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提高采收率原理第一章+注水驱油1
提高采收率原理第一章+注水驱油1
在某毛管数下滞留下来的油滴,需在更大毛管数下 才能起动。这一特点反映了油滴滞留和起动机理的差别: 前者是连续流动的油被水分隔成油滴,其毛管数应等于 当时流动条件下的粘滞力与界面张力的比值;而起动过 程却是将已停止流动的油滴推动.这需要克服附加毛管 阻力。油滴滞留和起动过程中.残余油饱和度与毛管数 的关系曲线如下:
Nvc = K •∆p / Lσ或 N = µV / σ
由此可知,影响孔隙介质中滞留油的力是 粘度和毛管力的复合函数,并且受诸如渗透率、 平均孔隙大小、孔隙大小分布、润湿性、饱和 度、流体分布及饱和过程等参数的影响。
由摩尔(Moore)和斯洛伯德(Slobed)定义的毛管 数则考虑了润湿性,毛管数从用下式表示:
一、天然能量驱油的采收率 对于依靠天然能量才有的一次采收率,其最 终大小主要决定于油藏本身客观地质条件。最常 见的驱动方式有水驱(底水或边水驱动)、气驱 (气顶驱)、弹性驱和溶解气驱。 计算任何一种驱动方式下的采收率,其通式 为: Np No − Nor (1) ER = =
No
No
式中 ER ——原油采收率; Np ——采出油量(地面体积);
第一节 采收率的概念
一次采油:大约在40年代以前,依靠天然能量开 采原油的方法。天然能量驱动包括:天然水驱、 弹性能量驱、溶解气驱、气驱及重力驱等。 二次采油:二次采油是继一次采油之后,向地层 注入液体或气体补充能量采油的方法。在四十年 代得到广泛应用的二次采油方法是向油层内注水 或注气。用注水和注气的方法以弥补采油的亏空 体积,增补地层能量进行采油。 三次采油:其特点是针对二次采油未能采出的残 余油和剩余油,采用向地层注入其它工作剂或引 入其它能量的方法,称为三次采油法。
水驱采收率与油藏参数、渗透率、孔隙度、 厚度、原始含油水饱和度以及原油 粘度等有关。 注水采一、影响洗油效率的因素: 影响洗油效率的因素: 1、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非均质性,包括孔隙大小分布、 孔喉比、孔隙孔道的曲折程度和表面粗糙度等,这些主 要影响注入工作剂的微观洗油效率,其结果多是定性分 析。 2、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在亲油岩石中,流体性质和流体与岩石孔隙表面的 相互作用,如润湿性对水驱油效率影响很大。毛管力是 驱油阻力,所以水主要排驱大孔道中的油,小孔隙和孔 壁上留下残余油。岩石亲油性愈强,油与岩石之间附着 张力愈大,排除附着油滴愈困难。孔隙愈小,毛管阻力 愈大,残余油愈难排除,所以亲油岩层的驱油效率低。 相反亲水岩层中毛管力是水驱油的动力,油与岩石间的 附着张力小,油容易被水驱走,所以亲水岩层驱油效率 高。
对于亲油岩石,由于油对岩石的润湿能力大 于水,因此残余油会贴附在岩石颗粒表面,形成 油膜或悬垂环状,如图④所示。当油较粘稠,有 时在水湿孔隙中会形成簇状油块,如图⑤所示。 为了便于研究,分别就不同孔隙模型来进行 分析:1、单孔模型2.双孔隙模型3.急变模型4.多 孔隙体系
二、毛管数降饱和度曲线 粘滞力与毛管力的比称为毛管数NC,文献 中给出了多种表达式,最常用的定义为:
3由压汞和退汞的毛管压力曲线可求得 非湿相(油) 残余饱和度。通过压汞和退汞实验,可得到一次注入曲线 (I)和退出曲线(W)。由一次注入曲线(I)和退出曲 线(W),可求出非湿相(如油)的最大饱和度,以及退 汞时仍然未退出的非湿相残余饱和度,即被捕获而留在岩 心中的非湿相残余饱和度。若是亲水地层,则为残余油饱 和度。 4用微模型可见技术观测残余油的分布:近几年来, 微模型可见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除常规的、各种形状 网格模型外,目前国内已可用真实岩心的孔隙铸体薄片, 将其孔道复制在玻璃模型上,进行驱替实验。再经过一系 列的录像,电视显像技术,可观察到整个驱替过程的发展、 变化以及残余油的滞留和捕集方式,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 影响残余油的存在方式和数量的各种因素 。
布拉姆斯(Abrams)定义的毛管数称变 异毛管数,用下式表示,即:
Soi——注水前原始含油饱和度 注水前原始含油饱和度 Sor——注水后残余油饱和度。 注水后残余油饱和度。 注水后残余油饱和度
Abrams定义的毛管数是 用一有效流速(V/(Soi-Sor))代 替渗流速度。而且.它考虑 了水与油的粘度比对毛管数 的影响。
三、矿场测井法 这种测井—注入—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是, 分别测出井底附近在水驱后的地层电阻率R1和纯 水时的地层电阻率R0,然后代入下述公式进行计 算,可求得残余油饱和度Sor,即:
R 1 1 = R0 (1− SOR )n
Sor——残余油饱和度; R1——水驱油后地层中有残余油和注入水时的电阻率; R0——100%地层水饱和下的地层电阻率; n——饱和度指数,与岩性有关,可由岩心分析实验 统计确定。
No ——原始地质储量(地面体积)。
Nor——地层剩余油量(地面体积)。
No = Ahφ(1− Swi ) / Boi
(2) (3)
Nor = Ahφ ⋅ Sor / Bo
A ——油藏有效面积; h ——油藏有效厚度; φ ——为油藏有效孔隙度; Swi和Sor——分别为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 Boi和Bo——分别为地层油原始和枯竭时的体积系 数。
第三节 残余油饱和度的确定方法
一、在水淹区打检查井取心 在水淹区打检查井取心 在水淹区打检查井取心,是最常用的观察和 测定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通过岩心分析,可直 接获得岩心所代表的局部储油层的残余油饱和度 值。但在取心及其运送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歪 曲地层含油饱和度值的现象。
二、室内各种模拟实验 室内各种模拟实验 1采用钻井所取的油层岩心,或相应露头岩心, 或人造岩心,按照地层中水驱油的实际物理过程, 根据相似模拟原理,进行驱替试验,可测定出驱 替结束后的残余油饱和度。 2采用地层真实岩心和模拟地层油、水,在地 层温度等条件下测定出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由曲线上相对渗透率Kro=0处,可求得残余油饱 和度。
对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有重要启示: ①对亲水的岩心,残余的非润湿相油捕集在大 孔道之中,Soi越高,被迫进入到较小孔隙中的油 越多。这种现象将导致水驱后较高的残余油饱和度, 在小孔隙中捕集的油越多,就需要更大的毛管数使 残余油流动和采出。 ②实际油田中大多数的水驱是在低毛管数范围, 处于10-7~10-5,如果不改变注水的毛管数,则 残余油饱和度不会降低。 ③为了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需要使水驱的Nvc 值再增高102~104个数量级。可通过增大地层的渗 透率和驱替压差或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未实现,但实 际中,要增大压差和增大地层渗透率是十分困难的, 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降低注 入液和原油的界面张力。
Sor ER = 1− 1− Swi 1− Swi − Sor = 1− Swi
(5)
上式(4)、(5)即为计算一次采收率的通式。只 是在溶解气驱和水驱时,残余油饱和度的表达式 稍有不同。
二、注入工作剂驱油的采收率 实际油藏之依靠天然能量驱油的十分罕见, 而且采收率很低。普遍采用向油层注入工作剂的 办法来实现人工补充能量驱油。 注工作剂驱油时,油藏内原油采收率是面积 波及效率、接触系数和洗油效率的函数。 假如油藏体积为V=A.h ,其中注入工作剂 (如为水)所驱洗或影响到的体积为Vs=As.hs, 则波及效率
1孤岛状;2珠状(或滴状);3索状;4悬 垂环状;5簇状油块 对于亲水岩石,由于水能很好地润湿岩石, 所以靠近岩石表面一定是水,油只能存在于孔隙 中间,或为珠滴状被卡住,或呈绳索状为条带, 如图①②③所示。实验已经证明,孔隙的高孔喉 比造成了急变所形成的油珠,可以占据整个孔隙 体积,高孔喉比会导致较高的残余油饱和度
将(2)和(3)式代入(1)式,则原油采收率为:
No − Nor ER = No Ahφ(1− Swi ) / Boi − AhφSor / Bo = Ahφ(1− Swi ) / Boi Sor Boi = 1− 1− Swi Bo
(4)
由(4)式可知:只要测得原始束缚水饱和度及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以及油藏枯竭时的残余油饱 和度及枯竭时地层压力下的原油体积系数就可由 上式计算出油藏的采收率。 若近似认为: oi ≈ Bo ≈1,则由(4)可得: B
4、毛管数的影响 在驱替过程中,水驱油效率受毛管力和粘滞 力相互作用的影响,由前面给出的毛管数NC= Vµ/σ的定义,可清楚地知道各物理量对驱油效 率的影响,并通过岩心排驱试验将各物理量与 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可定量化。但毛管数未包 括所有驱油效率的因素,因而其它因素与驱油 效率之间的关系只能定性分析。
排驱效率:就是已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 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表示 为:
Sor Soi − Sor ED = = 1− Soi Soi
式中Soi ——原始含油饱和度; Sor——残余油饱和度。
通过上述的讨论,不难理解整个油藏的采收 率
As hsφ(Soi − Sor ) ER = AhφSoi As hs (Soi − Sor ) = Ah Soi = Ev ED
3、原油粘度的影响 原油的粘度一般都比水大,水驱油是低粘度 水排驱高粘度原油。在孔道中,随着油水界面 推进,阻力越来越小,流速越来越大。此现象 随油水粘度差增加而加剧。而且大毛管中粘滞 阻力比小毛管中小,因此粘度差加大了大小毛 管中的速度差,从而微观油水界面的推进距离 的差别变大,出现微观指进现象。于是油滴或 小油块被水绕流,从而降低驱油效率。
四、单井示踪剂测试方法 单井化学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是利用 同一口井注入和采出含有化学示踪剂液体的方法 来测定残余油饱和度。 单井化学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的基本原 理是:示踪剂在油层的固定油相(即残余油相) 和流动水相之间能按所固有的关系进行分配,符 合色谱原理。
第四节 影响水驱原油采收率的因素
显然,整个油藏的采收率是体积波及系数与 洗油效率的乘积。波及系数Ev越大,洗油效率ED 越高,采收率也就越高。所以要提高原油采收率 就必须改善波及系数和微观洗油效率。
第二节 残余油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