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后的感想(一)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为了发掘同学们的创造力,不拘泥于课本,不重复教学内容的实验部分,将生理、病生、药理合并,及充分运用这三门学科的知识。
由同学们自己所立题、独立完成分析的实验,它的实验首先放在法文班,是对我们班同学的充分信任和认可,同时,也是对我班同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可以说我们作为试点,实验结果的好坏及其间同学们的投入度如何都直接关系到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和推广性;关系到我们之后,还会不会有人再来从事这种实验的尝试。
因为以上诸多因素,在实验刚开始运行时,我们都是带着一丝忐忑的。
在选题上,我们要综合新颖和可行及其操作的意义这三个方面,当我们小组把目光投降NO时,我们又将思路重新拓展,对于NO合成减少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了全新的诠释,我们研究是底物,是合成,还是受体的环节出了问题,这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是一种创新和热点的组合。
随着实验的进行,我们对什么是“设计性实验”又多了一层理解,那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设计和工匠的进行工作,更是严谨性和科学性的体现,是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是对我们独立思考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班级是分为病生和药理五个小组,但我们的指导老师是其中唯一与病生和药理没有关系的老师。
在生理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有例如实验的场地和动物。
但在任何关于病生的知识他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更加独立的依靠自己,找资料,找突破口,寻找实验的操作方法和途径。
所以我们组的难度相对其他几组在实验的刚开始就乘可个比较大的系数。
在实验中也让我们发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就实验当天来讲,我们的实验器材是同学自己到病生实验室借的。
我们实验中所要运用的分光光度计是到药理实验室进行比色的。
有同学每天去给老鼠灌胃,培养慢性实验的模型。
我们的分工很明确,可以高效的完成大量的工作。
为了实验,我们做到晚上,有同学很迟才吃饭也没有怨言。
设计实验是对我们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答辩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反应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觉得,实验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的严谨性和我们向科学迈进的步骤的坚定性是不容动摇的。
实验的成功是大家和指导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譬如在论文的格式上和切片动脉的选择上是我们要吸取的,并且要在以后恶毒实验中改进的,对于我们以后从事研究打了个很坚实的基础,也坚定了我们为科研为医学献身的信念,吃苦受累是小事,能做成怎样,如何才能做的更好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
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后的感想(二)在过去的3个月中,我们02级法文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参加了本次自主设计性实验。
亲身体验了立题、开题报告、实验、分析结果到论文答辩的科学性研究的整个过程,这不仅是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的一次创举,也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在实验过程中,药理、病生、生理、病理教研组的许多老师给予了我们大量的帮助和宝贵的意见,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仍会令我们收益匪浅,尤其是指导教师崔永耀老师,从实验开始就一直不厌其烦对我们的大小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一步步指导了我们这些科研的门外汉慢慢走上正轨,正是由于他耐心的引导(而非说教),使我们在实验中学到更多。
本次实验的结果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
但除了结果,真正的收获还是整个实验过程。
首先,它改变了以往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习惯了依赖书本和标准答案,这样的方式更具主动性和挑战性,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书本知识(它包括文献检索、实验操作和机制讨论等),同时,由于完全是自主进行,使我们得以开拓思路,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并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通过实验,我们切实地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了解了进行医学研究所需要的决心和毅力,也更坚定了投身医学事业的信念。
再者,每个人的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因为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当陷入迷茫,进退唯谷的时候,能够坚持,知难而进,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胜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可贵,正是有了五个人的相互支持和鼓励,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将实验完成,这种团队精神是所有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
当然,有收获也会有缺憾。
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在实验中暴露出许多不是。
第一,对科研缺乏认识,立题盲目性。
正如有些老师提出的,我们立题过深过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能力所及。
这样就可能导致实验意义不明确,结果可靠性差。
第二,对实验困难估计不足,计划不完备,由于时间比较紧迫,又恰逢本学期学业负担较重及经验的不足,使我们在动物死亡,实验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并最终对原实验计划进行了改动。
第三,动手操作能力差,造成实验的人为差错引起不必要的误差和损失。
第四,由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甚至缺少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使我们对有些实验现象无法解释,这也是本次实验最大的遗憾。
诚然,对于初次进行设计性实验的我们来说,这样的失误也并非不可接受。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冒昧地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感性认识。
其次,增加了科研方法,相关知识的辅导,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充分的认识。
第三,可在假期开展实验的先期工作。
作为二医大的学生,也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际参与者,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也衷心祝愿学校的教改工作取得成功。
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后的感想(三)实验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本次综合性实验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病理动物实验,二是教育改革的实验,前者不久以前已经结束。
本组进行了动物模型的药物干预实验,组员们都亲自体会了从选题,设计到最终的分析与论文,也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我们认为学到基础知识已不是最大的收获,在实验中,我们创造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认识到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操作方法、技术)并不是用病因和机制等理论上的论述就可以预见和解决的。
我们通过不断的与指导老师们的交流,得到了更多的宝贵经验和信息,也感慨叹服于老师们的专业精神与人格魅力,同时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从无知又敬畏到了解而有些习以为常。
自从实验动物到货后,我们更是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其中:在实验室熬到深夜;沉浸于一大堆数据的满足感,甚至不亚于对于日常学业的时间和精神投入。
大概由于相比起抽象而枯燥的教材,亲自动手验证、去发现、去体验一些东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吧。
除去时间安排不合理与条件、要求、时间上的限制使我们既不能毫无顾虑地投入,又不能耗费太多的时间而忽视了课业之外,这两个月的尝试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在实验中,我们学到过的药理、病生的知识无疑得到了实践的巩固,同时由于对问题的探讨间接地激发了对相关知识的兴趣。
同时也真实地体验了科学作风的重要性,以及创新需要付出的努力。
希望我们的经历对以后教改的方向和方式有一些借鉴意义。
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后感想(四)在本科学习阶段,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也不明白搞科研是怎么一回事。
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条件、经费和时间,让我们在本学期自行设计并实施了综合性实验。
我觉得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
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有所收获也有所思考。
设计实验需要灵感和方向。
学校不给我们任何的框架和限制,这无疑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提高了设计的难度。
而我们平时的学习注重于吸收知识,缺乏科研意识,不善于提出问题,对热点问题也不敏感;同时由于我们本身知识的有限,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和初步设想,有些在方法学上不可行,有些早已研究过了。
所以在设计实验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于是我们请教了很多老师,他们给了我们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教授我们病理生理学的张启良老师,他不仅启发我们从高血压方面设想,介绍我们去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咨询,更让我们明白寻找实验方向不仅是要埋头于书本资料拍脑袋想主意,也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从专家那里获取最新的信息和启发。
当我们得到了高血压研究所强卫国老师的启发,了解到CoQ10对高血压治疗有一定作用,但国内尚无很多研究这个信息后,便着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学校有充足的资料资源,我们学会了利用图书馆,利用学校的局域网搜索医学文献。
虽然学校图书馆的改建给我们的信息搜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在指导老师李稻老师的建议下,去中科院上海分院查资料。
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料可被整理得融会贯通:我们组有同学在七年制导师制活动中探讨NO、脂质过氧化和高血压的联系,他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和我们查阅的有关CoQ10的资料合并在一起,成为我们这次实验探讨CoQ10降压机制的理论基础。
我们也由此学会了合理整理、利用文献资料。
在我们设计实验时,发现设想和设计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设想只是找到足够的理论基础,而设计则是要从每一步的可行性考虑周密。
从购买所需的药品,预定实验动物,到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的确定,再到统计方法的运用,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联系好考虑好。
而实验的流程,更是步步斟酌,反复思考,力求设计得科学严谨。
原本以为实验设计好了,实验就能顺利进行,然而却不是这样。
在实验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不断地思考解决方法。
有一些是由于我们实验经验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避免的,比如由于我们的计划更改未及时通知动物房老师,所以在配合上有一定小问题。
另一些问题是意想不到的,比如实验期间动物的死亡。
虽然我们碰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也有过不知该怎么办的情况,李稻老师总是不断地鼓励我们,指导我们,让我们尽力按照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不打乱整个实验的逻辑和思路。
最后的实验结果与我们预计的结果很不相同,但我们的结果是真实可信。
我觉得这正是创新性实验的魅力所在,我们是探索未知东西,结果也可能出人意料。
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果,也促使我们继续查资料,讨论和思考。
虽然我们的设计的实验很小,算不上什么科研,从设计到完成也历时也很短,但这真是个很好的经历,让我们经历了研究的整个过程,了解了其中的辛苦和快乐,开阔了思路,更严谨了学习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