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 )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 )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语言能力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都关注语言和语言的获得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习得机制儿童母语获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从语言学角度、认知角度、社会语言学角度、社会与文化角度来描写和解释人类个体的感觉、知觉、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Corder 和Selinker 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90 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黄月圆、杨素英,《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语音、词汇习得过程研究(梅丽,鹿士义,钱旭菁,孙晓明)《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音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梅丽,《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江新、赵果,学习者的态度、动机(高海洋,陈郁)《第二语言习得态度动机研究》高海洋,语言能力倾向及学习焦虑因素研究(钱旭菁,江新)《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焦虑》钱旭菁,《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能力倾向》江新,1999b《声旁语音信息在留学生汉字学习中的作用》郝美玲、舒华,<On the auditory perception of tones> Kiriloff,1996<Encoding strategies used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readers of Chinese Mandarin> Hayes,198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 complexity and character recognition> Hayes,1987<Topic-prominence and subject-prominence in L2 acquisition: evidence of English-to-Chinese typological transfer > Jin,H.G,1994(2)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不同语言范畴进行科学描写的重要性,但语言间的差异太大,如果进行比较的语言系统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那么基于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就没什么意义。
(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合逻辑的。
“差异”属于语言学问题,“难度”是心理学问题。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受到来自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习得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答:Corder(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16.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答: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答:(1)意义:第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第二,证明了语际偏误,即母语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第三,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局限:在研究方法上,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而是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第一,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第二,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第三,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第四,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
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答:Selinker 等学者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答: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至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这一差异导致了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前两者的区别: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和对比分析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首这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
由此可见,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以及早期中介语理论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0.Corder,Nemser 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 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答:Corder(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方言”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的动态性。
Nemser 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但是以目的语为参照,是不断演化的动态发展系统。
Selinker 给“中介语”的定义是:“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语言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
在语言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虽然名称不同,但三位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独立的、论假设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21.Selinker 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生的过程的?答:Selinker 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而通过激活“潜在心理结构”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
22.如何理解Selinker 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答:“潜在心理结构”可以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
答:例如学习者中-ed 表示所有英语动词过去时。
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答:(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5)关于“僵化”产生的生理机制;(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
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答:(1)研究对象扩大。
Selinker(1972)的中介语假设是针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儿童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同样存在僵化现象。
(2)关于中介语本质的讨论。
早期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后期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系统是“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它“是学习者理解和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这种抽闲的语言规则系统构成了学习者的“心理语法”,而中介语指的就是这种“心理语法”。
(3)关于中介语可变异性研究。
这点Selinker1972 年的假设中没有涉及。
(4)关于僵化是否不可避免以及僵化的成因的讨论。
Selinker 认为僵化对大部分(95%)的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僵化是因为其激活的是“潜在的心理结构”。
后期的研究者们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对于僵化的成因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5)关于语言迁移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
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母语迁移具有选择性,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也由间接向直接转变。
(6)研究领域扩张。
由语音、形态、句法、词汇等层面扩张到语用层面。
26.你怎样看待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关系?答:有的学者(鲁健骥,1983)认为三者是继承发展的关系。
我认为由于三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各不相同,因而不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至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这一差异导致了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前两者的区别:首先,这和对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比分析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
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7.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答: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分支,中介语语用学大致可分为两个角度来理解: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参考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他们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