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皮给药制剂PPT课件

经皮给药制剂PPT课件

透皮贴剂有背衬层、有(或无)控释膜的 药物贮库、黏胶层及临用前需除去的防粘 层。
1. 膜控释型 2.骨架扩散型 3.黏胶分散型
6
1. 膜控释型
组成: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层、黏 胶层和防粘层物骨架层、黏胶层和防 粘层(保护层)。
Nitro-Dur(硝酸甘油)为该种类型的 TDDS,其骨架为聚乙烯醇、聚维酮和羟 丙基纤维素等形成的亲水性凝胶。
糊精等
20
吸收促进剂一览表
类型
举例
药物
作用机制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 癸基甲基亚砜
氢化可的松,水杨 酸,溴乙啡啶,茶 碱,氟灭酸,丙炎 松等
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有 序排列; 脱去角质层脂质和脂蛋白
吡咯酮类
月桂氮艹 卓酮及其 类似物
2甲12-,-吡吡基5咯咯--2二-酮酮吡甲,咯基5酮-- ,咖 苯 甲啡 甲 灭因 酸 酸, 倍正 他辛 米醇 松, ,
18
①醇类,如乙醇、丙二醇、月桂醇等; ②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如二甲亚砜、二
甲基甲酰胺等; ③脂肪酸及其酯类,如油酸、亚油酸、月桂
酸、乙酸乙酯等; ④月桂氮酮及其同系物;
19
⑤表面活性剂; ⑥吡咯酮类; ⑦胺类,如尿素; ⑧萜烯与植物挥发油,如薄荷醇、樟脑、
柠檬烯、桉树脑等; ⑨环糊精类,如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
低浓度分配进入角蛋白,高 浓度影响角质层脂质流动性 并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分配; 增加角质层的水含量
月桂氮艹卓酮
氯林可霉素磷酸酯, 渗入皮肤角质层,降低细胞
褐霉素钠,氟尿嘧 间脂质排列的有序性;脱去
啶,丙缩羟强龙, 细胞间脂质形成孔道;增加
地塞米松,醋酸环 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角质层
戊酮缩去炎松
脂质的相转变温度
③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④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或恢复治疗,提高病人
顺应性,更适合于不宜口服的病人; ⑤个体差异小。
4
透皮给药系统的局限性
由于皮肤屏障的作用,通常只适于药效强的 药物;
对皮肤可能有刺激性、过敏性等; TDDS的生产工艺和条件也较复杂。
5
19.1.2 经皮吸收制剂的组成与分类
(1)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 表皮途径 皮肤附属器途径 (2)皮肤的贮库作用与代谢作用 皮肤的贮库作用 皮肤的代谢作用
13
19.1.4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1)药物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 1gP 辛醇/水:1~4
(2)分子大小 (3)熔点 (4)分子形式
14
2.给药系统的理化性质
在角质层的分配
22
萜烯类
桉树脑,d苎烯,橙花 叔醇
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扩
普鲁卡因,吲哚 美辛5-氟尿嘧啶, 肝素
散;破坏角质层细胞间 脂质屏障;提高组织电 导率,打开角质层极性 孔道;增加药物从基质
向角质层的分配
胺类
尿素,十二 烷基-N,N二甲氨基乙 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 质层形成亲水性孔道; 破坏角质层脂质结构
21
脂肪酸及 其酯
油酸,肉豆 蔻酸异丙酯, 丙二醇二壬 酸酯,癸二 酸二乙酯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
水杨酸,雌二醇, 有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
芬太尼,硝酸甘 质双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
油,肝素,吲哚 引进角质层脂质固-液相
美辛
分离和晶型转变;增加药
物在角质层的分配
表面活性 剂
月桂醇硫酸 钠,泊洛沙 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氟灭酸,水杨酸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
(1)剂型 (2)pH:分子型>离子型 (3)TDDS中药物的浓度
15
3.生理因素的影响
(1)种族与个体差异 家兔、小鼠、无毛小鼠皮肤的渗透性较大, 其次为大鼠、豚鼠、猪、狗、猴、猩猩等
(2)部位差异 足底和手掌>腹部>前臂>背部>前额> 耳后和阴囊
(3)皮肤的水合作用 (4)皮肤的状况
16
19.2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 胺,二甲基 乙酰胺
咖氢啡化因 可, 的正松辛醇,低 白 质浓 区 层度 , 脂时 高 质分 浓 的配 度 流进时动入影性角响蛋角
环糊精,2-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
环糊精类 羟丙基-环糊 Liavozolel
高溶解度,并可把药物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前体药物、物理学方法 和微粒载体
19.2.1 吸收促进剂 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够加速药物穿透皮肤 的物质。
17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
①对皮肤及机体没有药理作用、无毒、无 刺激性、无过敏性;②使用后立即起作用, 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功能;③不会引 起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皮肤损失;④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发生作用;⑤无臭、 无色。
第19章 经皮给药制剂
1
19.1概述
透皮药物传递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简称TDDS)或透 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简称TTS), 系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经过皮肤 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控释剂型。
药物在角质层分配
醇类
乙醇,异丙 醇,正十二 醇,正辛醇
水杨酸,雌二醇, 纳洛酮,左旋18-甲基炔诺酮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 层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 脂质;渗入角质层脂质, 影响其排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
多元醇类
丙二醇,丙 三醇
水杨酸,5-氟尿 嘧啶
白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 少药物-组织间结合;增 加并用的其他渗透促进剂
8
3. 黏胶分散型
组成:背衬层、含药黏胶层和防粘层(保 护层)
9
19.1.3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1.皮肤的结构与生理 表皮层、真皮层、皮下脂肪组织 表皮由外向内可分五层:角质层、透明层、
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附属器:毛发、汗腺和皮脂腺等。
10
11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12
2.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2
1981年 第一个经皮给药系统上市 11个药物:东莨菪碱、硝酸甘油、
可乐定、雌二醇(含或不含炔诺酮或 左炔诺孕酮)、睾酮、芬太尼、尼古 丁和利多卡因 40-50种正进行评价、试验
3
19.1.1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 肠道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②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峰谷现象,减少毒 副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