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鞅变法摘要: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著名、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功对秦统一中国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
本文对商鞅变法的改革背景、变法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并且与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商鞅变法背景成功原因启示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有机会变法的原因个人认为很大程度是因为秦孝公的开明,一个君王想要变法。
孝公在求贤令上说到,1“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脩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为什么秦孝公那么迫切的需要变法呢?关东六强国中,与秦接壤的是魏、楚两国。
其实当时秦国的国力未必很弱,但主要的问题是关东六国把秦当作“夷翟”。
关东六国什么会盟、征伐等等,都没秦国的份。
吴起在魏国时,曾经攻占过秦国的河西五城,并且在此建筑了河西防御。
这一点作为秦国来说,可以说是世代不能雪洗的奇耻大辱。
第一个把秦国带出低谷的君王秦献公一生中有过两次胜仗,一次击毙魏军六万,一次俘虏魏相公叔痤,比起当年吴起一次掠夺的河西五城,和他建筑河西防线对秦国的威胁,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对于孝公来说,却是极好的机会乘胜追击,趁热打铁,于是才下定决心求贤、图强、变法。
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抓住适当的时机虽然商鞅以霸道征服了秦孝公,但是这个时候,个人认为虽然秦孝公虽然表面上抓住商鞅的手,感觉遇到知己,但是事实上是没有完全信任商鞅的。
2不然秦孝公就不会在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调查了秦国的情况,于公元前359年提出了变法的设想后,由于遇到的阻力很大而犹豫不决, 便召集廷议。
当时旧势力的代表甘龙、杜挚反对变法, 强调用旧法治国, 官吏熟悉, 人民习惯, 即“缘法而治者, 吏习而民安”。
面对这种情况, 商鞅看清形势, 针锋相对, 指出“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汤、周武不循古法而兴盛, 夏桀、殷纣不改变旧礼而灭亡的历史打了秦孝公的心, 因而商鞅的主张得到他的肯定和支持。
商鞅也因这次辩论达到了变法前的级别最高的舆论。
至此,商鞅不光得到秦孝公完全的信任,还说服了大臣,才会有毫无顾虑的坚实的后盾,才有放手大干一场的机会。
从王安石变法中可以看出,一个适当的时机来得到统治者的完全信任是不可或缺的。
熙宁元年( 公元1068 年) , 王安石调入京师后, 宋神宗谦虚地说:“朕自视眇躬, 恐无以副聊此意。
可悉意辅朕, 庶同跻此道!”虽然孙固、唐介等力言王安石不可任相, 但宋神宗不为所动, 次年就以其为参知政事, 主持变法。
表面上看,宋神宗是对王安石委以重任的,其实在变法之初,王安石就没有得到宋神宗彻底的信任。
不然宋神宗就不会把司马光、冯京、文彦博等反对派留在朝中,以牵制和监视变法。
这些人后来虽因政见不合而离开朝廷, 但也为反对派阻挠变法提供了条件。
对于宋神宗的态度,王安石才叹道“天下事如煮羹, 下一把火, 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王安石只怪宋神宗动摇不定,却没有想过像商鞅一样如何寻找适当时机,先说服一个人,再说服一群人。
2、徒木立信民众虽然是弱势群体,无权无势,但是由于变法的受众是广大的民众, 所以变法不仅仅要说服了君王和大臣,更要取信于民, 才能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并且变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保持变法的顺利进行和变法的成果, 法制的确保是关键。
不然只会像张居正一样,人亡政息。
3张居正的改革成效卓著有目共睹,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使得庸官胆战心惊,贪官人人自危,官场的拖沓之风一扫而光,帝国的机器又重新加速运转;在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既减轻了百姓赋役之苦,又增加了国家实力;军事上使北方边防1《史记—秦本纪》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与差异3《大秦帝国》背后的商鞅变法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但是张居正病死后,顽固派重新夺权,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没有法制的确保只能让变法如昙花一现。
但是如何取信于民呢?商鞅“徙木立信”,用五十金来试探老百姓,也向老百姓传递了一个信号:推行新政,赏必重赏,罚必重罚,态度不容置疑。
使全国人民都信服了,变法就容易多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
3、推行“法治”的决心和勇气俗话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自古以来,王子犯法,与庶民承受同样的罪责的又有谁呢?是因为王子没犯法,还是以为没人敢对他们施法?在这个问题上,就很容易看出商鞅个人推行法治的决心和勇气。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上下在严厉的刑法下经济也得到了急速的发展。
这时太子犯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根据商鞅指定的刑律,窝藏罪犯同坐。
”商鞅要处死太子,孝公求情,商鞅决定采取妥协的办法:处罚太子的老师和侍卫长。
对于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君主,商鞅都敢带兵前去兴师问罪,可见商鞅的胆量和勇气。
商鞅敢带兵去太子府,也可以看出秦孝公对商鞅变法的支持与极大信任,给与他的权利是很大的,这对于后来的变法者是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太子犯法,黥劓其傅”,为什么要用割鼻子如此残酷的刑法来处罚太子的老师呢?商鞅需要确立威信,在秦国之初,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此时太子犯法,正好杀一儆百做到警示作用。
太子的老师,要么是功勋卓越的武将,要么是当朝博学之士。
对于王公贵族都可以实行严厉的刑法,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就更会顺从,新法才可以顺利的进行。
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变法不过十年,秦国已经是“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现象和商鞅施行的严厉的法制是有莫大关系的。
4、商鞅行法循序渐进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主要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重刑,奖励军功,鼓励告奸等等。
都只是一些奖惩制度,对于王公贵族的利益侵害不大,仅仅规定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务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初试新法,百姓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反对到拥戴,此时是时候再加大深度进行变革。
于是公元前350年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集中中央政权;普遍推行县制等等。
商鞅花了六年初试新法,而且是一些奖惩规定,等到百姓适应,贵族不再阻挠,六年之后,才开始进行重要的核心的大变革。
这一点和王安石变法比起来,就会看出,王安石变法太急躁了。
在宋神宗迫切的“富国强民”心情下,变法之初,王安石就颁布了青苗法、农田水利、保甲、方田均税等一系列重要新发,还同时进行了科举、茶、盐专利等改革。
不仅权贵受不了,连百姓也适应不了。
直接大规模侵害王公贵族的利益,受到阻碍的力量可想而知。
王安石变法,是一个人在变法,只有满腔变法的激情,却没有想过在变法前,如何铺设道路,让被变法者们一步步走进变法的旋涡中。
三、对后世的启示1、层层监督手段应大力提倡4商鞅变法中连座法规定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
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种刑法虽4商鞅变法的内容然残忍,但是其监督作用确实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制度,用人制度基本上还是由大官选择、提拔小官的方式,采用从上向下、层层把关,通过一系列办法,去选拔各类人才的方法。
在这种用人制度中,官场产生腐败是无法避免的。
当今官场就像一张蜘蛛网,只要一处破一个洞,这张网就废了,毁掉这张网牵涉面太广,唯一的办法只有补救那个洞。
有了官官相护的偏袒,不让任何一处发生意外,要想在这张网上存活,也必须学会腐败。
正如张广钦市长所说:哪个当官的是清白的,有种你站出来!当然无人敢于迎战,不查个个孔繁森,一查个个王宝森!我国没有法律政策制裁他们吗?有,但是力度不够,监督效果也就不了了之,才造成了今天“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怪圈。
商鞅变法期间,犯罪率降低,就是因为各个阶层相互监督。
虽然我们不学商鞅的残忍,但是应该有相应力度的法律来制裁这些贪污腐败的人,发挥监督应有的作用。
2、不同社会背景要施行不同的法制商鞅变法给秦国所带来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在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以致最后被车裂而死,按理说,商鞅让秦国富强起来,应该是秦国的大恩人,但是对其惨死,却无人感到同情,反而拍手称快?其法制也在秦国统一后很快就被世人深恶痛绝,恨之入骨,后人也谈之变色,指为暴政呢?毫无疑问,这是和秦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商鞅在变法时所制定出的法制只适应于战争时代,由战争变成富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之前,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各国已经开始变法从而向前跨了一大步。
秦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国人也如一团散沙。
要想百姓顺从新法,必然需要加强法律体制。
这时候什伍连坐、鼓励告奸、严刑峻法、利出一孔这些措施都只是为了让百姓快速的适应新法,从而适应严酷的战争环境,以此推动国家的富强,实现“国富民安”。
所谓“安”者,就是听话,用酷刑让百姓害怕,让百姓顺从。
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就不再需要国富民安,而是“国富民强”。
安定的生活固然好,但是没有活力,让百姓因害怕而顺从的国家不能长存,恐惧积存久了变成愤怒,愤怒积攒到一定时候是会爆发的,才有了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抗秦,也正是商鞅惨遭车裂的原因。
这个时候,是需要变换法制的。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能用一样的法制,要根据不同的国情而制定。
四、小结综上所述,商鞅变法成功的推行,使商鞅变法在七雄变法中推行时间最长、新法内容最彻底、效果最持久、威力最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商鞅变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只有时刻回顾历史,才能让我们少走曲路,才能让我们不重蹈覆辙,才能让国家运行得更久更顺。
五、参考文献江冬——《“徒木立信”之商鞅变法》西部法制报2009 年/12 月/10 日武洋萍——《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与差异》科学之友2006年7月B施展——《商鞅变法对我国法制改革的启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 期徐进——《商鞅变法法何以能够成功》法制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