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2017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三部分,共8页,23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试室号、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涂黑准考证号相应信息点。
2.除7(1)外,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题上。
3. 7(1)及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圆珠笔、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共35分)一、(6小题,20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絮.(shù)归省.(shěnɡ)获益匪.浅(fěi)黯.然失色(àn)B.谦逊.(xùn)教诲.(huì)莫衷.一是(chōnɡ)断壁残垣.(huán)C.馈.赠(ɡuì)倒坍.(dān)根深蒂.固(dì)目光炯.炯(jiǒnɡ)D.伫.立(zhù)俨.然(yǎn)花团锦簇.(cù)栩.栩如生(x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褪色姗姗来迟分歧张皇失措 B.技俩琳琅满目灰烬通霄达旦C.笨拙广袤无银涌跃鳞次栉比 D.慰藉消声匿迹迁徒孜孜不倦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最近,某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春节的各项传统民俗,受访的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趋之若鹜....。
春节期间,小年轻们纷纷“回巢”过年,与长辈们相濡以沫....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各项传统文化活动,有的撞钟祈福,有的虔诚祭祖,有的相约守岁……揣着各得其所....的红包相互拜年,欢乐无限。
对于贴春联、大扫除等的“集体劳动”,年轻人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呼:“年味无穷!”A.趋之若鹜B.相濡以沫C.各得其所D.不亦乐乎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当代青少年对网络文学的吸引力大增,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B.电影《红海行动》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我国海军陆战队前往非洲解救人质。
C.赤坭数千株黄花风铃在三月春光里尽情绽放,朵朵花儿朝着阳光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D.耗时多年的广州地铁九号线直到去年年底才建成通车,这是因为工程难度大的原因。
5.下面情境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广场舞社团播放音乐的声量太大,使附近的居民怨声载道,不堪其扰。
为解决矛盾,社区的青年志愿者积极与社团的大爷大妈们进行沟通、劝说:“”A.大爷大妈,这是公共地方,播放音乐声量不准太大,否则附近的居民会投诉你们的。
B.大爷大妈,热情的舞蹈能展现各人的活力,体贴的音量却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社区啊!C.大爷大妈,求求你们别再扰民了!周围居民的意见太大了,你们赶紧回家洗洗睡吧!D.大爷大妈,请你们洗耳恭听周围的居民对你们提的意见,把音乐的音量调小一点吧!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两道小题。
(5分)【材料1】【材料2】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是塑料垃圾最直接的受害者, 大块的塑料垃圾会缠住和杀死海洋生物,小块的塑料则被小鱼吃了。
(图片来源:国家海洋和大气局、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3分)(2)请针对材料的现象,选用材料的关键词语,为世界海洋日写一条宣传标语。
(2分)二、(2小题,15分)7.古诗文默写(10分)(1)根据课文,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弋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B.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迴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D.后值倾覆,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E.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F.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①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②,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③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④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⑥,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4分)(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雨,一点一滴,都是诗情。
雨落巴山,打湿李商隐心中的缠绵思念,让他凝眉枉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雨洒孤村,化作陆游梦中的金戈铁马,使他怀志高诵: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雨润长安,晕染韩愈眼中的朦胧草色,惹他沉醉喜吟: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5分)(1)一狼洞.其中(《狼》)洞:(2)虽乘奔.御风(《三峡》)奔:(3)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汤:(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书:(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55分)三、(4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10分)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愿陛下亲之信.之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无案牍之.劳形D.既克,公问其故. / 扶苏以数谏故.10.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曹刿提出“何以战”时,鲁庄公前两次的回答认为把衣食分给他人,诚心祭祀神灵,可助取胜,足见鲁庄公的“鄙”。
B.当鲁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曹刿认为这才是取信于民的善举,可助取胜,足见曹刿的“远谋”。
C.鲁庄公一上阵就击鼓进军,一见齐军败退就驱车追赶,表现出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足见鲁庄公的“鄙”。
D.曹刿能够先发制人,以智取胜,不管是大举进军,还是下令追逐,都善于选择最佳的时机,足见曹刿的“远谋”。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中的“边声”、“千嶂”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四、(10小题,4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
(18分)未来教师会被“机器人老师”替代吗?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不断升级换代,机器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他们走进了工厂、家庭、医院等各个领域,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毫不夸张地说,机器人闯入社会各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这种潮流同样迅速地涌进了世界各地的学校。
日本机器人老师“萨亚”面庞清秀,给五年级学生讲课,受到孩子们的极大欢迎。
韩国“蛋形机器人”老师是拥有一个“人脸”的可爱机器人,她长相讨人喜欢,拥有朗诵、跳舞等才艺,受到学生及家长们的喜欢。
中国“福州造”的教育机器人,可以开始替代人类一部分的工作。
它可以扮演“测谎高手”感知学生的生理反应,及时发现谁想作弊并进行制止;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家长甚至可以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在家里就可以打开手机APP查看孩子在校学习情况。
除此之外,机器人老师的“实战”能力也完胜人类教师。
中国河南就上演了一幕人民教师和人工智能教学机器人的“人机大战”。
78名中学生进行数学摸底测试,根据成绩划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教学机器人和真人高级教师的授课。
在四天时间里做针对性和集中教学辅导,结束后再进行一轮测试,核算两组学生的分数提高情况,结果是机器人教学全面碾压真人教学。
在最核心的平均分上以36.13分打败人类教师教学组的26.18分。
机器人老师之所以能胜任如此高智能的工作,是因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
这项技术的基础是所谓的“人工神经网络”,它是现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元素。
人工神经网络和真实的大脑神经元工作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事实上它的理论基础只是普通的数学原理,但经过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却具有感觉,识别,推理和判断能力,同样可以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自行修改程序进行学习。
因此,有人认为,这样高智能的机器人能够取代教师。
事实会这样吗?大家公认“机器人老师”在知识的识记、忍受高工作强度乃至歌舞绘画技能、待人公平性等方面超过一般的老师,而且公认它能以新新事物的身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但是,“机器人老师”还是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学生在做作业时会有差异化、个性化的答案,机器人老师却不能尊重“异质思维”,给予善意肯定。
因此,“机器人老师”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越俎代庖,完全取代人。
即便是战胜了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的阿尔法狗机器人,虽有着独立的学习能力,但它的“聪明”也只是数据总量的加大,这种所谓的“学习”也只是一种超强的记忆力和计算力,这与人类真正的“学习”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情感的表达了。
当人们面对人类的智能败给机器的事实沮丧时,阿尔法狗仍冷冷地站在那,脸上丝毫没有胜利后该有的喜悦。
即便有朝一日机器人老师“聪明绝顶”,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达到“无所不能”的状态,也不可能真的取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