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精讲
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精讲
幼儿行为
解释与评价
9:30 到 9:40
小亮和小丽各自在 桌前玩小熊积木,小 亮始终低头自己拼, 与小朋友没有说任何 话。不一会,小刚走 到桌边边,靠近小亮, 想和小亮一起玩,但 小亮仍低头拼积木, 没理会小刚,小刚露 出失望的表情走开了。
小亮对积木非 常感兴趣,注意 力全部放在了拼 积木上,没有注 意到与小朋友的 交往。
解释与分析
儿童对风筝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学习的方式。在观察学习的方式 中儿童表现出了儿童阶段的认知特点,即年儿童童首先认识的是 事物或观察对象的整体部分,也即以场依存性的形式知觉事物。 皮亚杰也认为,年儿童童的知觉行为是“整体性”的。
儿童制作风筝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操作学习。这也是儿童主要的 学习方式。活动中两类儿童的不同的表现说明了儿童学习过程中 思维的特点。前者属于沉思型,后者属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反 映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的学习 者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 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往往做出反应,都 是正确的。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反映速度快,对问题的部分信息或 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但容易发生错误。
(三)观察的可行性
对于幼儿
幼儿不容易受到观察者的影响,较少刻意掩饰自己 的行为,所以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结果比较真实自然。
对于教师
教师整日和幼儿生活与学习在一起,可以随时随地 随机地进行观察;同时也可以随时观察自己。
四、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
(一)心中有观察的提纲 (二)勤于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观察幼儿需注意的事项
幼儿成长的需要!
——蒙台梭利
3、通过观察后的反思与调整,教师可以提供符合幼儿年龄 发展特点与学习所需要的材料(环境),生成或设计出 符合幼儿需要的活动,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切 实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质量。 4、可以为学前教育研究尤其是儿童研究积累丰富、翔实、 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深入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教师如果有观察的自觉,其教育人生将会因此而摆脱 苍白,摆脱虚浮,更重要地是能够超越平凡,使自己逐渐 变得理性、深刻与丰富起来,能使自己体验到人生幸福的 同时,也能使幼儿体验到童年的幸福!
• 观察法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
全面的直接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以及详尽的记录,以
便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和 解释,从而获得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从上述观察法的概念出发,您认为构成观察的要素分别 是什么?
观察对象 的状态
观察者
观察的 构成要素
• 定期观察:对儿童的行为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做 观察。
• 追踪观察:对某个被观察对象或某种现象进行 教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 例如陈鹤琴对其儿子的观察。
(二)勤于填写观察记录简表
观察对象: 观察地点: 时 间:
时间
性别:
活动: 幼儿行为
班级:
解释与评价
幼儿行为观察的定性记录表
时间
生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征?行为或事件是怎
么发生的?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5、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
直接观察:不借助仪器,靠教师的自身感官来进行,应用比较 简单,但人的视野有限,记录难以精确全面。 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如录音和录象,可以客观记录和多角 度精确的观察,可以反复研究观察资料。 参与性观察:教师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在活动中观察。 优点是对观察对象的活动有较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有助于理
(二)观察的重要性
1、观察能使教师以儿童的视角来理解儿童,以开放的心态、宽容的情 怀对待儿童,真正做到尊重儿童与信任儿童,以儿童为中心,促进 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 不透的书;也是一个永远也猜不透的谜语,更有可能是一道让人驻 足而无限留恋的风景。 看一看孩子表现了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猜一猜孩子在 想什么,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 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由此孩子会帮助你加深对这个世界的重新理
2、指向教师层面
可以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省察教育行为背后的观 念。例如课程观、活动观、儿童观、教育观念等等。 可以体验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自己的态度,即自己对 待幼儿、对自己、对同事、对教学内容、对环境等的情 感与态度等。
3、指向材料与环境层面
可以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省察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 例如课程观、活动观、儿童观、教育观念等等。 可以体验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自己的态度,即自己对待 幼儿、对自己、对同事、对教学内容、对环境等的情感与 态度等。
(一)观察幼儿的基本提纲
1、观察幼儿的角色
2、观察幼儿的表现 3、观察是从何时开始的
4、何地观察、如何发生
5、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
1、观察幼儿的角色
具体有哪些幼儿在场?他们各自的角色、 地位或身份是什么?
有多少幼儿在场?是什么样的群体?不同 的幼儿在群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谁是负责 人?谁是追随者?
(三)记录内容带有文化价值烙印
(四)对教师所做记录的相关反思
(一)记录的内容具有情境性
1、一般而言,幼儿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其成长与发 展离不开一定的情景。由此而言,我们的记录内容不可避免 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我们的记录也可以称为情境记录。 2、具体而言,幼儿行为的产生、改变、调整等,受到情境中
的文化尤其是制度文化背景;在选择记录内容乃至对内容 进行解释时,也不应排斥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四)对教师所做记录的相关反思
1、做记录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有时候,重要的
不是选择了什么,而是放弃了什么,我们需要反 思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放弃的。
2、做记录不在于展示,而是对所记录的内容赋予
意义的过程。而且意义的生成不是普遍意义上的,
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成为一名真正的观察者
王 浩
宁波大学
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 “人”的知识。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关于“人”的知识的这句话语,看过之后,给您 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书籍推荐
1.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儿童的利益:学会尊重孩子>>,上海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2.石娟.<<童心解码:0-3岁幼儿常见行为的心理解读>>,新时代出版 社,2011年版. 3.Janice J.Beaty著,郑福明,费广洪译.<<幼儿发展的解读与评价>>,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观察目的 观察对象
观察手段
三、为何要对幼儿进行观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观察的必要性
强调观察到的是什么以及怎么样。
(二)观察的重要性
强调观察给观察者带来了什么改变。
(三)观察的可行性
强调观察方便易行的原因或条件。
(一)观察的必要性
1、指向幼儿层面
可以了解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 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信息。 可以发现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动机、气质类 型、性格以及幼儿在群体中的不同身份和幼儿在交往中 所处的位置等。 儿童因生理、心理及教养方式的不同,因此有不同 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儿童的学习兴趣, 发现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 无结构观察: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
机动,可以抓住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而不受
设计的框框的限制,但难以进行量化的统计
• 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 进行观察和记录。涉及的范围较广,比较容易把握 现象之间的联系,但由于观察者的视野有限,对观 察者要求较高。
• 抽样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场景、时间、人、活动 等因素进行取样,再对样本进行观察。涉及的范围 小。观察容易细致,操作比较容易。对观察者的要 求体现在取样上。
二、观察与观察法
• 观 察
观即观看;察即察觉、省察、思考。 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既看又想的过程。具体而言,观察不仅 仅是人类(我们)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同时又是 人类(我们)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看,可能想的少,甚至不想,不 思,结果是我们可能处在一种司空见惯、见惯不惯、麻木不 仁的状态。这称不上观察。 导致我们造成上述状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4.赵喜庆,张海丽.<< 幼儿心理与行为指导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10年版. 5. 加拉格尔著 , 张光陆译 .<< 解释学与教育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年版.
讲述内容
一、幼儿的行为
二、观察与观察法
三、为何要对幼儿进行观察
四、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 五、幼儿行为的记录与分析(解读)
(三)观察幼儿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2、注意观察与分析的有机结合。 3、尽量客观,抛弃先入为主之见。 4、善于抓住幼儿的偶然或特殊的反应。
5、观察时密切注意自己内心的反应与变化。
五、幼儿行为的记录与分析(解读)
(一)记录 (二)分析 (三)反思
记录
(一)记录的内容具有情境性 (二)记录内容经过主观选择
2、观察幼儿的表现
不同场合的幼儿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说
些什么?做些什么?
幼儿说话或做事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调、神 态与形体动作?其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怎么 样的?
3、观察从何时开始的
幼儿的行为或与幼儿相关的事件在什么时
候发生?持续了多久?是否有中断等。
4、何地观察、如何发生
幼儿的行为、与幼儿有关的事件是在哪里发
而是要在清醒中对自己内隐的观念进行反思、分析、判断
甚至是调整等。这样的变化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 展的过程。
(三)记录内容带有文化价值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