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其中:欧洲和北美:现代型全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基本现代型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成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正面】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
山区相反。
2.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形成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向外扩展的趋势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核心点。
特点 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
②第二环是过渡带,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轻工业活动而环境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居住区。
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带,居民多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点太远而集聚在此。
④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这里住房条件较好。
⑤第五环是通勤带,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
①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
地势较高,环境较好。
②随着城市的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
③随着中等级住宅区的外移,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
②批发业务主要分布在市中心附近,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
③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6. 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7.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交通的便捷程度, ②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9.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 城市人口规模 。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10.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11.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12.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13.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4.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6.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18.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20.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举例: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②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④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⑤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①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②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5.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不足(不过已有东水西调工程)【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和技术先进,交通便利。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8.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社会经济条件】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人多地少,饮食习惯导致对稻米需求量大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9.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较低④科技水平较低⑤水利工程量大。
10.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①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②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1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机械化程度高⑥农业科技先进1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①面向市场,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牛、羊)④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⑤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13.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1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①完善交通(铁路的贯通)②海上冷冻船的发明③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④种植饲料⑤开辟水源(打机井)⑥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15.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紧邻消费市场)。
16.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
【社会经济条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