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及其借鉴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班级:10人力资源管理学号:1003131035 姓名:杨诚摘要: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公共关系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虽然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的,但是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雏形一样,具有公关意识的思想、活动在古代社会中便出现了。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因此西方古代公关思想存在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活动中。

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现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言论是较为活跃,那是便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更是成为统治阶级对民宣扬的核心思想。

我国古代存在的不完整,没有体系的公关意识或者公关活动所体现的公关理论对当今中国的公关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公关意识产生影响与借鉴正文: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文化历史传承没有断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文化至今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文化思想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逐渐表现出其当代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由来已久,它的发展演变深刻的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公关思想的发展,对当今的公关活动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虽然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没有形成具体理论体系,但是中国古代关公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上概括了当今公关的内容以及公关的范畴。

一.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一).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的真正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东周灭亡后,在各地的诸侯王实力增强,按照实力的强弱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一开始最弱小的秦国却可以最后一统六国,这和秦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分不开的。

战国初期秦国弱小的,因此秦王为了保住国家的稳定发展,四处向大国示好,并且表现出很弱小的形象,使各国国对秦国放松警惕。

但是,当秦经过商鞅变法快速强大起来的时候,秦王便主动邀请各国国君聚在秦国,展现秦国的实力,使各国对秦国都很忌惮。

秦国强大后对外实行“远交近攻”战略,这也是秦国为了不至于多面受敌而实行的外交战略,让对手误判,这一阶段秦国使节游说各国,公关发挥了巨大了作用。

因此,从公共关系角度也能看出秦国的国家公关对它统一六国有着很大帮助。

从公关分析,秦国的是公关的主体,客体是战国六国,国家公关的内容随着自身的发展而改变,公关的目标是让其他国家放松警惕,发展自身。

秦国国家公关手段主要是树立自身的形象和传播自己的主张。

(二).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的发展是在中国古代大一统时期。

汉朝时期巩固了国家大一统,为了彻底消除匈奴威胁,汉朝廷派张骞出使西域,以汉朝国家身份对其他国家进行游说,希望其他国家协助汉朝对匈奴开战。

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繁盛,强大的时间段,大唐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是封建经济制度下嘴繁荣的朝代。

唐朝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唐朝和周边国家进行友好往来,一些邻国甘愿成为唐朝的附属国。

唐朝为了和他国建立的稳定的关系联盟,唐朝经常采用政治联姻的方式,比如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出嫁,加强与藩国的联系。

让藩国信任唐王朝,依赖唐王朝,同时唐朝人员去异域也能传播唐朝的文化,宣传唐朝的思想主张。

唐朝还和日本、朝鲜等周围其他邻国加强交流,尤其是日本。

日本多次派使节、官员来唐朝学习,唐朝也是尽可能向日本展示国力,给日本帮助,像日本宣传大唐文化。

明朝时期,著名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和远洋各国进行交流,主要是向各国宣扬明朝的强大,明朝的皇威。

古代大统一时期,封建王朝的国家公关主要是为了睦邻友好,向外界宣传自己,通过对自己文化的宣传,让他国了解自身,在小国面前树立强大盟主的形象。

国家公关的主体是封建王朝,公关的客体是邻国,以及一些相对东方国度了解的国家。

国家公关的目标是为国家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公关的手段是通过人员的来往,把自身的文化、主张传递给他国,进而让邻国了解本国。

(三).中国古代国家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

我们以中国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经过我国政府的努力,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以前中国在国外人看来是非常落后,甚至是野蛮,中国没有现代化。

自从中国积极引进外资,迎进国外来客,在世界各国宣传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

尤其是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比如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也是国家公关事件。

近些年中国实力的得到快速发展,受到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抵制,恶意宣传“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受损。

我国一方面向外宣称“和平崛起”,向世界各国表明我国爱好和平的决心;另一方面我国积极从事国际维和活动,反对恐怖主义,反对战争,对受到战争危害的地方进行援助。

我国实力的发展不会威胁他国,只为世界各国发展做贡献。

在非洲等需要援助的地区,我国都是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二.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一).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产生的很早。

据说在尧舜时期,政府在宫廷门外树立“诽谤木”,鼓励世人像政府进谏,这可能是我国古代政府征求民意的设施。

中国最著名的、最成功的政府的公关活动一定是“徙木立信”了。

战国时期,商鞅助秦孝公变革国家制度,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担心秦国人对自己不信任,产生非议。

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

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

”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

这样商鞅在百姓心中树立的守信的政府形象,这样改革措施才得以很有效的实施。

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城的时候,就和城内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抵罪”这样就使城内百姓信任了刘邦领导的政府团体,赢得了人心。

“孟尝君焚券市义”、“新帝大赦天下”、“纳言如不弃涓流,君民同心可致江山永固”之类,都是古代政府的公关意识体现。

中国古代大一统时期,政府公关意识逐渐体现出领导、团结百姓以及避免内乱的作用上。

汉朝时期,实行举孝廉制,政府提倡孝道,一方面表现出政府是仁政的政府,注重仁义;另一方面,也让百姓有为政府工作的意向,使国家稳定。

唐朝时期,国家昌盛,人民幸福。

这是人民就需要更多的权利,以及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因此,唐朝政府就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让人民的权利得到认可,这样的公关意识使人民更加安定,更加和谐。

最初的古代政府公关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国家环境不稳定,政府需要来自百姓的支持,这样政府的才能更好的领导百姓,国家才能更稳定。

大一统时期,政府要的是国内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会给百姓塑造一个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

让人民有意识的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去。

政府公关的主体是政府本身,政府公关的客体是百姓,政府公关的目标是获得百姓的支持,这样能使国家稳定,统治阶级可以更好的统治国家。

政府公关的手段是通过百姓自身已经政府法令传播政府的思想,取得民众的信任。

(二).中国古代政府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和借鉴。

我们依旧以中国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总体来说是有所下滑,但政府又展现了一些新变化、新发展。

我国政府面对腐败绝不手软,一次次的重拳出击,给人民展现了一个值得信赖政府的形象。

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刻,政府的种种应对措施,展现了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政府。

政府的行为虽然为了国计民生,但是政府的行为也表现出政府对国民公关的形象。

政府使人民信任政府的方式,只要是依靠传媒的报道,使民众信任和支持政府的工作。

一年一度政府工作报告发表,一方面是政府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想民众展现了一个有作为政府的形象。

政府以团结全国人民为祖国发展而奋斗为目标,注重各种场合的行为,正确处理政府危机。

三.中国古代个人公关意识。

(一).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时期,时事造英雄,自然有很多的名人出现在这一阶段。

士为悦己者死,当时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投奔到当官的门下,为国家效力,但是真正成为一时英雄的人数少之又少。

很多人采用各种方法让自己得到朝廷的任用,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毛遂了。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毛遂主动向平原君自荐说自己可以一起楚国求救兵,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但是没见你很出类拔萃啊!”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最后到了楚国,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拜毛遂为上宾。

毛遂自荐是自我推销的公关策略,为自己做宣传,为自己树立形象和口碑。

毛遂自荐过程中,公关主体是毛遂本人,公关客体是平原君,公关的目标是让平原君相信会和认可自己的能力。

古代个人公关意识中,自我推荐是经常见的。

比如像“终南捷径”这一类,就是自己为自己公关,希望自身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以及受到任用。

(二).《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巨作,同时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写到了公关方面的作法。

这里谈谈书中关于诸葛亮个人公关的故事的描述。

众所周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未出山前,自号卧龙。

因此才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从水晶先生处得闻“卧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的宣传口号。

诸葛亮交友广泛,才华尽显,使得隆中这一带都知道卧龙的才。

刘备前两次来访,均为见到诸葛亮,但是却知道诸葛亮非一般的人物,更是爱才。

三国演义中介绍可能与历史有悖,但是却体现了古代公关意识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自我介绍、自我推销了。

中国古代公关意识中已经形成,靠舆论引导,利用第三方传播的公关方法了。

按照书中介绍,诸葛亮是公关主体,公关客体是当时所有的有实力、有能力的朝廷、地方官员,公关的目标是为自己寻找到一位可以实现抱负的主公,最后实现自身的功成名就。

(三).中国古代个人公关意识对当今的影响与借鉴。

在当下白热化的社会竞争中,要有自我推荐的能力,要敢于在他人面前推荐自己,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求发展。

还有就是自己要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特色,让别人对自己进行宣传才是更高层次的。

不要把自己的才学隐藏起来,更不要让自己的对外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

这样在当今社会竞争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先机,把握自己的前途的方向。

总结:中国古代的公关意识源远流长,表现在各个方面,对我们有很多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抛弃中国古代原有的公关思想,要吸取其中精华的部分,为我国自己的公共关系学说发展打好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