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毛概考点总结第一章1.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其次,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再次,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最后,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需要。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条件(1)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2)现实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4)历史借鉴:建国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5)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发展思想第三章*1、新革命道路的理论依据和内容(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依据①必要性:第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可能性: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是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根本条件(客观)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客观)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主观条件)(2)中国革命新道论理论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和有力保障),土地革命(中心内容)和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四章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及其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已经确立,我国的经济结构,政治领域,阶级结构,社会矛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继辛亥革命之后,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第五章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
(2)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PS: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主体原则、共同富裕原则2、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2)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3)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4)发展是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
(5)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第七章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2)是解放生产力;(3)是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4)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1)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必然,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也不是回到改造之前,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前提。
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
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
第八章1、为什么形成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2、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防止他们之间的悬殊问题:1、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2、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3、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措施: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个人收入分配调节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确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社会收入分配调节中,坚持统筹兼顾、服从大局,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保障机制。
理顺利益关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3、如何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调整产业结构4、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4)强化资源管理。
(5)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5、当代大学生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4)统筹区域发展(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九章1、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国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依法治国的内容及意义必要性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必要性: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社会主义国家人权和民主、自由(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5)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锁缚。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1、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2、如何深化文化改革(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重点。
(4)文化体制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
第十一章1、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第十二章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及意义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
(1)一个中国。
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
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