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脂类代谢的合成与分解
• 肝脏和脂肪组织是合成甘油三酯最活跃的组织。 • 高等植物细胞中油体是合成和贮存甘油三酯的重 要场所。 • 微生物含甘油三酯较少。 • 高等动植物合成甘油三酯需要两种主要前体,即 3-磷酸甘油和脂酰CoA 。
脂肪酸的活化
甘油三酯(脂肪)的合成途径
第三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与转化
• 脂肪的水解
• 甘油的分解与转化
第九章 脂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 生物体内的脂类物质
• 脂肪的合成代谢
• 脂肪的分解代谢与转化源自• 类脂代谢• 脂类(lipids,或称脂质),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溶于非极 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脂类按化学组成分类
• 单纯脂类(simple lipid):由脂肪酸和醇(甘油或高级一 元醇)形成的酯,如酰基甘油、蜡; • 复合脂类(complex lipid) :除脂肪酸与醇所组成的酯外, 还含有其他成分,如磷脂、糖脂、硫脂等; • 异戊二烯脂:不含脂肪酸,如萜类、甾醇类(固醇类)化 合物。 甘 油 FA FA FA 甘 油 FA FA Pi X
X = 胆碱、水、乙 醇胺、丝氨酸、甘 油、 肌醇等
甘油三酯
甘油磷脂
脂类物质按生物学功能分类
① 贮存脂质(storage lipid):如脂酰甘油和蜡,是生物 体的重要能源,且能量高度集中,所占体积最小;在机 体表面的脂类还有防止机械损伤和热量散发的保护作用; ② 结构脂质(structural lipid):主要是磷脂,构成生物 膜的骨架; ③ 活性脂质(active lipid):包括甾醇类和萜类化合物, 是生物体内某些生理活性物质(如类固醇激素、脂溶性 维生素)的前体。
反应历程
缩合→还原 →脱水→再 还原
脱氢 →水化→再脱氢 → 硫解
5. 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
脂酰CoA脱氢酶对丙酰CoA不起作用 奇数碳脂肪酸 CH3CH2CO~CoA CO2 L-甲基丙二酰CoA 变位酶 消旋酶 羧化酶 (ATP、生物素)
D-甲基丙二酰CoA
5-脱氧腺苷钴胺素
琥珀酰CoA
TCA
乙酰CoA+7 丙二酸单酰CoA+14NADPH+14H+ → 软脂酸+7CO2+8CoA-SH + 14NADP++6H2O
软脂酸合成的总反应:7次循环
8乙酰CoA+14NADPH+14H++7ATP → 软脂酸+14NADP++7CO2+7H2O+8CoA-SH+ 7ADP + 7 Pi
小结
• 合成起始物为乙酰CoA,与丙二酸单酰CoA(3C单位) 提供的乙酰基缩合(同时释CO2),使其烃链延长2个碳原 子,经过还原-脱水-再还原的循环往复,脂肪酸的烃链不 断延长。 • 大多数生物合成终产物为软脂酸,这是由β-酮脂酰-ACP 合成酶对链长专一性所定的,该酶对C2-C14脂酰基具有催 化活性。 • 脂肪酸从头合成需要短的脂酰CoA作为引物,主要引物 为乙酰CoA;逐渐增加的二碳单位来自丙二酸单酰CoA。 • 还原剂NADPH+H+ 由柠檬酸穿梭(乙酰CoA自线粒体运 送到细胞液的过程)及磷酸戊糖途径提供。
+
(CH3)3N CH2CH CH2COOH
OH 肉碱 肉碱脂酰 转移酶
+
(CH3)3N CH2CH CH2COOH
RCO-O 脂酰肉碱
肉碱转运脂酰辅酶A 进入线粒体
此过程为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步骤
3. -氧化途径:
• 由四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
① 脱氢;
② 水化;
③ 再脱氢;
④ 硫解。
-氧化循环的反应过程
生物素在羧化反应中起固定CO2 (以HCO3-形式) 和转移羧基的作用。
3. 脂肪酸合成循环
• 脂肪酸合成时碳链的缩合延长过程是一循环反 应过程。每经过一次循环反应(缩合、还原、 脱水、再还原),延长两个碳原子。合成反应 由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
• 在低等生物中,脂肪酸合成酶系是一种由1分子酰基载体蛋 白(acyl carrier protein, ACP)和6种酶单体所构成的多酶 复合体。
(二)饱和脂酸酸的碳链延长 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 脂肪酸碳链的延长(了解)
软脂酰 CoA 生成后,可在滑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经脂肪 酸碳链延长酶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更长碳链的饱和脂 肪酸。
2. 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了解)
在去饱和酶系的作用下,在已合成的饱和脂肪酸 中引入双键的过程。
三、脂肪(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
三、脂肪酸的降解与转化
脂肪酸的-氧化 α-氧化 ω-氧化
(一)脂肪酸的-氧化
概念:脂肪酸在体内氧化时在羧基端的β-碳原子上进行氧化, 碳链逐次断裂,每次断下一个二碳单位,即乙酰CoA,该过 程称作β-氧化。 组织: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 行,其中肝、肌肉 最活跃。
实验证据:1904年F. Knoop用苯环标记脂肪酸饲喂狗, 根据尿中产物,推导出了β-氧化学说。
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
• 哺乳类动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均由相应的母 体脂肪酸衍生而来。
• 哺乳类动物不能合成ω- 6及ω- 3系多不饱和脂肪 酸,因此,ω- 6及ω- 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为必需 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 必须要靠食物提供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 酸(18:2),α-亚麻酸(18:3)。
β- 氧化小结
1. 脂肪酸的β-氧化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2. 脂肪酸仅需一次活化,其代价是消耗2分子ATP。(活化在线 粒体外)
3. 除脂酰CoA合成酶外,其余所有酶都属于线粒体酶(即β-氧 化的酶系存在于线粒体)。 4. β-氧化起始于脂酰CoA,包括氧化(脱氢)、水化、氧化 (脱氢)、硫解等重要步骤。
一、磷酸甘油的生物合成
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 脂肪酸碳链延长
• 去饱和生成不饱和脂肪酸
(一)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 脂肪酸合成的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线粒体内的丙 酮酸氧化脱羧、脂肪酸β-氧化和氨基酸氧化等反应);
• 细胞定位:细胞液中;
• 线粒体中的乙酰CoA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或称拧 檬酸穿梭系统)运到胞液中,才能供脂肪酸合成所需。
脂肪酸合成酶系结构模式 ①乙酰CoA-ACP脂酰基转移酶 ③丙二酸单酰CoA-ACP转移酶 ⑤β-羟脂酰ACP脱水酶 ②β-酮脂酰ACP合成酶 ④β-酮脂酰ACP还原酶 ⑥β-烯脂酰ACP还原酶
两个阶段: (1)酰基转移阶段; (2)循环阶段:缩 合、还原、脱水和再 还原。
7乙酰CoA+7CO2+7ATP→ 7 丙二酸单酰CoA+ 7ADP + 7Pi
2. 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
• 在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的催化下,将乙酰CoA 羧化为丙二酸单酰CoA。
反应不可逆,是合成脂肪酸的限速步骤
乙酰CoA羧化酶
大肠杆菌中,乙酰CoA羧 化酶由三个亚基组成: 生物素羧化酶(biotin carboxylase,BC) 羧基转移酶(carboxyl transferase,CT)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 (biotin carboxyl carrier protein,BCCP)
注意:消耗了一个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键
反应不可逆
2.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存在线粒体基质内,但胞浆中活化的长链脂 酰CoA(12C以上) 却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必须与肉碱 (肉毒碱,carnitine)结合成脂酰肉碱才能进入线粒体基质内。 反应由两种肉碱脂酰转移酶同工酶(酶Ⅰ和酶Ⅱ)催化。 RCO-SCoA CoA-SH
• 酶: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
• 脂肪酸合成的直接产物:软脂酸( 16C )或 16C 以下的 饱和脂肪酸。
1. 乙酰CoA的转运— 从线粒体到胞液 柠檬酸 - 丙酮酸循环
①酵解 ②丙酮酸脱氢酶系 ③柠檬酸合酶 ④柠檬酸裂解酶 ⑤苹果酸脱氢酶 ⑥苹果酸酶(以NADP+为辅酶的苹果酸脱氢酶) ⑦丙酮酸羧化酶 ⑧乙酰CoA羧化酶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脂类物质 (了解)
• • • • 脂肪酸 单纯脂类 复合脂类 异戊二烯脂
一、脂肪酸
脂肪酸(fatty acid,FA)是由一条线性长的碳氢链(疏水 尾)和一个末端羧基(亲水头)组成的羧酸。
1. 分类
脂肪酸的共性
• 1. 一般为偶数碳原子; • 2. 绝大多数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双键为顺式; • 3. 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有一定的规律性:单烯酸的双键 位置一般在第9-10 C之间;而多烯酸通常间隔3个C出现1 个双键; • 4. 动物的脂肪酸是直链的,所含双键可多达6个;细菌中 还含有支链的、羟基的和环丙基的脂肪酸;植物脂肪酸中 有含炔基、环氧基、酮基等; • 5. 脂肪酸分子的碳链越长,熔点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熔 点比同等链长的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
• 脂肪酸的降解与转化 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
一、脂肪的水解(了解)
• 在动物消化道内有脂肪酶,分解食物中的脂肪,在被吸收之 前约95%脂肪被水解。 • 植物的脂肪酶存在于脂体、油体及乙醛酸循环体中,油料种 子发芽时,贮藏在种子内的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发生分解, 供幼苗生长之需。
二、甘油的分解与转化
上述反应过程中,实线为甘油的分解, 虚线为甘油的合成。
不饱和脂肪酸的命名
• 系统命名法:需标示脂肪酸的碳原子数和双键的位置。 ω编码体系:从脂肪酸的碳氢链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 子顺序。 △编码体系:从脂肪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
CH3-(CH2)5-CH=CH-(CH2)7-COOH
系编码 十六碳-7-烯酸 系编码 十六碳-9-烯酸
二、单纯脂类
酰基甘油是甘油与脂肪酸所形成的酯。 甘油三酯是(triglyceride)脂类中最丰富的一类,通常 称为脂肪或中性脂。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时,在室温下为液态,称为油 (oil);若饱和脂肪酸较多时,在室温下为固态,称为 脂(f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