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经纶》
《女科经纶》为清代萧壎编著。
萧壎,字赓六,号慎斋,浙江嘉兴人。
该书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三年,是一部重点介绍中医妇产学理论和临床各类病症及其治法研究的著作。
书中以条文形式对女科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症予以辩证析源,考究发挥并以精辟独到的见解拓宽了临床者之辩证用药思路,为习医者进一步钻研女科证治指点了门径。
编写及体例特点
该书在编写体例上具有类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
一、广征博引
上自《内经》,下迄明末的中医古籍100余种,尤以晋、唐、宋、元、明时期女科医著为多,确实可谓博览群书。
二、条分缕析分门别类
萧氏将辑录后的医学精论,分类编排,按不同的病症入门归类,逐次罗列并注明引文出处,可谓源流分明,条分缕析。
三、归纳总结阐述己见
萧氏以按语方式对前贤证治诸论予以归纳总结并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详于论而略于方
该书只提示病症辨治方面的规矩绳墨与治疗大法,而不列具体的方药。
其目的在于告诫后人临证必须遵循辩证论治的法度,而不必拘泥于一病一方之俗。
学术思想及临床指导意义
一、重视月经病的辩证论治
该书开篇首卷即论“月经门”,由此可见萧氏对妇女月经病的重视。
其论自《内经》以来中医古籍中有关女子月经之生理病理理论,,进而提出月经不调“或本于合非其时,或属于阴阳相胜,或感于风冷外邪,或伤于忧思郁怒”。
在治疗上,萧氏主张以调理脾胃为首务。
因妇人经血由饮食水谷所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先调其脾胃。
萧氏总结月经病治疗原则:先因病而后经不调者,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因经不调而后生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
对于经闭一证,病因有寒有热,有虚有实,须辩证准确方可疗愈。
萧氏列历代医家对于此证的不同论述并阐发自己在见解。
其指出东垣治疗经闭主张泻心火而用三和,玉烛之类,其专指实热,而对于心虚而热收于内,与心虚而上衰者,二方又不可妄用。
妇人经闭由于阴虚火旺,煎熬经血而致血枯经闭者,当从赵养葵滋水补肝之法。
萧氏结合临床将经闭一证分为“血枯”与“血滞”两端。
血滞为有余,有余者宜泻;血枯为不足,不足者宜补。
二、阐述种子之道及安胎之要
萧氏言:“因昔人论种子,必先调经,故于妇人调经一门之后,即继以嗣育之道。
”对于种子之道,其先论男子聚精调摄之法,续论妇人不孕之因。
在此基础上萧氏指出男女双方均可致不孕,正如其所言:“大抵无子之故,不独在女,亦多在男。
”此论述对于现代优生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代医家对于安胎有不同的论述。
萧氏将整理不同医家的相关论述并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认为胎前用药以清热养血为主,而清热养血之后,唯以补脾为要。
此培后天元气之本,而胎系于肾,肾固则胎自安。
故补脾不如补肾。
其安胎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阐述胎前诸证之辨证论治
对于“妊娠恶阻”一证,萧氏列诸家之论一十三条。
自《金匮要略》有绝之法而下,历代医家对于该病之病机认识不尽相同。
巢元方以下主于气凝血聚;陈良甫以下主于停痰积饮;《金匮要略》以寒治;太无,养葵作火论。
众医家对此证之论述可谓详悉,而萧氏认为胎前无寒,产后无热,故妊娠恶阻大抵寒者少而热者多。
其病机总属血壅胎元,脏气不能宣通,停痰积饮,郁热壅滞,,变而为火,有热无寒,致生诸症。
其在治疗上主张宗丹溪、立斋而用枳壳、紫苏、苏梗、木香、砂仁为降气顺气之法。
对于“妊娠经来”一证,萧氏认为有漏胎和激经之别,须明辨之。
其言:“胎前下血则名漏胎,妊娠经来则名激经。
”漏胎者,血下无时;激经者,有时而止。
在治疗上,,萧氏认为:“漏胎治宜调补,激经则无恙。
”其理论仍指导着现代临床。
四、辨产后诸证治法
产后诸证有虚有实,亦有虚实夹杂。
其病机错综复杂,临证难以明辨。
历代医家对于产后诸证之病机论述不一,治法有别。
陈自明主张补气血兼消散,朱丹溪主张大补气血,张子和认为不可作诸虚治,叶以潜主消瘀血。
萧氏结合临床提出:“不可泥产后无热,胎前无虚说,以稳妥而言,当服生化汤,其余诸证,在生化汤基础上加减化裁。
”现在临床仍将生化汤作为产后第一方。
对于产后恶露不绝,萧氏认为不外乎气虚不能摄血与肝脾二经有亏两端。
其批判《大全》之主于脏腑挟宿冷。
其言:“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
岂恶露不绝,反为寒冷致病之理。
”其治疗主张益气升提。
至于下多亡阴,则有寒无热,姜、桂亦所宜用。
《女科经纶》作为中医经典妇产科专著,对后世之中医学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该书对历代医家关于妇产科病症的不同论述加以整理分类并结合临床实际阐发作者的独到见解。
其条理层次分明,按评确有真知灼见。
此外,萧氏本人学古而不泥古,持论而不泥其说,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亦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