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履行新使命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目的:通过学习,感受先贤先烈的赤子之心,激发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热烈情怀。
内容:1、爱国主义情怀是战斗精神的支柱;2、爱国主义情怀要在学习实践中培养;3、爱国主义情怀要在履行使命中闪光。
时间:1课时方法:集中授课,组织活动。
要求:一、要确保学习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落实;二、授课教员要先理解学习内容,把握好其精神实质;三、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授课内容与连队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官兵的工作实践和思想动态相结合所。
授课提要在正式讲课之前,先和大家谈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
1947年2月,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一位终身教授。
他在导弹、喷气推进等航空技术方面才能卓越,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的火箭专家之一。
当时的钱学森,有着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所得到的一切名利和从事科研事业的良好条件,返回祖国。
美当局获息此事后,不但对其予以刁难,还对其实施了非法逮捕和变相软禁。
美国海军次长丹尔尼?金布尔急忙打电话给移民局,恶狠狠地说:“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我宁愿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钱学森回国的决心。
几经周折,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以后,他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和新中国的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学森在遭软禁的时候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钱学森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们应怎样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呢?这就是本课我要讲的内容:在履行新使命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爱国主义情怀是战斗精神的支柱爱,因而是各民族生存、亲和、延续、立国的精神基石,是民族凝聚、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支柱。
现代军人,要承受住残酷战争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冲击,都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保持旺盛的战斗精神,拥有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勇气。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爱国主义是甘愿牺牲奉献的思想根基。
能否甘愿牺牲、乐于奉献,是军人保持旺盛战斗精神的前提。
“奉献”历来与“爱国”紧密相连,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个军人是真诚的、彻底的爱国者,还是虚伪的有条件的爱国者,检验的尺度就是看他能不能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乐于奉献。
回顾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总结我军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更靠的是广大官兵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
据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国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多万。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一家,为中国革命先后牺牲了六位亲人。
这正是爱国主义所焕发的巨大力量,激励我军官兵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无私奉献,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其次,爱国主义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力量源泉。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旅官兵以打赢为使命,积极投身新军事变革,扎实进行应急行动准备,同样少不了爱国主义的强大支撑。
大家知道,目前我军无论是在武器装备发展水平上,还是信息化建设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特别是美军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征途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更多的艰辛。
新时期爱国奉献的典范,全军英模之一——苏宁同志,瞄准时代前沿,以谋打赢为己任,潜心钻研军事理论,挤时间撰写了7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的理论观点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试想,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靠什么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我想,他靠的就是科技强军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靠的就是我军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爱国主义是战胜强敌的内在动力。
我军革命斗争的实践反复证明,爱国主义是革命军队之魂。
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过去是我军战胜国内外敌人的强大动力,而且未来仍是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武器的威力极大加强,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在战斗力的构成要素中,人和武器的作用永远不会易位,归根到底人是最基本的要素,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靠人的作用的正确发挥。
只要具备了爱国主义精神,就有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勇气概,近而始终保持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就能在紧张激烈的作战中,表现出军人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就能在与强敌的较量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弥补装备上的不足,击败强敌。
生所说的:“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她发挥起来,中国才能真正有进步。
”爱国主义正是我们的军魂。
那么,我们革命军人应如何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呢?这就是本课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二、爱国主义情怀要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爱的情感是最珍贵的情感。
爱有许多种,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爱,有志同道合的同志之爱,有叶落归根的乡土之爱……,但唯有对祖国的爱才是最为崇高的爱,它凝聚着诸爱之精华,是一种与人一生相伴的伦理情怀。
我们军人,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自觉地在实践中培育和升华对祖国的爱。
义情怀主要有哪些渠道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四种。
)渠道之一: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
以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炎黄子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热爱和建设祖国大好河山,世代相承地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始终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各民族的神圣职责,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反对民族压迫,向往民族和平、和睦;锐意进取,推动祖国不断走向进步等。
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站在了爱国主义的最前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作为新世纪的革命军人,祖国的忠诚卫士,人民的子弟兵,要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培养带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情怀,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升华到时代的最高峰。
渠道之二:从近代中国耻辱历史中激发报国情感。
大家都知道,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仅仅一百多年的时间,我们就失去了相当于我国现有版图三分之一的领土,丢掉了大片海域。
列强通过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割地赔款,仅赔款就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被疯狂掠夺的财物还未计算在内,战争造成的损失亦未计算在内。
香港知名爱国人士霍英东先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表述。
他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在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受侵略、欺侮、凌辱、践踏、宰割、歧视、挨打和蒙受奇耻大辱的历史。
以中国之大,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浓厚,竟被挤到世界舞台的边缘,受尽大小各国的欺侮。
人类古今之耻,实以此为最。
”这耻辱像一柄利剑,深深地刺痛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像一座警钟,久久回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作为当代军人,一定要“记国耻,唤国魂,珍国格,奋国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经过历史证明了真理,越是歌舞升平的年代,越要不忘过去的苦难;认清国耻之根源,将屈辱化为建设强大国防的精神动力。
渠道之三:从社会主义祖国的辉煌历程中坚定信念。
爱国,必须首先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特别是要了解祖国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建国开始,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远的不说,从最近的神州-6号飞船升空,大家就一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从神州-1号到神州-6号,从无人到载人,我国仅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纵观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做得到。
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使们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改革开放是人民共同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不仅使党赢得了强国富民的历史主动权,也使爱国主义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涵,充满了时代气息。
渠道之四:从新世纪新阶段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强化责任。
进入新世纪,胡主席科学判断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着眼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向全军郑重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这“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是党的历史任务对我军的新要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需要,对我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出了新标准。
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发展的美好蓝图,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作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既要从祖国国力日升、走向强盛的前景中升华自豪感,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要深刻地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使命的光荣,从而增强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而苦练精兵的自觉性。
具体内容。
那么,我们革命军人应该怎样体现对祖国的爱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第三个问题:三、爱国主义情怀要在履行使命中闪光虽然我们是预备役部队,但职责使命重大。
全旅官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要的是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毫不松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临战的姿态、实战的标准,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并且要抓紧、抓实、抓到位,真正经得起实战的检验,具体讲,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爱国就要忧国,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思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我国历代爱国之士的高尚情怀。
作为新世纪的军人,我们更要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自觉克服当“和平兵”、“和平官”的思想,不断增强忧患意识。
这些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外交活跃,安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是就“无敌国外患”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安全环境总体有利并不能遮掩战区周边严峻的局势。
仅就军事安全而言,美国极力推行所谓“先发制人”战略,加紧进行全球军事部署调整,强化针对我国的军事同盟,逐渐对我形成军事围堵。
日本与我国在历史问题、岛屿归属问题、海洋权益问题等方面的矛盾加深,特别是朝核问题一旦发生突变,半岛局势将变得相当复杂。
同时,台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加紧推动“法理台独”,已成为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最大最现实威胁。
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安全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一支军队,如果缺乏忧患意识,国家就没有安全,没有希望。
我们必须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史训,牢记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切实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