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分析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的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话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加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可以过上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
但是,另外许多经济学家则持怀疑态度。
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一.全球化现象:“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
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在全球市场分割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
只有在各国之间广泛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国家间的孤立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广泛的、深厚的世界经济联系。
任何国家和地区,一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都必然深受来自世界市场的各种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不断深化改革转入了市场经济轨道,传统计划经济逐渐消失,市场经济一统天下,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经济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
与此同时,作为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地区经济集团也迅速发展。
到1996年末,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地区经济集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国家。
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三极,其区域内所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和经济总量都占全世界的80%。
而且近年来,各地区经济集团在壮大自身队伍的同时,也不断相互渗透,区域市场边界不断向外延伸和相互接轨,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融合和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在这个体系内,各国间的合作障碍日益减少,渗透和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各个国家程度不同地分享着世界市场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承担着经济一体化可能的风险。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无国界经济的扩大,各国经济文化也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界限,从对立、碰撞,走向了渗透、融合。
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和谐、团队精神,而东方国家的企业也融入了西方文化鼓励竞争、鼓励自我价值实现的成份。
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动因: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等为主体的现代高技术群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流,使相隔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世界瞬间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人际、组织、民族、国家间交往的时空,为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交通工具和手段。
2.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超前与其资源、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
事实上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一直是在逐渐发展着的,大体经历了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三个阶段。
而经济全球化只是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变和飞跃。
跨国公司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由于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有90%被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和资金资源,贮存有大量的过剩商品,加之受到本国、本地区生产资源、消费市场和有限廉价劳动力的限制,这就迫使他们要进行商品、资本和技术的输出。
尽管这种输出客观上促进了输入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但其主观动机则是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为目的的。
因此,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动者。
3.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投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这是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又一内在动因。
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和社会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这一差距,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此举产生了显著的效果,70年代到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正是基于这些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才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潮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尽快地、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才能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
当然,发展中国家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这种或积极顺应或消极受应的举措表明实际上他们已被纳入到或接近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
事实上,若没有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秩序的形成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三.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
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世界经济运转所制定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
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
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亏损或倒闭等。
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能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94年变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
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场发展的原因及结构变动的原因等,但有两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
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
第二,是市场竞争使一些社会政策面临挑战。
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由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补。
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福利政策,通过劳资妥协来保持社会稳定。
但全球化破坏了这一社会契约,以出口和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的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状况, 社会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
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内出现。
即使本国经济不存在问题,也会因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经济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
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因为经济全球化就是金融、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留下可乘之机。
于是,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如同战争般的破坏。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发生在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
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
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
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
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
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
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导向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所应得到的机会与利益无从保障。
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