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气体击穿的理论分析和空气间隙绝缘
第二章 气体击穿的理论分析和空气间隙绝缘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二)、电子崩 电子数目呈几何级数迅速增多,
ne
x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三)、流注的形成
E
正极
负极
正流注:由正极向负极发展的流注放电过程。 发展速度:1-2×10E6 m/s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六)、pd不同时,放电过程发生变化的解释 1、pd较小时
电子崩释放的光子容易被电极吸收,形成电极光电离。
由于气压低,带电质点容易移动,不足以形成空间电荷效应。
2、pd较大时
电子崩释放的光子容易被空气吸收,高气压也使得空间电
荷容易大量积累。
第五节 不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负极
正极
E
气体分子要有很高的电负性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四) 负离子的形成
电子亲和能
元素
F Cl Br I
电子亲合能(eV)
4.03 3.74 3.65 3.30
电负性值
4.0 3.0 2.8 2.5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四、金属表面电离 (一) 正离子碰撞阴极
正离子
光子能量W
= hυ
光子 中性原子
>
电离能
Wi
X射线、γ线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三) 热电离—本质上与碰撞电离、光电离一致
中性原子
电子
高温
电子动能
3 kT 2
>
电离能
Wi
在大电弧的情况下发生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四) 负离子的形成
1 2 mv < Wt 2
二、汤逊气体放电理论 (一) 过程引起的电流 1、电子崩的形成 崩头
崩尾
负极
正极
E
初始电子
碰撞电离
电子倍增
碰撞电离
电子崩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2、 过程引起的电流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 1 cm, 碰撞电离平均次数
dn
n0
n x
dx
I 0 exp( dx)
0 x
n n0 exp( 电子数:
一、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的特征
电晕放电
刷形放电
气隙击穿
电场均匀程度不同,放电发展过程也不同
第五节 不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以同轴圆筒电极说明电场均匀程度对放电机理的影响
电场越不均匀, 衰减的越快
第五节 不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以同轴圆筒电极说明电场均匀程度对放电机理的影响 主要特征:
第五节 不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二、稍不均匀电场中的自持放电条件和击穿
可见,起始电压 U 0 可写成:
R1 U 0 f ( pl , , ) l
放电相似定律:不均匀电场中,温度不变时,对于几何相
似间隙,其起始电压是气体压力和决定间隙形状的某个几 何尺寸间乘积的函数。
气体压力和间隙尺寸反比变化,则起始电压可以不变。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四)、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
气压很低时(真空),场致发射起作用,机理改变。 气压很高时,很多击穿现象无法在汤逊理论范围内解释。
1. 放电外形:带有分支的明亮细通道。 2. 放电时间:放电时间较长(理论值) 3. 击穿电压:在pd较大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较大。 4. 阴极材料:在大气压下空气中实测得到的击穿电压与 阴极材料无关。
第五节 不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极不均匀电场中的电晕放电
(一)、电晕放电的一般描述 电晕现象 曲率半径小的电极 尖端发生的蓝紫色 晕光状放电。 极不均匀场的一种 特有的自持放电形 式。
第五节 不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极不均匀电场中的电晕放电
(一)、电晕放电的一般描述 电晕现象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3、 的分析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3、 的分析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二)、 及 过程同时引起的电流
1.
过程
过程:正离子沿电场方向行经1cm时,平均发生
的碰撞电离次数。 过程:正离子碰撞阴极,气体空间形成的光子引 发的电极表面光电离。
2.击穿电压、巴申定律
温度不变时,均匀电场
中气体击穿电压Ub是pd 的函数。
d
(e 1) 1
d
在均匀电场下,就是击穿的条件
Bpd Ub Apd ln ln 1 /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1.自持放电条件
对于空气,击穿电压极小值对应(pd)min=0.57(cm· 133Pa)
第一节 气体放电主要形式简介
辉光放电 电弧放电 火花放电 电弧放电
第一节 气体放电主要形式简介
第一节 气体放电主要形式简介
不均匀电场下 电晕放电 刷形放电 火花/电弧放电
第一节 气体放电主要形式简介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带电质点的产生是形成放电的基础。
一、原子的激励和电离 (一) 原子的能级 能级:根据原子中电 子的能量状态,原子 具有一系列可取的确 定能量状态,称为能 级。
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负极
E3
E1
E2
E
正极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一)、在电离室中进行放电发展的实验研究 电子崩的特征:从阴极向阳极发展,呈锥形;电子 崩发展速度1.25×10E7cm/s;电子崩可互不影响的向 前发展。
流注的特征:电离特强的放电区;发展形式受偶然 原因影响,通道呈现一定随机性;发展速度明显高 于电子崩,有正、负流注之分。
二、气体中质点的自由行程
:一个带电质点在向前行进 1cm 距离内,发生碰撞 次数的倒数 。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二、气体中质点的自由行程
T λ∝ P
受温度和气压影响
的性质
电子的要比分子和离子的大得多 反映了带电质点自由运动的能力
空气中电子平均自由行程0.1微米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2、 及 过程同时引起的电流
单位时间内阴极单位面积产生电子总数:nc
n0 n
d n n e 到达阳极后的电子总数为: a c
于是可建立关系式: n (na
nc )
e na n0 1 (ed 1)
d
ed I I0 1 (ed 1)
适用于pd<200 (cm· 133 Pa)的条件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一)、在电离室中进行放电发展的实验研究 电离室:利用 饱和蒸汽束缚 气体放电形成 的带电粒子, 使放电轨迹得 以记录和显示。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负极
hυ ≥ Wt
正极
E
光子也可能被反射、吸收(热能),仅一小部分使电子逸出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四、金属表面电离 (三) 场致发射
E
负极
电场阈值
正极
108V / m
一般气隙中不会发生,在高气压、高真空条件下可能存在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四、金属表面电离 (三) 热电子发射
加热
1 2 mv ≥ Wt 2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五)、流注理论对pd很大时放电现象的解释 1、放电外形 流注通道曲折,带有分支。
2、放电时间
3、阴极材料
光子以光速传播,二次电子崩跳跃式发展,故速度快。
由于光电离的作用,使击穿电压与阴极材料基本无关。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碰撞电离
源于气体内部
热电离 光电离
带电粒子的来源
正离子碰撞
光电子发射
源于电极
热电子发射 强场发射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一) 碰撞电离 E
电子 中性原子
1 2 电子动能 me ve 2
>
电离能
Wi
气体中产生带电粒子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节 带电质点的产生
三、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 (二) 光电离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三)、流注的形成
E
正极
负极
负流注:由负极向正极发展的流注放电过程 发展速度: 7-8×10E5 m/s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气体击穿的流注理论—火花击穿的发展
(四)、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1、自持放电条件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3、系数 的大致数值
e I I0 d 1 (e 1)
于是可得:
d
e I I0 1 ed
d
d
e
I0 I
第四节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三)、均匀电场中的击穿电压
1.自持放电条件
e I I0 d 1 (e 1)
电场比较均匀: 在整个间隙的数值都很大。 电场不均匀程度变大: 在间隙中大部分区域的 数值都很大。电子崩主要贴近内电极产生。 电场极不均匀: 的分布极不均匀。易在内电极 附近形成蓝紫色晕光(电晕)。电压继续提高,间 隙才能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