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蠡的简介

范蠡的简介

范蠡的简介
范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36年,约于公元前448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

”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不过,与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

但是人们总愿编织出英雄美人的佳话,因此才有泛舟五湖这一说。

但史实应该不是这样的。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

)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又一说为在宜兴制陶,无锡五里湖养鱼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人,后至越国出仕,为著名大夫,世人誉之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营思想家,赞曰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而后成名天下。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困守会稽山,蠡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并随君质吴三年。

夫差尝语范蠡公曰:"吾闻:狡兔以死,良犬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

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然蠡不为所动,含垢忍辱,忠心辅佐越王。

及吴国赦越,勾践返国,范蠡并文种公鼎力辅佐,
续厚赂、美人之策,励精图治,极尽谋划之事,终于兴越灭吴,成越国称霸之大业。

原吴地木渎,即以吴王得越贡神木,将筑姑苏台,三年聚材,连沟塞渎,而始成名。

越之美女西施,名夷光,相传为蠡之爱人,亦以身许国,侍吴王夫差,灭吴后与范蠡公泛舟五湖,后迁至齐国(今山东定陶),蠡亦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敛至千金,复又散去。

此等佳话,为时人所推崇,并在后世广为流传。

范蠡公于经商,多有奇说,曰:预测行情,窥其先机;贵贱复反,贱买贱卖;实物上种,质高货真;薄利多销,无敢居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加速周转,行如流水;多元相济,综合经营;富而好德,仗义疏财。

其思想实令人叹为观止也,百姓爱戴,尊为商祖,顶礼膜拜。

今人亦多有推崇。

日本某大学副校长酒井甫公,专程参拜陶山范蠡墓,刻"陶朱公金玉良言",立以碑。

然范蠡公之举,多有悖驳时势之嫌,致未成时之主流,实为憾事。

今陶山南麓范庄,范氏族人居之,每逢节日,必趋至范蠡公墓前,烧香添土,尽祭奠之事。

吴越之地,亦多有传说,蠡隐居无锡五里湖畔,教民养鱼种竹,故诸若蠡河、蠡桥、蠡园,皆以范公之名冠之。

太湖河畔,民谣传唱,"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脍炙人口。

范蠡之故乡淅川,县城中心范蠡公园内修建了全国最大的范蠡广场,以示纪念。

应时度势,我们在闽南重修他的纪念碑,
祝愿陶朱公范蠡精神在这一带、在海峡两岸,乃至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青士小村,地处福建南部的泉州市境内,与厦门毗邻,当地人大多以农业为生。

近年来国家改革开放,商业发达,从商的人们流动于各地,来来往往,家家便免不了有祈求平安之意。

因此在国家允许范围之内,烧香拜佛之事也逐渐盛行,不仅老的寺庙如道教,城隍庙,观音大士,陶朱公等门庭若市,香火繁盛,新的基督教等也开始盛行。

但总归村民们心里还是有一个主旨,那就是祈求外出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家里的生活能繁荣富足,百姓能安居乐业,消病去灾。

泉州境内的南山宫,便是这么一座香火庙,里面供奉的陶朱公,实际上供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民间传为"商圣"。

而当地村民,也为南山宫建立在此有了一些民间说法,那就是他们是原先居住在太湖边上的一些沈氏臣民后裔,其先祖是一千年以前迁徙而来,由于遵奉陶朱公范蠡经商成为巨富,于是,迁徙之时便带着陶朱公的画像或雕像翻山越岭,几经辗转,来到泉州南郊的虎山下,修建了南
山宫,使香火不断延续几百年,南山宫座西向东,面向大海,当然是风水所然,用现代的语言,可以说是在鼓励后代努力进取开拓.他们在附近定居下来,取其乡村宅名
为吴兴,让子民们记住他们来自太湖一带.我们也考证过,虽然已经找不到吴兴这
个古地名究竟在哪里,但是至今在太湖周边确实还保存在含有吴兴两字的地名,如长兴,宜兴,吴县,嘉兴,吴江,吴中等.村民们守护家园,守护商神,在解放后,汇集三十五都资金,重修了被大火所毁的南山宫,现以刻碑留念。

海滨小村中有一户人家。

孙思邈(581~682)西魏时代出生,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

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聪颖好学。

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
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

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

唐代医学家。

京兆原(今陕西耀县)人。

因少时多病,对医学有深刻研究。

重视医德,其医疗思想和道德品质为历代所称道,成为后世医家之师表。


视前人的宝贵经验,尊古而不泥古,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在临证实践中,非常重视妇、儿疾病,为妇、儿科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对防治瘿病、雀目等营养缺乏性疾病有突出贡献。

在用药方面重视
综合治疗,注重辩证用药,被后世称为“药王”。

使用硫磺伏火法,对火药
的发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养生学和老年病均有独到的见解。

著有《千金
要方》、《千金翼方》,二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