G购买GDP=Y=C+S+T税收I=S+(T-G)四部门同上增加了国外部门GDP=C+I+G+(X-M)Y=C+S+T I= S+(T-G)+(M-X)消费储蓄投资消费理论①凯恩斯的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②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③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储蓄函数(1-β)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1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①利率②货币供给量③政府购买④税收⑤预期⑥价格总水平3种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出口效应总供给基本因素:价格与成本,企业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分为:①长期(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②短期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含义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GDP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劳动生产率; 3.资本的投入数量; 4.资本的效率因素分解两因素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三因素分解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周期含义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类型①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负增长②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率正值①长周期(50-60年) ②中周期(8年) ③短周期(3-5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的是中周期波动原因①投资率的变动②消费需求波动③技术进步状况④预期变化⑤经济体制变动⑥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波动指标①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②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M2)③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基本理论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②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核心④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逐步改善特点①描述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不适用定量数据②不能出现双众数、多众数离散程度含义 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特点集中趋势的测试值是对数据一个概括,代表程度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试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标准差和 方差含义方差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它们是应用最广泛方法计算未整理的原始数据 用于分组数据注意 不能用于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例如学生的年龄和教师的年龄)离散系数(变异系数) 含义 也称标准差系数。

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是相对指标计算 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值的影响,要计算离散系数 比较极差、标准差、方差都是反映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值,数值大小受到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影响 关系是用于比较对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

离散系数大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离散程度也就小 分布形态分布形态的测度测度1.偏态系数(数据的偏斜方向和程度,离差的三次方 公式放弃)2.标准分数 偏态系数 图示1.偏态系数是一个钟型的图示,等于0时,分布是均匀的,图示为实线2.系数>0,右偏,0和0.5之间是轻度右偏 0.5和1是中度 大于1是重度3.系数<0,0和0.5之间是轻度左偏 0.5和1是中度 大于1是重度标准分数计算公式:标准分数Z=(原始分数-平均分数)/标准差如果是正数,越大说明越好,负数正好相反1.约有68%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1个标准方差内,标准分数在[-1,1],1682.约有95%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2个标准方差内,标准分数在[-2,2],2953.约有99@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3个标准方差内,标准分数在[-3,3],399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分类相关的程度 1.完全相关2.不完全相关3.不相关相关的方向 1.正方向2.负方向 相关的相识1.线性相关2非线性相关注意点:相关关系不等同于因果关系(但是因果关系属于相关关系)散点图此图为不完全线性正相关(如果点全在线上就是完全相关)公式放弃相关系数-1≤<r ≤+1①0<r ≤+1正线性相关②-1≤r<0负线性相关③r =1完全正线性相关④r =-1完全负线性相关⑤r =0不存在线性相关,但是不能说明无任何关系,也许有非线性关系① |r|≥0.8高度相关②0.5≤|r|<0.8中度相关③0.3≤|r|<0.5低度相关④|r|<0.3相关程度弱,无线性相关十六章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它是计算一元线性方程的β0和β1的计算方法,是因变量的估测值和观测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模型的检验和预测回归模型的拟合分析在使用回归方程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1.结合经济理论和经验分析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否合理2.分析估计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决定系数)3.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预测回归模型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预测,利用估计的回归模型预估因变量数值第二十七章时间序列分析含义时间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构成要素①被研究现象所属时间②反映该现象一定时间条件下数量特征的指标值同一时间序列,各时间单位一般要求相同分类①绝对数 (时期序列: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结果。

即过程总量时点序列: 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 ②相对数③平均数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最初、最末、中间作用分: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含义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描述一段时期达到的水平绝对数计算时期序列计算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就是简单算术平均数时点序列计算连续时点(逐日登记)①资料逐日排列且每天登记用简单算术平均数②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时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由间断时点(不逐日登记)间隔相等间隔不相等相对数平均数思路:分别求出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进行对比增长量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①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②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水平之差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平均增长量含义是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减少)的数量公式平均增长量=累计增长量/(时间序列项数-1)=逐期增长量的合计/逐期增长量的个数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发展速度=报告期/基期以相对数形式表示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已发展到基期水平几分之几或若干倍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 初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 报告前一期期水平①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定基积)②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环比比)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都一样)增长速度的推算,必须通过发展速度才能进行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几何平均数公式计算指标值平均数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降低)变化的一般程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分析应用①当时间序列中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不计算速度②速度指标数值与基数大小有关系1%代表同样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下包含的绝对水第五部分会计第三十二章政府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核算其行政事业活动时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反映财务状况资产内容行政单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事业单位财产、债权、其他权利计量和核算流动资产①货币资金(按实际收支数记帐) ②应收及预付款项(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③存货(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外投资行政单位对外投资是指行政单位用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固定资产一般设备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行政单位按预算渠道计入专项支出事业单位应在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内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支出负债应交款项,暂存款项,应付款项(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收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